于今天的我們而言,65歲可能是剛剛才過了退休的青壯老年人,去年通過的延遲退休,我要到63歲才能退休。而對于古人而言,65歲卻是高齡老人了,古話有言五十知天命,60已是花甲之年。
那是因為在古代受其戰亂和醫療條件等的影響,還有就是糧食等資源的稀缺,所以古人的人均壽命和衰老程度要比今天大得多。所以于古而言能活到花甲之年已屬不易。
郭轍65歲楷書
今日分享一帖清人所寫的書法,他于乾隆朝生,在嘉慶年間走上仕途,年逾九十還執筆穩健,其書法尤以章草為精妙,但今日發分享的是他的楷書帖,此帖作者就是郭轍。
郭轍,字季蘇,蘇州人,他的父親眉毛濃密,家境富裕且喜愛古董,還修建了一座傳琴堂,里面收藏了幾千卷書籍。堂前種著一棵梧桐樹,風吹過時樹葉沙沙作響。
郭轍從小就趴在書桌前練習書法,把樹葉的聲響當作寫字的節拍。五歲時,他就能寫出大大的 “清慎勤” 三個字,郡守胡世銓見了贊嘆不已,稱他是 “顏體書法的傳人”。
局部大圖欣賞
二十歲時,郭轍考中了秀才,可之后在科舉考試中卻屢屢受挫。嘉慶庚申年,他通過捐納成為國子監的監生,卻沒有去朝廷候選當官,說:“我把毛筆當作耕田的工具,何必非要靠當官來謀生呢?”
從此,他就閉門在秋聲館里潛心練字,白天臨摹《顏家廟碑》,夜晚研習《雁塔圣教序》。蠟燭燃盡的燭淚在盤中堆積,手臂腫得像桃子一樣,他依舊懸著手腕不停寫字。
后來,郭轍領悟到 “顏體書法得骨力,褚體書法得肌膚之美” 的道理,又深入鉆研《倪寬贊》《枯樹賦》,他的章草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當時的人想要他寫一把扇子,甚至愿意典賣衣物來換取。
道光八年,吳縣的顧莼請他為《張太宜人節孝事實圖》題寫引首,那時郭轍已經六十五歲了。他閉關七天,稿子修改了十三次,最終寫成八百多個字。
字里行間就像老將布陣一樣,筆畫如戈戟般森嚴,轉折之處又似春天的云彩般柔和。顧莼贊嘆道:“這就像老梅開花,越老越有風骨。” 這幅作品也因此成為了傳世的珍寶。
有一說一,這楷書寫得真是好,美極了!這幅書法作品在筆法上,完全延續了顏體書法的骨架風骨,又巧妙融入了褚遂良書法的靈動韻味。看那些橫畫,起筆時用力重按,收筆時輕輕提起,就像老梅樹那飽經風霜的枝干,看似彎折卻帶著鋼鐵般的韌勁。
在筆畫轉折的地方,能隱約看到褚體的影子,微微露出棱角卻不過分張揚,恰到好處地收住了鋒芒。 通篇結字疏密有度,行間氣脈貫注,既見廟堂之莊重,又具書卷之清和。觀者稱其“老辣剛健,而腴潤之氣溢于楮墨”。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