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生于公元 248 年,是晉文帝司馬昭的次子,其母為王元姬。
司馬攸少年時期就以聰慧過人著稱,而且他從小便博覽群書,對經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長儒家經典,對于書中的義理也能迅速領會,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讓長輩們驚嘆不已。此外,司馬攸文章也寫得不錯,尤其擅長于寫書信,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 "神童",認為他將來必定是司馬家族的棟梁之才。
除了學識淵博,司馬攸的品德修養(yǎng)也備受贊譽。他性格溫和謙遜,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從不以自己的顯貴身份驕人。他尊敬長輩,關愛兄弟,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同時,他還十分重視孝道,對養(yǎng)父母司馬師和王元姬極盡孝順之責,常常侍奉在側,問寒問暖。
很多人都認為司馬攸的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馬炎,尤其是他的祖父司馬懿特別器重這個孫子。北宋的司馬光這樣評價他:“攸性孝友,多材藝,清和平允,名聞過于炎。”
當時,司馬攸的伯父司馬師,是曹魏時期的重要權臣,掌控著曹魏的軍政大權。但司馬師膝下無子,為了延續(xù)家族的權勢,在司馬攸年幼時,司馬昭便將他過繼給兄長當兒子。
在曹魏時期,司馬家族的勢力如日中天,司馬攸也憑借著家族的地位開始步入仕途。他初任散騎常侍,后擔任過步兵校尉、侍中、衛(wèi)將軍等職。在軍隊任職期間,他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戰(zhàn)斗力極強。
公元 265 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司馬攸作為司馬家族的重要成員,被封為齊王,食邑萬戶,同時擔任都督青州諸軍事等重要職務。在西晉初期,司馬攸積極參與國家的治理,為西晉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出謀劃策。他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建議,如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發(fā)展經濟等,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晉武帝的認可和采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攸與兄長司馬炎兄友弟恭的局面就發(fā)生了改變。晉武帝司馬炎有一個兒子叫司馬衷,這人天生愚鈍,智力低下,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而司馬攸則才德兼?zhèn)洌诔韧饴曂麡O高,因此,朝中大臣在誰來繼位當皇帝問題上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司馬衷,另一派則支持司馬攸。
對于晉武帝司馬炎來說,司馬攸雖然是自己的弟弟,但畢竟是過繼給司馬師的,在宗法制度上,司馬衷才是他的直系繼承人。而且司馬攸的聲望和才能讓司馬炎感到了威脅,在加上寵臣荀勖和馮紞等人的挑撥離間,所以司馬炎最終選擇司馬衷為太子。為了鞏固司馬衷的地位,晉武帝開始逐漸疏遠司馬攸,削弱他的權力。他將司馬攸調離中央,派往青州擔任都督,實際上是將他排擠出了權力核心。
司馬攸對這種安排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他請求留守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的陵墓,但不被司馬炎允許,最終他也只能選擇接受回封國。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他回封國之前,他的妻子王徽之病逝,他為此傷心過度,緊接著他自己也患上了重病。
于是,司馬炎派御醫(yī)為司馬攸看癥,御醫(yī)們都稱司馬攸沒病,以司馬炎便懷疑司馬攸裝病,以至于司馬攸病情惡化之下仍然被司馬炎催促盡快起程
公元 283 年,司馬攸在極度的悲憤和無奈中嘔血而亡,年僅 36 歲。他的死在朝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朝廷中的許多重臣如張華、王渾、羊琇等人都對晉武帝司馬炎的做法表示不滿。
王夫之這樣評價司馬攸:西晉的滅亡,主要原因在于齊王司馬攸被猜疑,最后導致早亡。如果司馬攸能夠活著,那么外戚楊氏就不會擅權專政,賈南風也不會奸計得逞, "八王之亂" 也就不會爆發(fā),西晉王朝也就不會那么快就滅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