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和應對世界貿易格局的重構(六)資料圖
為什么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的數千年漫長歲月中的人均收入始終停滯不前,而近代卻首先在西方實現了騰飛?雖然迄今已有眾多從不同層面的解讀,但是回過來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最簡潔和最準確的解釋,確實只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的總結:這完全是因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所致。
近代西方崛起與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
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私人以資本投入賺取利潤為動力和目的,雇傭勞動力這個特殊商品作為投入要素,資本家成為人格化的資本,資本積累從而超越了個人生命局限,成為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席卷社會乃至全球的一種永不停息和永無止境的財富增值運動。這個為資本積累增值而進行的市場競爭不斷推動各個領域的分工和專業化深化發展,從而創造不斷增長的科技需求、要素投入和應用場景,所有這些就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描繪的:
“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個世紀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中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全文引自《共產黨宣言》 )
我們看到,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在那時之后有了更廣和更大規模的發展。雖然在20世紀初開始受到以蘇聯為首、二戰后又形成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挑戰,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還在繼續擴展。只是隨著東方原本落后的民族后來不斷地獨立并憑借后發優勢快速發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指出的資本主義發展所導致的東方從屬于西方的現象,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趨勢性變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何而來
從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后,就有商品交換和市場關系,那么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何而來?又為什么會有這樣空前強大的威力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回答,“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隨著其發展并為自己的城市共同體“從他們的封建主那里買得或爭得最初的自治權以后” “在一些地方組成獨立的城市共和國”。
我們知道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由商業資本控制的城邦。這些在中世紀就取得貿易和商業繁榮而又擁有強大武裝的城邦富強可敵國,實力甚至超過了當時處于權力分散的封建狀態下的法國等地的君主和羅馬的教皇。這些城邦在11世紀末就孕育了最初只是適應商業社會發展、重視和研究羅馬法的法學研究院和獨立的綜合性大學;催生了最初的單項專利保護和逐步成形的專利法;促進了自然科學學術組織與更多大學的涌現;最終成為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經濟基礎和主要力量。
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的興起及其資助的從14世紀開始延綿了幾個世紀的以弘揚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啟了16世紀的大航海運動、宗教改革和接踵而至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工業革命只是最終確立了西方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現代科學對于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直接和顯著,一些人認為西方的突然崛起主要是源于發生于16、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由此才有18世紀的產業革命,從而確立了近代以來西方對非西方國家的絕對優勢。但實際上,在中世紀中后期,正是由于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和爭得的空間,才會出現新型的獨立大學和自然科學的學術組織,并與企業的專利保護和資本增值激勵一樣,建立起科學研究的首發知識產權保護與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的名利激勵。
所以,早在科學革命發生之前,從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中,跟隨商業和城市手工業的繁榮發展,基礎教育和信息交流的范圍不斷擴大,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涓涓細流就在意大利城邦和西歐多國城市濫觴,例如從學徒成才的達·芬奇在藝術和多領域科學技術(乃至在軍事、水利、土木、機械工程等方面的創見)的杰出業績和聲譽當時就傳遍西北歐。因此,早在1500年前后資本海外冒險的大航海運動中,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滋養的西方科技與軍事實力已經開始顯露其顯著優勢。
雖然在16、17世紀中,近代科學在受過早期精英大學教育的少數杰出人物手中誕生了,但尚少為公眾乃至一般知識界所知。同時早期科學革命集中在天文學方面的突破還顯得過于陽春白雪,與當時的傳統手工業和新興工場手工業經濟還存在很大的距離,難以被看到能如何應用并產生經濟回報。因此,盡管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歷史上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相互推動作用,但主要由當時通常受過實用數學與工程學訓練的紡織工、牧師、木匠、鐵匠、鐘表匠、工程師、機修工等發動的一系列創新突破而匯集成的工業革命,被認為更多是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技術革命,而近代科學革命的主要成果還需要隨著后來近代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才能逐步落地。(見附錄:關于資本主義與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關系的筆記)
由于工業革命最終確立了西方的絕對領先優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定義的由私人(最初也包括君主)投資預付資本,雇傭勞動設立項目特別是創立企業,以盈利為目的,追求資本積累和增值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普遍化,從而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新生產方式的特別之處
我們知道,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全球各地的人類社會為了追逐權力和財富都普遍開始了無止境的內部爭奪、外部侵略、搶劫和奴役。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誕生也毫不例外。從1500年前后開始的為了開辟新的貿易通道和發掘暴利的財富機會的大航海時代開始,人類歷史上從來充斥的軍事侵犯掠奪和搶劫奴役殖民就與資本主義的誕生與擴展形影相隨,那么為什么其他社會都沒有而唯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能夠創造上述《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巨大生產力、科技和社會進步呢?
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增值積累采取的更一般形式并非傳統的一味暴力掠奪,而是商品交換的自愿和互惠形式。誠如馬克思所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從最普通的商品及其自由交換開始分析其形式上的平等性和互惠性。馬克思探索和批判的只是在勞動力成為商品之后,在形式上的平等背后可能掩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
由于人類脫離動物界而組成社會,但并不能擺脫其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社會人的單純利他缺乏人性的支持而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所以每個社會和各大宗教秉承的道德黃金律,其基礎都是反對損人利己。如基督教的“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他”,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德上限都只能達到互惠利他。因此,商品和市場經濟中平等和自愿的互惠交易是人性和人文迄今為止唯一廣泛的堅實基礎,而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所有烏托邦的美好設想,都因為與人性相悖而事與愿違。故而亞當·斯密認為,正是符合和利用為了利己而利他的人性,市場經濟才成為財富創造和資源配置的理想形式。應當說,與人性中征服掠奪一面的暴力轉移等損害財富積累的方式相比,這種與人性激勵相容的互利合作的市場制度安排,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盡管也會帶有無數弊病,卻成為當時人類合作協同并創造出史無前例的巨大生產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下面我們來剖析為什么在西方崛起的原因中,就已經包含了他們自己也不曾料到的會從頂峰衰落的基因。 (未完待續)
— THE END —
長平講談
從這里看世界,從這里看中國
115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