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時,如何給情緒“降溫”?沮喪時,怎樣找到內心的“充電太陽”?近日,由楊浦區婦兒工委辦主辦的2025年青少年情緒管理夏令營在楊浦區婦女兒童服務指導中心給出了答案。連續舉辦四年的品牌活動今年迎來了“升級版”,近60名中小學生在這里,通過一場融合了心理、藝術和科學的“魔法”之旅,為自己的情緒解鎖了一把“萬能鑰匙”。
從“知道”到“做到”
讓情緒管理在生活中“落地”
“你可以把不想說的小秘密,或者有點‘硌人’的情緒,都放進這個盒子里。”在美育老師馬宇佳的引導下,孩子們正全神貫注地裝飾著一個普通的紙盒。彩色的丙烯馬克筆在盒子上勾勒出奇妙的圖案,閃亮的貼紙被小心翼翼地粘上,每個孩子都在打造一個專屬于自己的“情緒百寶箱”。
這里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有天馬行空的想象。有的百寶箱主題是“積極樂觀”,畫滿了太陽和笑臉;有的則坦誠地將“悲傷”作為主題,用藍色調描繪內心世界。“每個百寶箱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情緒樹洞’,”馬宇佳說,“它守護著孩子們最珍貴的小秘密,也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翻閱、與自我對話的安全空間。”
這個小小的百寶箱,正是今年楊浦區情緒管理夏令營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僅是手工課,更是一個承載著方法論的出口,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緒錦囊”。
“我們想給孩子一個情緒的‘遙控器’,學會換個頻道,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夏令營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黃蘊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了“換位思考”的魔力。在這場為期兩天的夏令營里,這樣的“魔法”隨處可見。
相較于往年,今年的夏令營在楊浦區婦兒工委辦的推動下,更注重將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能夠理解和運用的生活技能。黃蘊坦言:“讓情緒管理在生活中‘落地’,是我們的核心目標。方法有很多,但關鍵是讓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并愿意用的那一種。”
為此,夏令營設計了“情緒魔法繪本”“積木情緒樂園”等一系列游戲化環節。孩子們通過抽取盲盒卡片,創作出“火星上的恐龍因為下雨而開心”的奇妙故事;用五塊積木,快速拼搭出“憤怒的紅色火山”;甚至在討論中為想象中的“情緒療愈樂園”定下了口號——“情緒有出口,天天不堵車!”
“今年的課程體驗感越來越好,飯也更好吃了!”連續兩年參加夏令營的王子涵同學笑著告訴記者。這種“升級感”背后,是主辦方在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上海楊浦區溪凈婦女兒童服務中心等專業團隊支持下,對課程的持續打磨,更是對兒童真實需求的積極回應。
從“我”到“我們”
在“兒童+”的土壤里培育同理心
“我14歲,妹妹7歲。暑假在家有時會管不住她,一起來參加夏令營,感覺能更好地理解她、照顧她了。”陳天樂同學的話顯得有些靦腆,但眼神里滿是哥哥的擔當。他和妹妹一同參加活動,在手工課上找到了共同的樂趣,“做手工的時候,我們倆都很放松,很開心。”
這種“大手牽小手”的場景,在今年的夏令營中并不少見。根據年齡特點進行分班教學,既保證了課程的針對性,也為許多二胎家庭提供了便利,讓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會共情與合作。
兒童的成長不僅需要健康的體魄,更需要豐盈的內心和和諧的社會關系。情緒管理夏令營作為“兒童+健康”的品牌項目,四年間不斷創新,從單一的課堂講授,發展到與家庭、社區、科普場館聯動的多元模式。
今年的結營儀式被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了“童伴land”共建聯盟單位——蛋品世界科技館。孩子們在探索生命奧秘的科學之旅中,再次感悟情緒的脆弱與堅韌。一位家長感慨道:“第一次聽見孩子用‘換位思考’來解釋弟弟的哭鬧,我才發現,這堂情緒課,也給我們大人補了一課。”
當孩子們帶著親手制作的“情緒百寶箱”滿載而歸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一個漂亮的手工作品,更是一顆被看見、被理解、被賦能的強大內心。而楊浦這座兒童友好城區,也正以這樣的溫柔與智慧,為每一顆童心的健康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文字丨沈瑩
圖片丨沈瑩
編輯丨文茜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