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曦明的《藝術筆記》手稿中,他寫過這樣一句話:“創作要向傳統低頭,向生活彎腰”,這是一個老畫家對創作方法的精到總結,“傳統”和“生活”既是創作的“源”,也關乎“遠”,決定了他能否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深、走得遠。
生活對藝術家的重要性,恐怕沒有一個藝術家會否定。但面對生活時,藝術家應如何入手,大多數畫家做得并不到位。林曦明強調創作素材的積累。所謂“群書翻盡尋法度,踏遍青山覓畫材”,這句話道出了藝術創作的真諦,既要師法古人,又要師法自然。古人的畫譜、典籍里記錄著藝術成品和創作的法度,可以告訴你怎么畫。但畫什么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你不能跟古人畫得一樣,那是他們眼中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塊壘。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要跳出紙面上的尋常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踏遍青山”,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
林?明出生于溫州永嘉縣烏牛鎮的小山村,地處永嘉縣與樂清市交界處,此地山水明媚靈秀,靈山與江海在此匯聚,可以遠眺雁蕩山系,體味甌江兩岸風景。江南故鄉的景致,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早已浸潤了林曦明的心靈。林曦明從小就養成了畫身邊人和景的習慣,逢年過節村里請戲班來演戲文,他場場必到,找個柱子就靠在邊上畫速寫。除了描繪故鄉的自然山水,還有生活在其間的鄉親們的勞動生活,漁、樵、耕、讀題材皆能入畫。兒時放牛處,今朝入畫來。林曦明熱衷于展現當代生活,他在創作中流露出的生活真諦和對真情表達的執著追求,與明清山水畫中那種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出世情懷截然不同。
有東西可畫,那是“眼到”,這是基礎,接下來還有“心到”。但光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仍然不夠,還要建立起自己的“畫庫”。比如,林曦明認為山水畫并非簡單描摹眼前的一時一景,而是畫家應對四季更替、四時變化以及自然界的千姿百態皆能做到胸有成竹。只有達到這個境界,起筆時了然于胸,才能做到要風有風,要雨有雨,招之即來,來之可用。這是一個藝術家的基本功,也是其畫作呈現萬千氣象的重要原因。
林?明畫作的“新”是在繼承中開創的。國畫家的能力體現在其對筆墨技法的熟練掌握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的創作是無根之浮萍。面對傳統這條大河,要俯下身,低下頭去取“水”,但如果只有對舊法的遵循,作品則難出新意。林曦明的畫作顯然在“接續”和“求變”上都不放松,兩手都抓得牢。林曦明善于廣泛汲取、博采眾長。關良先生在戲曲人物畫中所展現的簡練風格與童稚趣味,讓他心生傾慕。黃賓虹先生畫作中大氣磅礴的構圖,以及其獨特的破墨與宿墨技法,更是讓林曦明細心鉆研、反復揣摩。還有齊白石的俗中求雅、吳昌碩和王個簃的雄健豪放,吳湖帆的秀雅溫潤,林風眠的暢快線條,蘇昧朔的酣墨淋漓,讓他不斷領略到大家風神,豐富了其繪畫表現力,也成就了《太湖之歌》《洞庭桔子紅》和《柳蔭漁歌》等一大批作品。桃紅柳綠,翠竹輕舞、遠山倒影,清溪泛舟,寥寥幾筆,江南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躍然紙上,墨色濃淡皆是韻,筆痕干濕總關情,既見筆墨功夫,又有當代水墨的意趣,他的作品就呈現出“妙兼南北,秀不乏雄”之美!
林?明畫作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氣息,即民間美術留下的痕跡,這是絕大多數畫家所不具備的底子,可以說,是民間美術開啟了他的藝術慧眼。林曦明從小跟隨父親四處討生活,作為鄉間畫師的父親是個多面手,畫過廟里的壁畫,嫁妝匣上的油漆彩繪,戲臺上的布景,還能做泥塑、剪紙。林曦明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尤其是對各藝術門類間的融合之道,有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體會。后來,他多次提出中國畫要跟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漢畫、漆畫、石雕、剪紙等民間藝術結合起來的觀點,這是有緣由的。他從這些藝術中汲取營養,吸納所有為我可用的藝術精華。基于這樣的意識,他的繪畫題材和技法自然也得到了拓展。他認為,民間藝術在造型能力上超越了文人畫,其中用線與用色的方法更是獨具匠心。領會這些精妙之處,使得林曦明的作品簡潔而生動,富有靈性,也更容易引發觀者對其畫作的親近感。這種影響在他的《東方朔偷桃》《羅漢圖》和《臨永樂宮壁畫》等畫作中均有所體現。
林曦明有一個說法極為形象生動,他比喻繪畫應如“春蠶吃桑葉”一般,那些白色的蠶、綠色的桑葉,伴隨著“沙沙”的聲響,構成了一幅多么有聲有色的美妙圖景!“春蠶吃桑葉”這一妙喻,準確地揭示了繪畫藝術的至高境界,即畫作需如大自然般充滿生機和活力,色彩搭配要和諧、舒服,既賞心悅目,又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在黑色處理方面,他更是見解獨到,認為黑色在中國畫中占據主要位置,且最具力量,堪稱“色彩的皇后”,能夠衍化萬物,蘊含著無窮能量!
林曦明畫山、水、云時,善于以團塊結構增強視覺沖擊力,當他看到有些畫家用工筆方式處理得很細致時,他直呼不過癮,認為山水畫就應該大筆揮灑,應該有大氣象、大氣魄。如此大塊面的用色與用墨,實則是一種概括性的表現手法,不拘泥于具體的對應物象,而是通過大面積鋪陳的圖形,傳達出一種更具延展性的意象。他認為,“藝術的抽象比具象更為豐富、更富想象力,它將走向無限、走向未來”。創作《雨后漓江》時,林曦明就運用墨塊來表現漓江山景,精煉而概括,將大寫意筆墨與寫實造型大膽地結合在一起,傳遞出大好河山的風采神韻。
尤為關鍵的是,林曦明畫作的“新與美”特質,根植于他對生活和藝術的深刻領悟。林曦明認為,“一件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無非是生活的深化,筆墨的深化,隨著思想升華,進入藝術的化境”。所謂藝術的生命力,就是指“留得下”的作品。能否創作出一幅優秀作品,主要取決于三個要素:生活、技巧和思想。當然,這并非僅僅對生活進行浮光掠影觀察,也不是僅憑一定的筆墨基礎就能實現,而是需要“深化”理解,具備提煉精髓的能力,同時還擁有對生活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創作脫穎而出。
林曦明始終秉持“現代意識、民族精神”這一理念,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核心理念。所謂藝術創作體現民族精神,就是不能丟掉傳統,始終不放棄筆墨的訓練、追求,把緊中國畫的根脈,在民族文化中扎下根。如此,藝術的路子才能走得正。所謂藝術創作要體現現代意識,就是拓寬視界,畢竟你的畫作是要呈現給當代觀眾。因此,作品需要契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涵育新觀念,拓展多元題材,吸收新技法,包括吸收西洋文化中可以融入中國畫的元素。在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上,通過簡約灑脫的線條與板塊結構來展現造型與意境。這種手法所追求的抽象因素與現代藝術趨向更為契合,既融合了大寫意的風格,又能夠精準把握形象的概括、提煉與升華。簡筆濃墨山水所凸顯的視覺形式與現代水墨特征,體現了林曦明從傳統邁向現代的自我超越。他的作品《紅梅時節》《水滿魚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鄉》《晚泊》《山童》《牦牛圖》等,無不展現了他詩意的藝術觀。
大詩人艾青曾言“把鄉土美術賦于時代的意識”,可謂揭示了林?明藝術的自覺追求。他那“絕似又絕不似”的獨特風姿,使得其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