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蟬鳴穿透熱浪,大地如蒸籠般翻滾著暑氣,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作為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通常出現在公歷7月22日至24日,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高溫與高濕交織成 "天然桑拿房"。此時人體易出現三重問題:暑熱耗傷津液(口干、乏力)、濕氣阻滯脾胃(腹脹、厭食)、貪涼傷陽氣(腹瀉、關節痛)。安然度夏重在把握 "防暑、祛濕、護陽" 三大核心。
防暑補水,守住津液
1.補水不只是喝白水
出汗多者需喝淡鹽水或米湯,避免“只喝白水”導致電解質失衡。推薦酸梅湯:烏梅6顆、山楂3克,加水500mL小火煮15分鐘,酸甜口感能促進唾液分泌,比冰水更溫和解暑。
2.這些食物能補津
想補充津液,除喝水外,還可適當多吃烏梅、西紅柿、黃瓜、絲瓜、冬瓜、鮮藕、蓮子、西瓜、鳳梨等,它們兼具祛暑清熱、生津止渴作用。
健脾祛濕,化解黏膩感
1.飲食調理
日常可多吃綠豆、苦瓜等利水食材,搭配生姜、陳皮等辛溫之物,既能醒脾又可避免寒涼傷胃。需注意,陽虛體質者應減少綠豆、苦瓜等寒性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體寒。
2.簡單運動排濕
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通過出汗排出濕氣。運動后先擦干汗,再飲用少量淡鹽水補充電解質,避免大量冰水引發“汗閉”。辦公室人群可按圖所示,正坐低頭,用指腹按揉頸部下端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有助清熱祛風除濕。
圖源:中國中醫
起居細節,護住陽氣
1.作息講究
《黃帝內經》認為,夏季養生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晝長夜短,可較冬季適當晚睡,但不宜晚于23時;早起只需比平時早半小時即可。午間小憩30分鐘~1小時,可緩解疲勞,調和陰陽。
2.避免寒氣入侵
空調溫度設定26 ℃以上,穿長袖睡衣或蓋薄毯;出汗后先擦干再吹冷風。日常還應避免冷水洗浴、洗頭、洗腳,也不宜久坐或久居陰冷潮濕之地。
另外,專家提醒,在這一時期老年人及兒童群體需特別注意防范健康風險。老年人應避免食用隔夜飯菜,宜少量多次飲用溫水,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者需定期監測血壓、血糖,避免因出汗脫水導致指標異常;兒童玩耍時宜選擇陰涼處,每20分鐘補充溫水或淡鹽水,出現厭食及脾胃失調可食用山藥、小米粥調理。
暑氣如刀,招式已破。
收劍,回鞘,抱拳:
“大暑,承讓!立秋再戰。”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vVYpLKwYgnY6hyxrOHLAFw
2.https://mp.weixin.qq.com/s/RaDbocFYNxPDafO76lf5J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