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劍橋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中心副主任/中藥藥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藥膳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營養專委會標準化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青年委員,《臨床營養網》簽約營養師等。
擅長:運用食療學、營養學方法,調理各種偏頗體質狀態和亞健康狀態,例如:怕冷、倦怠、便秘、超重/肥胖、孕前調理、產后調理等。
門診地點: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營養門診726室。
今日推薦心語:
『 大 暑 』
熱也
就熱之中
分為大小
月初為小
月中為大
今則熱氣猶大也
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
故曰大暑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夏季的第六個節氣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最近幾年我國部分地區常有40℃的高溫天氣出現 。大暑節氣一般開始于每年的7月22~24日。
大暑 · 三候
一侯腐草為螢| 輕羅小扇撲流螢,螢,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
二侯土潤溽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熱是也。大暑時節,天氣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天地猶如巨大的蒸籠。
三侯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大暑 · 食養
大暑節氣養生應“養心”、“清火”與“健脾”、“避濕”雙管齊下。
“養心”“清火”|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養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又大暑節氣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候,自然界高熱的氣溫帶來的“外火”與機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而易出現的“內火”并存,所以清火是養心的重要內容。因此,大暑節氣有飲用清心茶的民俗,清心茶即用金銀花、金蓮花、百合花三種材料一起泡茶喝,可以起到清心火、清熱解毒的養生作用。
隨著氣溫的升高,大多數人會吃些冷飲降暑、去火,注意部分人群在食用冷飲時需特別注意:
①老年人。老年人因消化功能減退,若大量食用冷飲,可能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誘發胃腸疾病。
②糖尿病患者。冷飲一般含糖量較高,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避免誤食過多糖分,加重病情。
③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此類病人自身消化功能較差,過食冷飲更容易刺激胃腸粘膜,引起腹痛、泄瀉,加重病情。
④牙質敏感者。此類人群過食冷飲可能誘發牙痛。
⑤肥胖患者。冷飲一般含糖量及熱量較高,應避免除新鮮食物外額外能量攝入。
⑥高血壓患者。應盡量避免血管收縮刺激,少食冷飲。
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部分冷飲中含有反式脂肪酸,應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避免誤食。
⑧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患者。冷飲會刺激咽喉部,誘發咳嗽或可導致舊病復發。
( 圖片來源: 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健脾”、“避濕”|長夏屬土,濕為長夏主氣,易受濕熱邪毒侵襲,會出現胃口不好、大便黏膩、腹瀉嘔吐、口舌生瘡等癥狀,養生須注意健脾、避濕,避開生冷食物。曬伏姜,是古人三伏天進行食養的一個活動,即趁著三伏天時把攪拌一起的生姜片、紅糖,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食養作用,對一般人來說也可以健脾、暖胃、驅寒、祛濕。
推薦膳食:茅槐茄子蘿卜絲
1. 材料準備
主要食材:白蘿卜100克,紫皮茄子50克,醬油、料酒、白糖、花椒等適量。
食藥物質:白茅根10克,槐花5克,鮮玉竹5克,蓮子5克,蜂蜜8克。
2. 制作方法
1)茄子削皮洗凈,切絲,撒上少許鹽腌 10 分鐘后,清水洗過,撈出放鍋內和蓮子一起蒸熟,取出晾涼。
2)白茅根去皮,洗凈,切絲。
3)加食用油熱鍋,放入白茅根絲、槐花和玉竹略炒,加入醬油、料酒、白糖炒熟備用。
4)熱鍋加食用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備用。
5)香菜擇洗干凈,切小段。
6)白蘿卜洗干凈,去皮,切成細絲,加入蜂蜜攪拌。
7)加入醬油、白糖、米醋、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絲上。
8)將茄絲與白茅根絲、白蘿卜絲混合拌勻后,撒香菜、淋花椒油即可。口味甜酸。
3. 功效:清熱涼血,明目利尿。
4. 適用人群:熱邪熾盛,風毒上擾者。
5.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節氣內常規食用。
6. 膳食點評: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大暑時節食用茅槐茄子蘿卜絲味甘而不滋膩,性寒而不礙胃,利濕而不傷陰,作用平緩。其中白茅根有助于清熱、涼血、利尿,并對夏季熱病煩渴、胃熱嘔逆有顯著預防作用。蘿卜絲可以補脾養胃,茄子可以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槐花清肝、明目、涼血,可以防治夏季肝經熱盛的頭痛、頭暈、目赤,還可以預防高血壓。玉竹清心養陰,生津止渴,蓮子補益脾胃,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大暑時節,是自然界暑、濕之氣較重的時期,此時天氣炎熱、潮濕,此時人們喜歡納涼和飲冷,使體內的暑濕為風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感冒易發。“汗為心之液”,心主血脈,血汗同源,夏天天氣炎熱,長期大量出汗,易耗傷心血,誘發心悸。
1.感冒
夏天天氣炎熱,機體為調節體溫平衡,時常毛孔打開,出汗以散熱,此時機體易受暑濕之邪侵襲,引發暑濕傷表型感冒。
飲食宜清淡,建議多用蒸、煮、燉,煲湯,選擇稀軟熟爛好消化的食物,如白米粥、玉米粥、米湯、爛面、餛飩皮、藕粉、蛋湯等,減輕脾胃負擔。
1)感冒者經常發熱出汗,體內失去水分。大量飲用水可以增進血液循環,加快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泄,及時散發體溫,同時有利于保持呼吸道濕潤。
2)多吃水果、蔬菜。蔬菜、水果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補充大量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補充感冒食欲不振造成的能量等供給不足。暑濕感冒,應該多吃苦瓜、西瓜、冬瓜、甜瓜、黃瓜等。
3)暑濕感冒者除忌肥膩食物外,還應忌過咸食物,如火腿、腌肉、咸菜、咸魚等,因過咸可凝濕生痰,刺激氣管引起咳嗽加劇,不利于感冒康復。避免飲酒和濃茶。
推薦藥膳:絲清絡飲
1. 材料準備
主要食材:西瓜翠衣 12 克,絲瓜皮 12 克。
食藥兩用物質:金銀花6克,荷葉6克,竹葉6克。
2. 制作方法簡述
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清水,大火燒開后改用小火熬煮約15分鐘,去渣取汁飲用。
3. 功效:清暑化濕解表。
4. 食用方法:一人份,每日1次,3天為1療程。
5. 適用人群:適用于暑濕傷表導致的感冒。臨床表現為身熱,微惡風,肢體酸痛,頭昏,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泛惡等癥狀,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2.心悸
長期大量出汗,導致心之氣血不足,心失滋養,引發心悸心血不足證。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倦怠乏力,食少等癥狀,治療上應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心悸也就是心慌,和環境、心理很多因素都相關,平時劇烈運動、熬夜、失眠,喝了過多過濃的茶以及過濃的咖啡,大量吸煙攝入過多的尼古丁,勞累、情緒激動、壓力過大,焦慮、恐慌都可能會引起心悸。另外,一些明確的疾病也可以引起心悸,包括感染、貧血、心臟瓣膜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等。
飲食應有節制,平素飲食忌過飽、過饑,戒煙酒、 黑咖啡 、濃茶。 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以時令蔬菜和當季水果為主, 鮮果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能改善心臟機能。蔬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流通更加順暢和快速,可以幫助緩解心悸的發生。忌食過于刺激性的食物,如炸串、烤肉等食物,此類食物容易上火,耗傷人體的心陰,導致陰血不足,加重心悸的癥狀。忌食過于肥甘油膩性的食物。肥甘油膩性的食物容易生痰生濕,水濕的停留,痰濁的阻滯,容易加重心脈瘀阻,導致心失所養,心悸癥狀加重。忌過食生冷性的食物,如冰激凌、冰鎮飲料等生冷性的食物,容易耗傷人體陽氣,加重心陽虛的癥狀。
推薦藥膳:玉靈膏
1. 材料準備
主要食藥兩用材料:龍眼肉(干桂圓)250g,西洋參15g,白糖少許。
2. 制作方法簡述
將龍眼肉搗爛如泥,西洋參研末,二物連同白糖一并拌勻,放密封的瓷器內,置鍋中,用文火蒸2小時,即成。
3. 功效:補血養心,益肺生津。
4. 食用方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取1 匙,開水化開服用。
5. 適用人群:適用于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虛勞贏瘦、頭暈神疲、津少口干等癥人群食用。痰火內盛或濕熱蘊阻者,不宜食用,孕婦慎服。
二十四節氣食療養生
應季藥膳速查速用
零基礎易學
專業營養師指導
——《24節氣順時藥膳》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7 月 22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400802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