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主辦的2025海南藍碳論壇在海南陵水開幕。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聚焦“新藍碳、新機遇、新挑戰”主題,匯聚來自國內和挪威、巴西、印度尼西亞、比利時、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與行業代表,共同探討藍碳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持續推進藍碳國際交流與務實合作。
“藍碳”是指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增加的碳匯,這類生態系統包括海藻場、海草床、鹽沼、紅樹林等。“藍碳”由于其在減緩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關注。
海南省政府黨組成員、省重大項目領導小組專職副組長劉平治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他表示,近年來,海南下大力氣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出爭當“雙碳”優等生的目標,扎實推進向海圖強、向綠圖強等“五向圖強”,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持續凝聚國內外藍碳領域智慧,產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海南正日益成為展示我國藍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重要窗口。
劉平治指出,2025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之年,海南將在藍碳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繼續深耕細作,積極打造“藍色引擎”,助力建設海洋強省。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在致辭中表示,海洋是最大碳庫,在全球碳循環中作用關鍵,藍碳戰略價值日益凸顯,生態環境部正將藍碳納入“十五五”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計劃從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筑牢藍色碳庫、支持前沿技術攻關推廣、構建科學規則體系、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推進工作;同時肯定海南在藍碳領域的舉措和成效,表示將繼續支持海南先行先試,為相關戰略需求探索新路徑。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合作交流處處長劉峰在致辭中指出,藍碳生態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之一,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各項舉措,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海南擁有豐富的紅樹林、海草床等藍碳資源,具備發展高質量藍碳項目的獨特優勢。
論壇期間,多國青年學者共同發布藍碳青年倡議,主辦方分別與國際紅樹林中心、印尼國家開發研究與創新署等相關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藍碳研究與實踐走深走實。
論壇特別設置高端對話以及“拓展的濱海濕地與藍碳潛力”“新興海洋碳匯機制與潛力”“藍碳增匯技術、標準與應用”“藍碳管理政策創新與社區發展”“藍碳金融與產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5場平行分論壇等環節,促進“政、產、學、研、用、金”各行業各領域嘉賓聚焦藍碳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主辦方堅持綠色低碳舉辦論壇活動,本屆論壇產生的碳排放將通過購買萬寧小海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的藍碳碳匯抵消,實現論壇碳中和。
信息來源: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