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的校園,沒有了往常的喧囂。一只小麻雀撲扇著翅膀,降落在臺階上。它不停跳躍著,興許在好奇,為何熟悉的孩子們不見了,走廊上多了一條“勇敢者道路”——可以跳上成堆的木板,也可以沿著拆卸下的門窗軌道、廢舊海報踱步、躲藏。
這是新民晚報記者昨天在上海市世外小學見到的一幕。烈日下,一場校園“變形記”在悄悄上演。暫時的“亂糟糟”如同舞臺的后場,靜待開學大戲開場,給孩子們一個驚喜。
趁著假期“把臉洗干凈”
從建校第一天至今,世外小學總務(wù)主任周錫雷在學校已經(jīng)工作了32年了。學校有東、西兩個校區(qū),或是小修小補,或是“翻天覆地”大修大弄,每個暑假,周老師幾乎每天都往學校工地跑。用他的話說,“不裝修一下,總感覺沒法過,就像臉沒洗干凈。”
32年來,周錫雷(左一)每個暑假幾乎都在校園工地上度過。
東校區(qū)操場重鋪、學生餐廳翻新,西校區(qū)翻新屋頂花園、部分洗手間,這是今年暑假的主要任務(wù)。由于天氣炎熱,午間不宜施工作業(yè),工人們早來晚歸,晚上九點收工已是常態(tài)。對周老師而言,暑假“早六晚九”也就成了常態(tài)。兩個校區(qū)雖然相隔不遠,但畢竟分身乏術(shù)。于是,兩校10余名保安組成“移動攝像頭”,不停在校園中走走轉(zhuǎn)轉(zhuǎn),通過微信群,拍照匯報進展和問題。
校園大修要質(zhì)量和速度兼顧,離不開一群人的盡職盡責。
上午11時,東校區(qū)的操場上,工人們手中的噴槍下起“藍色雨”,為操場刷上新外衣。“風有點大,注意站在上風口。”大家相互提醒著。一場長達45天的“空間魔術(shù)”,進入“中盤”——7月5日施工隊進場,6日進行前期準備,7日家委會、施工方、校方、檢測機構(gòu)等四方代表對材料進行抽檢,10天后出檢測報告,一切合格后工人們開始剝離舊表層、基礎(chǔ)找平、鋪設(shè)塑料粒子、兩次噴膠、噴涂藍色面層……根據(jù)日程規(guī)劃,一切完工大約要到8月15日,要再對操場進行抽樣檢測,方能安全地迎接孩子們盡情奔跑。
操場一側(cè)的施工材料從起初的堆積如山到如今消耗大半,顯示了這次“換裝”的不易。夏日的上海,天氣成為最大變數(shù)。昨天一早,施工暫停,因為前一天的雨水導(dǎo)致膠水尚未干透。為確保施工質(zhì)量,必須等。
從7月初開始,操場化身忙碌的工地。
更細微的修復(fù),是在假期里一次次校園巡查中發(fā)現(xiàn)并完成的,校園的安全系數(shù),也在悄然升級。教學樓旁,嶄新的消防栓紅得很醒目,地面上還留著一道挖開的痕跡,直通向非機動車棚——前兩天,這里剛鋪設(shè)了一根管道,供車棚的噴淋系統(tǒng)使用。每3米安裝一個噴淋頭,新增八個懸掛式滅火裝置,杜絕一切安全隱患。
車棚新增噴淋系統(tǒng)
教學樓里,小修小弄的地方,更多了。墻面漆脫落了要逐一填補;毛氈布墻要換成新型軟木板,更易于清潔;教室燈光系統(tǒng)要重新檢測,看是否符合光環(huán)境要求;有的教室面積大,又有“西曬”,空調(diào)“力道”要“升級”;教室門上的防夾手裝置原先裝在離里面30厘米高處,前幾天工人師傅又往下移了一些,因為有老師發(fā)現(xiàn),低年級小朋友喜歡趴在地上玩……“8月20號以后,我們還要開始修剪校園綠化,經(jīng)過夏天植物也瘋長了,要在老師返校前,全部弄干凈。”周錫雷說。
安全防護欄有沒有松,防撞條有沒有脫落等安全細節(jié),都需要利用假期全面檢查修整。
經(jīng)過一個夏季的生長,校園綠化也等待“整理發(fā)型”。
多個空間“七十二變”
兩個校區(qū)面積都不大,校長張悅穎介紹,隨著課程的升級,為了助力孩子們多元能力的發(fā)展,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場地跑跑跳跳,確保每天2小時戶外運動時間,校園必須“螺螄殼里做道場”,一點點“變”出空間。
不起眼的綠化帶整修成了迷你球場,屋頂增加屋頂操場,操場邊的空地“長”出美術(shù)室,小天井改造成錄播室,轉(zhuǎn)角處增加了聊天屋,墻面上增添了解壓“捏捏樂”和哥德堡裝置,教室的窗變成了落地門可以直接通向小花園……驕陽下,西部校區(qū)的屋頂花園正在進行升級改造,幾天工夫,工人師傅裝好了種植箱,還“變”出了休息亭,樓頂?shù)某鲲L口則被偽裝成一個個彩色蘑菇;波希米亞風的花磚、整面墻的鏡子、帶長椅的休息區(qū),洗手間也玩起“解壓美學”。
小小洗手間的變化,也藏著學校給孩子的驚喜。
世外小學一名資深班主任告訴新民晚報記者,校園每年幾乎都在經(jīng)歷“72變”,因此,每到開學,她喜歡帶著孩子們在校園里轉(zhuǎn)轉(zhuǎn),讓孩子們知道,在他們享受假期的時候,有那么多人在默默付出,為了給他們制造驚喜,讓他們覺得,校園和自己一樣,一起在成長。
“弄堂學校”盡力不擾民
世外小學西部校區(qū)在弄堂深處,學校三側(cè)被居民小區(qū)環(huán)繞,盛夏時節(jié)人本來就容易氣躁,校園施工如何不惹人煩?
“好的,我們馬上調(diào)整,您放心!”周老師的手機,留在小區(qū)的門房間,成了弄堂里名副其實的“民情專線”。居民打電話過來,這聲承諾總會第一時間響起。前幾天,有居民投訴工程隊沖擊鉆聲音有些吵。幾袋水果、幾瓶飲料、幾句致歉,矛盾很快被誠意所化解。“有時候,人家要的就是一個態(tài)度。”周老師說,化干戈為玉帛,源自平日的“情感基礎(chǔ)”。比如,學校要在夜間清運垃圾,提前告知居委,通知居民,也很快取得了大家的理解。曾有居民提及學校送餐車輛進出時噪音擾民,學校不僅很快將磚路換成了瀝青路面,也請用餐車停在弄堂口,食堂師傅們自己把菜運進來。
平日里,有居民要檢修水電路線,要修剪遮擋陽光的樹枝,學校物業(yè)能幫就幫,廣播操和戶外活動的音量,根據(jù)居民作息調(diào)至最低。節(jié)假日,孩子們也時常參與到社區(qū)的敬老活動中來。學會體諒和尊重,老師的處世之道,成了孩子們最好的榜樣。
原標題:《新民晚報記者實地探訪:烈日下,一場校園“變形記”在悄悄上演》
欄目編輯:易蓉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實習生 徐一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