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蒸云草木焦,蟬聲沸鼎入中宵”,宋人筆下的三伏苦熱,在這一刻變得具象化,在詩中他也道出了,炎炎夏日的一個煎熬。今年的三伏天早已登場,距離中伏也越來越近,不管是初伏還是中伏亦或者是末伏,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三伏,它也是一年的當中最為炎熱的一個時間段。
天氣如此的炎熱,如何進行降暑呢?是躲在空調房里,還是通過飲食,來給自己一絲清涼呢?筆者認為,還是飲食來的更合適一些,畢竟內在的調理,遠勝于直接的粗暴的一個降溫。提到飲食的話,三伏天必然是多補充水分,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多喝湯。
三伏天為啥建議大家多喝湯?
首先,三伏天“暑、濕、熱”交織,人體排汗劇增,津液耗損易致口干乏力、心煩躁動。這個時候喝點湯,可以很好的補津液,抗“暑濕熱”。
其次,高溫濕困使脾胃運化力弱,易生腹脹、食欲不振。湯中食材經慢燉析出小分子營養,更易吸收。它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護脾胃的作用。
最后,三伏陽氣浮于體表,內里空虛,正是“春夏養陽”關鍵期。此時如果喝上一碗羊肉湯看似燥熱,實則“以熱制熱”——羊肉性溫驅寒,配生姜花椒發汗排毒,可除空調冷飲積寒,為秋冬蓄力。
像在我們贛北地區,還一直流傳著“三伏一碗湯,不勞郎中幫”的一個說法,意思就是提醒我們,在三伏天的時候,要多喝一點營養湯,這樣能夠起到滋補身體的作用,同時幫助補元氣,還能增強體質,那么這個“一碗湯”到底是什么湯呢?
筆者認為,一碗湯只是一個泛指,并非是特指,在不同的地區,因為氣候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我們在喝湯的時候,也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在一些濕熱比較嚴重的地方,是就可以選擇祛濕的湯。
推薦食譜:絲瓜蟶子湯
絲瓜祛濕如“開排水閥”,蟶子補鋅增免疫,正好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
食材:絲瓜、蟶子、植物油、姜絲、鹽、雞粉
做法:把鍋中的水燒開,放入一點植物油,來點鹽,放入絲瓜焯水,然后撈出來,這個蟶子我們可以焯水去殼,也可以直接和殼一起,鍋中放入姜絲,來點高湯,放入蟶子煮熟之后,放入絲瓜,來點鹽和雞粉,就可以開吃了。
如果是比較干熱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來上一道祛暑湯,酸酸甜甜的口感,不僅可以降暑,還能讓人食欲大開。
推薦食譜:烏梅湯
食材:烏梅15g、山楂10g、陳皮5g、甘草3g、冰糖。
元代《飲膳正要》中提到,烏梅生津止渴,陳皮理氣健脾,合煮后酸甘化陰,專克暑熱傷津之癥。暑天汗多者每日200ml溫服,如飲甘露。
做法:把所有的食材清洗干凈,放入到一個鍋中,這個冰糖可以最后來放,如果你不喜歡吃甜味的話,也可以不用放,這樣口感也會比較的不錯。
在三伏天,筆者建議大家多喝一點湯品,而且按照不同地域來進行選擇,而喝湯的好處,也不言而喻,正如《本草綱目》所言:“湯者,蕩也,能蕩滌腑臟,通流血脈”。一碗湯下肚,既是食材精華的釋放,也是人與自然的高度配合。
今年的三伏雖然只有30天,養生卻很長——趁熱喝下這碗湯,讓元氣如伏泉暗涌,待秋風起時,自見身心澄明。這也是三伏天提醒大家喝湯的一個真正意義。最后,送給大家一首詩“鼎中百沸玉浮香,一啜渾消肺腑烊。莫笑老夫貪暖食,元氣如湯自綿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