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3000萬買“豪宅”卻貨不對板?業主稱宣傳真石材變真石漆,開發商回應引爭議,3戶玻璃自爆、合同條款成焦點
每平米均價約
13
萬、總價近
3000
萬的
豪宅
項目,交房后卻因真石材變真石漆、玻璃自爆等問題引發業主維權,開發商與業主各執一詞,揭開高端樓市品質爭議的冰山一角。
“當初宣傳時說是‘豪宅樣本’,每平米均價差不多13萬,我花了近3000萬元購置,可交房后卻發現與預期差距巨大。”近日,多位購買了北京城建?天壇府的業主向媒體反映,交房后小區實際品質與他們所期待的“豪宅”標準相差甚遠,其中關于房屋用料、裝修標準、房屋質量等問題引發諸多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城建?天壇府項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匯處,毗鄰天壇公園等歷史文化景觀區。項目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自2021年首期開盤至今,總網簽金額超300億元,在銷售業績上成績斐然,還曾有報道稱其“刷新北京住宅歷史單盤銷售金額紀錄”。該項目分6期開發,1期、2期為獨立小區,3到6期為商品房小區。其中,3期于2024年11月陸續交付,4期于2025年2月陸續交付,6期仍在施工中。
業主訴求:實際與宣傳嚴重不符
據問北京報道,市民王女士在2023年賣掉原住房后,花費近3000萬元購置了一套天壇府的期房。除了看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王女士還對項目宣傳的“豪宅樣本”心動不已。然而,交房后的情況卻讓她大失所望。王女士介紹,小區施工質量存在諸多問題,如大面積的墻面不平、天花板開裂、窗戶碎裂,甚至還出現業主被困電梯、部分樓棟新風堵塞等情況。
業主孫先生也有同樣的困擾。7月4日,媒體跟隨孫先生來到小區,他指出3-6期存在開發商虛假宣傳的問題。孫先生表示,開發商當時給自己的定位是北京市“豪宅典范”“豪宅樣本”,還曾給自己頒獎,但小區內部實際用材品質不佳。比如小區圍墻,宣傳時稱是真石材,實際卻是真石漆;小區地面石材交付不到一年就顏色深淺不一,與開發商承諾的高端石材及地雕系統相差甚遠;單元樓大堂設計簡單,缺乏提升小區品質的裝飾,與業主花費兩三千萬元所期待的裝修標準和品質差距較大。
此外,業主們還反映房屋隔音效果差,且小區內已有三戶出現玻璃自爆情況。對于一個1000多戶的新小區而言,這樣的自爆比率讓業主們難以接受。同時,業主們認為開發商在銷售時設置的“空間體驗館”雖不稱為樣板間,但實際上起到了樣板間的展示作用,可如今卻與實際交房情況不同,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的嫌疑。業主們還提到,小區地庫入口處未安裝遮雨棚,高品質小區里電線桿未入地等問題,影響了小區整體品質。
開發商回應:施工符合國家標準
為進一步核實情況,媒體致電天壇府官方售樓熱線,工作人員表示對具體信息不太清楚。業主們提供的今年4月業主代表與開發商代表溝通會錄音顯示,對于業主的質疑,開發商——北京城建興瑞置業開發有限公司稱,項目所有施工質量都達到了國家標準,施工期間也有住建委等部門抽查,業主在隔音、玻璃自爆率等方面的直觀感受與檢測數據有差別。
對于入戶大堂裝修、園林設計、小區地面墻壁達不到“豪宅”標準等問題,開發商表示天壇府是“高端住宅”,但這一說法未得到業主認可。開發商代表還表示,可以將業主的部分建議向公司設計部門反饋。不過,截至目前,業主們表示開發商還未給出優化方案。
相關部門觀點:虛假宣傳認定存爭議
針對業主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相關部門的看法也成為關鍵。媒體聯系東城區住建委房屋市場科,對方明確表示,根據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和北京市關于持續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相關規定,虛假宣傳歸市監局負責。但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稱,正常情況下應是住建委負責,不過廣告類問題可找廣告科。然而,媒體多次聯系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廣告科,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則表示無法確定職責問題,建議撥打統一投訴熱線。
東城區房管局回電稱,目前對于虛假宣傳的判定主要以是否違反合同為主,而天壇府合同中明確表述,“對于出賣人發布的廣告及宣傳資料中涉及,但合同及附件及補充協議未約定的,不作為交房標準”。同時,對于房屋質量問題,業主可在保修期內要求開發商維修,若業主對整體品質無法接受,建議咨詢專業律師。
專業人士看法:期房存在不確定性
對于此類期房建成后與銷售宣傳不一致的情況,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認為,期房不同于現房,背后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近幾年開發商資金壓力大,有在建材、裝修標準等方面降低品質的動機,這對購房者購買豪宅的信心產生較大影響,且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在現房模式下問題較易解決,因為現房是所看即所得,但期房周期長,購房者接觸的營銷人員在交付時可能已離職。嚴躍進還指出,消費者在房產售房虛假宣傳維權方面存在很大難度,希望相關部門完善規定,保護消費者權益。
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律師包華認為,房屋是復雜產品,涉及眾多專業問題,前期合同難以對所有問題進行約定。消費者應更注重房屋整體交付與保修約定,同時需要法律部門從無利害關系的普通公眾角度對房屋設計圖到施工效果的差異是否構成實質性影響、是否影響購房人購買意愿進行專業判斷。
目前,該事件后續進展仍在持續關注中,如何平衡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權益,解決這一爭議,不僅考驗著相關各方,也為房地產市場規范發展敲響了警鐘。
(提醒:內容來自問北京。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尾聲:
“從真石材與真石漆的材質之爭,到3戶玻璃自爆的安全隱憂,再到合同條款的模糊地帶,這場“豪宅”維權背后,是購房者對品質承諾的期待與現實的碰撞,也為高端房地產市場的誠信建設留下待解之題。”
聲明:關于內容準確性的補充說明
內容核實承諾:「財鯨眼」致力于提供客觀、準確的內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滯后、數據來源差異或理解偏差導致內容存在瑕疵。
讀者反饋通道:若您發現文章中存在數據錯誤、事實性偏差或邏輯爭議,可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及時調整:
1、郵箱:caijingyan66@163.com 郵件中注明修改內容。
2、后臺留言:請在文章底部點擊“發私信”并提供具體指正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