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月銷量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市場格局迎根本性轉變。截至2025年6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升至53.3%,同比提高4.8個百分點。隨著市場規模快速擴張,行業對補能效率和電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全國加速推進換電站建設,以提升日均服務能力,緩解“補能焦慮”。同時,動力電池技術領域正尋求關鍵突破,快充性能優化和固態電池量產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記者在第三屆鏈博會上分別與鋰電池企業、換電網絡運營商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行業發展趨勢。
不追固態,押注“倍率性能極致化”
“目前全球鋰電池行業的技術突破主要聚焦三個方向:能量密度持續提升,推動固態電池商業化加速;倍率性能穩步增強,使快充與長壽命技術越來越受歡迎;鈉離子電池部分替代,構建鋰鈉共融生態。”浙江伏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伏打科技)總經理王衛濤介紹道。
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全固態電池被視為關鍵路徑,其能量密度已突破400-500Wh/kg,循環壽命超1000次,硫化物和氧化物是主流技術路線。然而,固態電池量產是行業共同難題。該負責人指出,由于硫化物電解質空氣穩定性差,界面阻抗高等問題導致良率低;若采用鋰金屬負極,制造工藝亦存在諸多難點。業內預期,實現全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仍需時間,有望在2030年后實現。
除了固態電池量產問題,行業還面臨鋰價波動、鎳鈷依賴進口帶來的供應鏈風險。更關鍵的是,在倍率性能提升方向上,快充與壽命存在矛盾——高倍率充電易引發析鋰,導致熱失控風險,且低溫環境下比如-20℃時,電池容量驟降。
當行業追逐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時,伏打科技聚焦高倍率、高安全、高壽命的“三高”鋰電池。王衛濤強調,針對快充領域的核心矛盾,通過納米正極包覆技術以及自研非石墨負極材料設計,提升鋰離子脫嵌效率,并抑制析鋰,實現3C循環壽命達8000次以上。
對于固態電池的前景,王衛濤直言:“即便成功量產,其倍率性能也無法媲美液態電解質。” 他解釋,固態電解質離子導率低于液態電解質、內阻高等特性限制了快充能力。因此,伏打科技押注“倍率性能極致化”,在推進鋰離子電池急速快充的同時,盡可能保障其超長壽命及其本征安全。
挖掘換電價值,標準化是最大挑戰
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分化之外,補能領域也存在“充電”和“換電”路線之爭。奧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動)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屈文庚介紹了兩種模式的區別,換電模式屬于集中式補能,類似傳統加油站;而充電模式則是分布式補能,可在樓宇、商場等多場景進行。
“換電過程最快可以達到20秒。”屈文庚強調,換電模式效率更高,同時換電模式對土地和電力容量的要求也比充電模式低,更節省資源。據介紹,支持換電的車輛通常設計更短的續航里程,因為快速換電減少了對電池續航的依賴。這類車輛普遍兼容充電和換電兩種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更靈活的補能選擇。
作為換電模式的倡導者,屈文庚進一步強調換電站的價值:“換電站不僅可作為充電站,也可作為儲能站,實現可充可放的功能。這使其在車網互動(V2G)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據了解,在電力調度緊張時,站內儲備的滿電電池可以及時放電支持電網,或智能暫停充電參與電網調節。這種靈活性源于其集中管理的特性,無需像充電模式那樣被動依賴特定點位車輛的充電需求,從而參與并優化整體能源系統的運作。
盡管優勢顯著,奧動則指出換電模式大規模推廣面臨的核心瓶頸,即電池標準化。據介紹,相較于充電模式主要解決充電接口(槍)的統一問題,換電的標準化復雜度更高。具體涉及跨品牌、跨車型的電池在尺寸、形狀、固定方式如卡扣、螺栓等多個層面的兼容。此外,電池性能參數(如容量、內阻、健康狀態)的差異,會直接影響用戶換電后的體驗和換電站的運營效率。攻克標準化難題,是實現換電網絡互聯互通和成本效益最大化的關鍵。
對于行業未來前景,奧動認為無人化操作技術和自動駕駛的成熟將極大提升換電過程的自動化水平與安全性;結合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調度系統,能實現換電場站的高度智能化運營,精準預測需求、優化電池流通、最大化資源利用率,從而突破現有運營效率的瓶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