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閔行區(qū)莘莊鎮(zhèn)綠梅二村的一場“社區(qū)微更新”悄然完成——120個非機動車位、140個智能充電樁落地,困擾居民多年的非機動車停車難、充電難難題終于有了答案。這場由需求驅動的社區(qū)微更新,不僅讓電動車有了“家”,也讓老小區(qū)的治理智慧煥發(fā)光彩。
“以前小區(qū)內會存在飛線充電現(xiàn)象,盡管近年來社區(qū)加強了管理,違規(guī)現(xiàn)象有所減少,但治標不治本——光靠勸阻,居民還是沒有地方充電。”綠梅二村居委會主任闕繼紅坦言,這場微更新的初衷正是為了解決這一民生痛點。
綠梅二村建于1993年,近30年的歷史讓原本規(guī)劃的公共設施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生活需求。最近,小區(qū)內居民電動車數(shù)量即將達到1000輛,而原有的2個固定車棚僅能容納約200輛。
“2017年‘美麗家園’改造時,我們?yōu)?9個室外車棚加裝了雨棚,但并未配備充電樁。”闕繼紅回憶道,“居民為了方便,只能冒險飛線充電,安全隱患極大。”盡管社區(qū)多次勸導,但管理只能“管一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自2023年起,社區(qū)啟動了以“安全+便利”為目標的微更新。居民區(qū)里有一個弄堂空間,這是一處緊靠綠梅公寓小區(qū)圍墻的通道,一直以來需要從這里通行的居民就不多,因此社區(qū)選中了這處空間,在這里搭建車棚的同時,預留了50公分空間供有需要的居民通行,既滿足居民日常走動需求,又讓非機動車有了“家”。
截至目前,綠梅二村已新增120個非機動車位和14組智能充電樁(每組10個充電口)。同時,原有臨時車棚的立柱鋼材也被“二次利用”,根據新車棚和預留通道的尺寸將其切割后再次使用,以節(jié)約成本。
為了讓改造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社區(qū)采取了“分段推進”的貼心策略,施工團隊避開上班高峰時段,先搬移舊車棚、再搭建新設施。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成的車棚頂棚還采用了靜音吸音材質,有效降低下雨天雨打車棚的噪音。
“居委會連晚上照明都考慮到了!”居民王叔叔指著車棚頂部的“感應光源”笑著說,“以前晚上取車總要摸黑,現(xiàn)在光線自動感應,安全了許多!”
“接下來,我們會持續(xù)關注居民反饋,如果還有停車和充電缺口,會根據大家的意愿進一步優(yōu)化空間布局,比如利用更多閑置角落增設車位。”闕繼紅補充道,“社區(qū)治理就像‘打補丁’,哪里有需求,我們就往哪里補!”
記者:張雨桐
供稿:辛向榮
初審:陳依婷
復審:范仲毅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今日閔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