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魏廣寶 通訊員 王憲 薛怡/文圖
“現在開庭……”隨著一聲響亮的法槌聲敲響,南陽高新區法院的第七審判庭內,一場依托“融合智慧法庭”的庭審開始進行。“無書記員記錄”庭審狀態下,AI語音識別系統精準將原被告雙方的庭審發言轉為文字,電子簽名完成庭審筆錄確認,整個庭審同步錄音錄像上傳系統備份,全程僅用16分鐘便完成了案件審理。
近年來,高新區法院緊跟數字化時代浪潮,加強“智慧法院”建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司法審判工作深度融合,為審判工作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讓數據“多跑路” 讓群眾“少跑腿”
依托在線訴訟服務平臺覆蓋立案、繳費、調解、證據交換等全流程,全年在線立案占比達99%,平均審核時間5分鐘……今年以來,當事人通過遠程庭審參與訴訟的案件800余件,通過線上申請閱卷1000余次。
“之前律師閱卷,僅復印就需要好長時間,現在通過自助服務機省時省力多了。”該院訴訟服務中心的電子自助閱卷機前,陳律師正在查閱其代理的某案件卷宗材料。據悉,該院在訴訟服務中心配備自助閱卷機,當事人或律師掃描相關證件后,即可查閱案件卷宗;勾選相應的閱卷材料目錄后生成二維碼,掃描后自動下載卷宗材料電子版,大大節約了卷宗翻閱及復印的時間。僅去年,通過自助閱卷系統接待當事人或律師490余次。
“無書記員記錄”模式讓庭審更高效
正如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高新區法院建設10個“融合智慧法庭”,實現了庭審全程高清錄音錄像,代替傳統的書記員記錄庭審過程,法庭記錄均由自動語音識別軟件轉錄文字,全程無書記員參與。整個過程緊湊流暢,在保障庭審過程記錄全面、真實、客觀、完整的同時,提高了庭審的流暢性和效率,有效節省了整理、核對庭審筆錄的時間。庭審后,法官在系統內發起庭審完整性確認,雙方當事人簽名后即可離席,系統自動將簽名材料和庭審錄像回傳至辦案系統,有效避免信息丟失。
科技加持讓書記員減少了“跟庭”時間,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審判事務性工作中,進一步優化了司法資源配置,為緩解人案矛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公正、公開的司法服務奠定基礎。
“一鍵查控”讓勝訴權益更快兌現
“以前查控財產信息需要到各部門提交紙質材料,現在可以在辦案系統發起查控事項,全流程線上流轉,工作效率明顯提升。”該院執行局范法官介紹。
法院執行指揮中心通過與銀行、房產、車輛管理等部門信息聯網互通,執行干警“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線上”程序,對被執行人名下財產進行快速查詢,及時采取相應的執行措施,有效解決了“執行難”等問題。
“我們距離南陽幾千公里,來回一趟路費得好幾千元……”雖然執行款已經到位,但電話那頭的外省某公司負責人卻因受領款項手續的簽字而顧慮。考慮到申請執行人往返不便,執行干警通過線上提交材料、核實情況等方式進行溝通后,將執行款通過線上方式發放至申請人執行人企業賬戶,為當事人訴訟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云策”助力審判管理讓決策更精準
“本月的建設工程案件平均審理時間有所增加……”在該院的質效講評會上,審判管理部門的法官依托“云策”系統匯報分析當月的審判執行質效指標運行情況。
該院依托建設的“云策”系統,對審判執行質效各項指標進行全方位、可視化展示,對所有案件案由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分析,便于審管部門實時掌握全院總體辦案工作情況,為黨組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對案件分不同節點進行監管,在相應節點內出現“臨期”情況時,系統會自動預警,并將情況推送給相關人員,督促盡快完成節點辦理,有效防止“忙中出錯”。
高新區法院以“科技賦能司法、智慧服務群眾”為主線,持續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延伸智慧服務觸角,架起便民利民的“智慧橋梁”,讓人民群眾享受“指尖上的司法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
【編審:趙勇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