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通知,從規范提升、轉型升級、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個方面,指導各地持續穩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實現種養模式更加高效、種養生產更加綠色,更好發揮稻漁綜合種養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供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605萬畝,同比增長2.6%,在穩糧、促漁、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浙江寧波:深遠海養殖大黃魚 打開海洋經濟新路徑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尤其在深遠海養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浙江寧波象山縣附近的漁山列島海域,浙江首個用于深遠海養殖大黃魚的平臺“東海1號”正陸續將大黃魚批量上市。“東海1號”長83米、寬32米,相當于六個籃球場大小,高度相當于7層樓之高。那么,它有哪些特別之處?這里的大黃魚又有什么不一樣?來看總臺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道。
從浙江寧波象山縣的石浦漁港出發,記者乘船兩個多小時抵達了“東海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這里的海更深、更藍、更清澈。“東海1號”分為三個養殖網箱,每個網箱長32米、寬27米,深度可以達到13米,而三個網箱當中一共生活了20多萬尾大黃魚,這些黃魚的體重從六兩到一斤半不等。漁民們通常采用的是夜捕黃魚,最大程度保證黃魚的色澤和鮮度,像這樣的大范圍捕撈一周進行一次,每次的捕撈量有5000斤左右。
那從這兒養殖出來的大黃魚都有哪些特別之處呢?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東海1號”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大黃魚野生馴化基地。大黃魚來到這兒之后,因為海里的洋流更加洶涌,所以它需要不停地游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黃魚來到這兒,馴化兩個月之后就可以達到類野生的品質。
首批兩萬多條大黃魚正式流入了市場、端上了餐桌,一部分送往了本地市場,還有一部分被送入了冰鮮倉庫,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打包發往全國各地。首先通過冰鮮的方式,采用零下60攝氏度到零下8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來進行鎖鮮,魚的保鮮時間可以達到一個月左右,這樣也擴大了銷售范圍。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注意到,比如說在捕撈的過程當中,就給當地的漁民在禁漁期增加了不少增收的機會,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情況,這個平臺今年一年的預計產量是達到了400噸,價值將超4000萬元,同時也會給當地的居民提供數十個就業的機會和崗位。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