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是個海洋
詩人都藏在水底
靈魂們都是一條魚
也會從水面躍起
2
0
2
5
每到暑假,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便迎來許多游人。想要順利進入北大校園,了解入校預約流程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面對廣闊的校內眾多地標,如何規劃路線、抓住“必打卡”瞬間,也是一門小小的學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家都習慣稱北大校園為“燕園”,因為這里原來是燕京大學的校園。1952年北大從城內沙灘紅樓一帶搬到這里和燕大合并,從此“燕園”就成了北大的代稱。今天,小北就帶大家來逛一逛燕園,讓你的北大之行不留遺憾。
一、預約指南
預約方式
通過“參觀北大”微信小程序實名預約,提前7天,早8點釋放名額!
入園時間
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
入園通道
(地鐵四號線北京大學東門站A口)
重要提示
1、進校需核驗身份證,無身份證的兒童請攜帶戶口本等有效證件!
2、預約單次有效,出校后無法再次入校,請提前規劃參觀行程!
二、必打卡點一覽
北大西門
未名湖 博雅塔
馮友蘭故居
西南聯大紀念碑
李大釗雕像
石舫
西門華表
靜園五院
各個園子的手繪地圖
詳細的目錄和索引
《燕園文物、古跡與歷史》
用十余幅手繪地圖
近百張景點照片按圖索驥,輕松游覽
三、校內景點知多少?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大的標志性景觀之一。乾隆時,包括未名湖在內的周邊一帶被賜給寵臣和珅,成為清代著名園林“淑春園”。
和珅在此大加營造,園中水田被開鑿為大小連屬的湖泊,挖掘起來的泥土被堆筑為湖心小島和環湖的崗阜。現在的未名湖,即是被保留下來的淑春園中最大的一個湖泊。
因為湖心島上種有楓樹,有時也叫楓湖。“未名湖”這一名稱,則由曾在燕大任教的錢穆先生命名。
未名湖的保留,給后來的燕園意外地增添了濃厚的園林韻味,無疑給這所“世界上最美麗的校園”(胡適語)加分不少。未名湖及其周邊,是燕園文物、景觀的精粹所在。
石屏風
石屏風又名乾隆四扇屏,上面刻有相傳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四扇立幅,每扇自成一景又聯為一體,雖經歷數百年風雨,字跡仍然清晰明了。四扇屏從右往左,分別題寫:
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暎柳陰多。
夾鏡光澂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內容描寫正與其旁體齋、未名湖、石舫、湖邊柳樹默然契合,仿佛天成。
乾隆石屏風據傳原是圓明園遺物,圓明園先后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浩劫和焚毀,這四扇屏風被埋沒在廢墟殘垣之中,后來為朗潤園主人載濤購置于朗潤園,再后來歸于燕大,最后被安放在未名湖北岸此處。
未名湖七齋
未名湖的北岸,建有七座不一樣的樓,其中四座為男生宿舍,后來稱為德、才、均、備四齋;四齋的東邊是體、健、全三齋,沒有魄齋,誰愿意住在魄(破)齋呢?
全齋建于1952年,當時作為男教師宿舍。體齋、健齋的體量和尺度都比德、才、均、備四齋要小許多,據說是因為當初考慮到建設費用——墨菲設計的兩組男生宿舍的建設費用甚至已遠遠超過了最初購買整個校園地皮的4萬銀元,以及出于對已有湖泊現狀的尊重和保留。未名湖周邊以及這些建筑,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從博雅塔上看四齋及其他建筑(引自耶魯大學圖書館網絡檔案)。
亭閣式的體齋在備齋旁(2012年)。
西式平橋
未名湖中有一個小島,要到這個湖心島,必須經過一座西式平橋。橋面是獨特而少見的束腰枕形:中間寬約3.5米,兩側最寬處約7米。
這座石橋原來也是圓明園中的,由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設計,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本在圓明園方外觀旁邊。方外觀是乾隆的維吾爾族愛妃容妃(1734—1788)做禮拜的地方,設計上有不少伊斯蘭元素。
容妃為新疆和卓氏,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京入宮,她在民間頗為有名,被稱為“香妃”。方外觀1860年被毀,后來燕京大學建設新校,石橋移至校內此處,至今已近百年。
西式平橋(2017年)。
石舫
石舫是和珅淑春園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筑舊物,是乾隆時和珅所造。和珅羨慕頤和園內的石舫“清晏舫”,遂斗膽在淑春園內仿制了這座石舫,這成為他被嘉慶治罪入獄時的罪證之一。
原石舫上有類似畫舫的木構建筑,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淑春園及此石舫也連帶被毀,今僅存石舫基座。
2009年春節期間,因為歲月長久,長期游人駐足再加上冬季冰凍膨脹,石舫東南頭突然坍塌,北大校方曾予修復。
石舫(2018年)。
蔡元培先生銅像
蔡元培先生1917年起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近11年,雖然他自己說“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但卻是對北大影響最大的校長,被尊為北大“永遠的校長”。
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銅像,是北大1977、1978級畢業生為紀念蔡校長,在畢業前夕集資鑄建,于1982年10月15日落成。
蔡元培銅像(2017年)。
石供桌和五供
這是一組石雕。石供桌前,是對稱擺放的五供。所謂“五供”,是祭祀時盛放香、燈、花供品的五件器皿,在民間多用銅、錫、瓷等材質制作。
北大這一組石五供,正中是香爐,香爐左右各有一燭臺,最外各有一花瓶,它們是陵墓前用于供奉逝者的象征性石雕祭器,并非供實際使用。石供桌及五供,當為晚明文物,其來源尚不可考。
石供桌和五供(2018年)。
五供中的香爐、燭臺、花瓶(2017年)。
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原是圓明園中的遺物。長春園中建有一組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西洋建筑,其中“諧奇趣”樓前,有一個圓形的大型海棠式噴水池,翻尾石魚就裝飾在這個噴水池中。
圓明園被焚毀后幾成廢墟,翻尾石魚后來被朗潤園主人載濤買下,放置于朗潤園中。1930年燕大畢業生買下石魚贈與母校,放置在未名湖中。
翻尾石魚(2012年)
慈濟寺山門
“慈濟寺”廟門正對著未名湖,它的正殿及配殿都建在后面的土山上,正殿舊址就在今天斯諾墓地所在的地方。后來寺廟毀于大火,此處僅存廟門。相傳清代圓明園養花的太監們常在此祈求花神,保佑他們所養之花四時開放,所以現在又稱此廟為“花神廟”。
山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石旗桿座,有斷裂而用鐵圈箍住,是燕大1934班留校紀念的禮物,當初旗桿高約兩丈,如今僅存石座。
慈濟寺山門(2018年)。
斯諾墓
由慈濟寺山門后面的臺階,上到小山的一個平坦之地,這里原是慈濟寺正殿所建之處,現為斯諾墓。埃德加·斯諾(Edgar Parks Snow,1905—1972),是美國著名記者,他1928年來到中國,1934—1937年曾兼職任教于燕大新聞系,在中國生活長達13年。
斯諾是第一個采訪長征之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西方記者,1937年出版了轟動西方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譯為《西行漫記》),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革命。
斯諾1972年在瑞士日內瓦寓所去世,其骨灰依其遺囑,一部分撒在紐約州哈德遜河,一部分埋葬于北大未名湖旁。為此周恩來親擬碑文,并于1973年來到未名湖畔主持安葬儀式。漢白玉墓碑上,中文鐫刻葉劍英題字:“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
斯諾墓(2015年)。
博雅塔
北大校園內最美的風景以及文物古跡,多集中在著名的未名湖周邊,博雅塔是其中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塔本是佛教色彩的建筑,后來成為中國的一個符號化意象。北大博雅塔的建設其實有其實際功用——它是當時提升校園自來水水位的一座水塔,是仿通州城燃燈古塔而建。燕京大學西方宗教哲學教授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曾經在通州作過傳教士的叔父(James W. Porter),特意為建設水塔外表而捐款,故塔被命名為“博雅塔”。
說來有趣,當初規劃燕園的設計師墨菲,因對中國建筑了解不深,在建塔時竟然曾提議將塔和煙囪合為一體。對此,司徒雷登說:“中國寶塔里冒出白煙將會導致一種非常不得體的效果,會使人們忍俊不禁。”
博雅塔除下部基座為磚石須彌座外,全部使用了現代的鋼筋水泥材料,連斗拱也是水泥仿制,卻十分精良。塔的形制為八角密檐式塔,下部為雙層磚砌須彌座,其上有三層仰蓮瓣,再上塔身八面門窗相間,共13級,高約37米,中空。當初燕大路思副校長和博晨光曾提議裝上電梯,以便登臨觀景,后因塔內空間狹小而作罷,但有螺旋鐵梯直通塔頂。
每逢節慶,塔身之上所飾彩燈便會點亮。春夏秋冬,湖光塔影,總令人流連忘返。從這里能看到遠處北大圖書館的樓頂,博雅塔、未名湖、圖書館,作為現在北大校園內的代表性景觀,被簡稱為“一塔湖圖”。
博雅塔內有旋轉樓梯可以登塔(2024年)。
星空屋頂
寧德樓二樓有小禮拜堂,當年燕大的主要圣事都在這里舉行。這個禮拜堂至今猶在,但已不再用于宗教禮拜。這里還進行過許多重要的選舉,現在是外國語學院的辦公用樓。
2019年在維修此樓過程中,當拆下小禮拜堂的吊頂隔板時,在場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景象出現了:禮堂吊頂的上面竟然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星空屋頂,黑色的天空點綴著金黃的繁星,其鮮明與潔凈好像剛繪上去。
這在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裝飾上是絕無僅有的,當時的文物專家不讓大家有所動作,于是全部原樣保留。
星空屋頂(2024年)。
不看這些書都不知道
點擊圖片可下單,文末掃碼后購書,限時享5折優惠
《燕園文物、古跡與歷史》
《燕園動物》
《燕園草木》
《北大燕園的前世今生》
你上一次來北大是什么時候?
北大哪個景點讓你印象最為深刻?
今天的這些冷知識你之前都知道嗎?
在留言區和書友們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
《燕園文物、古跡與歷史》一本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
《燕園文物、古跡與歷史》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相約北大,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