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聚會散場了,人回家了,心卻好像被什么東西絆住了,留在那個熱鬧又尷尬的場子里,出不來。
腦子里像有個放映機,一遍又一遍地重放那些零碎片段:
那句話是不是說得不合適?誰誰誰當(dāng)時那個眼神啥意思?
越想越覺得渾身不對勁,越想越覺得自己蠢,整個人像是陷進了一團濕乎乎的棉花里,悶得慌,累得慌,連第二天上班都沒勁兒。
就像我認(rèn)識的阿哲,前幾天參加完同學(xué)會,整個人就蔫了。
明明該是老朋友見面樂呵呵的,他卻跟自己較上了勁。
- “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 “那句話他們會不會笑話我?”
- “小敏看我那一眼是啥意思?”
過去好幾天了,這些畫面、那些對話,就像卡了殼的錄音帶,在他腦子里吱吱呀呀地轉(zhuǎn),停不下來。
他不停地琢磨、分析每一個小細(xì)節(jié),非要找出自己哪兒錯了,或者證明自己其實沒錯。
結(jié)果越琢磨心越慌,越慌越停不下來,最后掉進更深的自我懷疑里,整個人疲憊不堪,像被抽干了力氣。
其實阿哲這狀態(tài),很多人都有過。
我們管它叫“鉆牛角尖”,或者“死循環(huán)思考”
——就是逮著一件事,尤其是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翻來覆去地嚼,沒完沒了地品。
總以為使勁想想就能想通,就能解脫,誰知道腦子早就迷路了,在原地打轉(zhuǎn),像頭拉磨的驢。
這么折騰,心能不累嗎?快樂都找不著北了。
為啥我們會被這“死循環(huán)”套牢?
怎么才能跳出來?今天咱們就瞎聊聊這個。
強迫癥窮思竭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
不知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遇到焦頭爛額的事情時,把注意力從負(fù)面情緒轉(zhuǎn)移到思考問題的根源上,會更有安全感。
本質(zhì)上,“窮思竭慮”是我們應(yīng)對負(fù)面情緒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
反復(fù)思考時,你會認(rèn)為自己能重新奪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機會推翻不好的結(jié)果。
從心理學(xué)角度解釋,這是由于個體認(rèn)知不可調(diào)和,產(chǎn)生和事實截然相反的諸多觀念,導(dǎo)致個體失去“統(tǒng)覺(apperception)”能力。
如果你經(jīng)常陷入“窮思竭慮”而無法自控,那么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經(jīng)產(chǎn)生“強迫思維”。
產(chǎn)生“強迫性窮思竭慮”的人,很容易會對已經(jīng)既定的事實,反復(fù)思考、反復(fù)推翻、反復(fù)求證。
自己有時也知道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最后無法自控。
還記得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里作為科幻雜志主編的唐志軍嗎?
他女兒自殺前發(fā)消息問他:“人類存在這宇宙中的意義是什么?”
他答不上來。
女兒走了,這問題就成了扎在他心上的刺,拔不出來。
他白天黑夜地想啊想,越想越糊涂,越糊涂越痛苦。
他覺得找不到答案,自己就不配當(dāng)?shù)瑳]法給女兒交代。
最后他魔怔了,開始幻想外星人能告訴他答案,整天鼓搗破電視機找信號,花冤枉錢去看什么“外星人尸體”,活得像個活在夢里的人。
最絕的是,有一次他吃了毒蘑菇差點沒命,醒過來第一件事,還是托朋友問外星人那個問題。
女兒的死,成了他永遠繞不出的迷宮。
他這種狀態(tài),就是一種“死循環(huán)思考”的極端表現(xiàn)。
他其實是在用這種瘋狂地鉆牛角尖,來逃避女兒離開帶來的巨大痛苦。
心理學(xué)家Nolen·Hoeksema 提到:不斷陷入反芻思維,是應(yīng)對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
但結(jié)果往往相反,越想越焦慮,越想越抑郁。
唐主編就是,他逼著自己一遍遍回想女兒自殺的創(chuàng)傷,像拿刀子反復(fù)戳自己的傷口。
最后人變得特別固執(zhí),不愿意跟人來往,日子過得空落落的,沒意思透了。
鉆牛角尖的人總覺得,使勁想就能抓住點什么,就能安全點,好像找到答案一切就都好了。
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這種過度思考反而把自己推到了懸崖邊上:
老琢磨過去的選擇對不對,害怕未來出岔子,太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讓他琢磨半天……
很多時候,你擔(dān)心的那些事兒本身根本沒啥大不了的,不過是想給自己找個暫時的“安心丸”罷了。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窮思竭慮?
為啥我們會掉進這個“死循環(huán)”的坑里?琢磨了一下,大概繞不開幾個點:
1、積極假設(shè)。
很多人天真地覺得,只要我把問題想透了、搞明白了,煩惱自然就沒了,癥狀就改善了。
就像我另一個朋友小華,休息日本該放松,可她腦子里總蹦出各種尷尬事、擔(dān)心事,搞得自己緊張兮兮,精力都被耗光了。
但她最想要的不是休息,是“答案”,是“確定感”。
她老說:“我得想通這點才能安心。”
這想法本身就有問題!
以為思考能解決問題,結(jié)果永遠找不到答案,不僅沒換來心安,反而更難受。
心理學(xué)家Nolen·Hoeksema解釋道:“窮思竭慮者,會無意識陷入到對強迫觀念和癥狀的反芻之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解決癥狀,實際上在維持癥狀,此類對思維反芻的信念,反而會導(dǎo)致反芻思維一直持續(xù)。”
2、認(rèn)知失調(diào)。
心理學(xué)家費斯汀格做過一組實驗。
他讓人做特別無聊的事,比如卷毛線團,然后讓他們對后面的人撒謊說“這事挺有意思”。
撒謊的人分兩組,一組能拿十塊錢,一組啥也沒有。
結(jié)果啥也沒拿到的那組人特別難受,為啥?
因為他們心里犯嘀咕啊:“我啥好處沒撈著,干嘛要撒謊?”
心里頭有兩個聲音在打架:“這事無聊透了”和“我卻說它有趣”,這倆想法擰巴著,讓人難受。
為了讓自己好過點,他們就得拼命給自己找理由,把撒謊這事“合理化”了。
生活中不也這樣嗎?心里矛盾多的人,更容易為了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把自己繞進去:
- “嫁給他太痛苦了,但大家都勸我別離婚。”
- “這鐵飯碗工作悶死人,可別人都羨慕。”
- “我其實不愛湊熱鬧,可別人總說我太悶。”
到底哪個想法才對?
這種沒完沒了的琢磨,說到底就是為了解決心里打架帶來的焦慮不安。
3、強迫抑郁。
不少心理方面的說法,都把這種“死循環(huán)思考”看成是強迫思維的一種。
它特別容易找上那些有點強迫傾向的人,比如老琢磨:
“我出門鎖門沒?”
“煤氣關(guān)嚴(yán)實沒?”
“窗戶關(guān)好沒?”
強迫傾向的根子,是用那種高度控制的行為(比如反復(fù)檢查)來對抗心里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鉆牛角尖的人就死死盯住生活里的一些小細(xì)節(jié),不停地想啊想,試圖用這個來壓住情緒上的難受。
另外,這種狀態(tài)也跟那種持久的、繞圈圈的抑郁想法很像。
哲學(xué)家羅素在《幸福之路》里寫道:
- 人很多時候不快樂,就是太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
很多心情特別低落的人,都能看到這種“死循環(huán)思考”的影子。
心情差的時候更容易胡思亂想;等心情稍微好點了,又后悔自己干嘛想那么多。
自己跟自己打架,沒完沒了的內(nèi)耗,就是放不過自己。
如何截掉窮思竭慮的思維習(xí)慣?
心理學(xué)家Guy Winch在演講中提到:
- 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分心短短兩分鐘,都足以打破那一刻的窮思竭慮。
如果你正在被某個念頭纏住,試試立刻分心兩分鐘,干點別的,效果可能立竿見影,你會感覺好不少。
不過這個小竅門對偶爾想想的人管用,要是你已經(jīng)習(xí)慣性鉆牛角尖了,光轉(zhuǎn)移注意力可能不夠勁兒。
那還能做點啥呢?
首先,停止責(zé)備自己。
心里跟自己說一句:“別怪過去的自己了,那時候你就那樣。”
既然鉆牛角尖是為了對抗難受的感覺,那接受自己不是神仙,沒那么完美,這事兒就少了點動力。
怎么接受?
簡單說,就是不責(zé)備、不否定自己,就事論事:
“誰還沒點想不通的事?正常,想不通就先放放,或者歇會兒再想。”
“這事兒、這人說的話,不代表啥,別太當(dāng)回事。”
核心就是:接納自己不完美,并允許一切發(fā)生。
然后,琢磨琢磨自己為啥老想:
“我這么使勁想,是不是在用思考趕走不安?也許能試試別的法子?”
然后,允許自己“發(fā)發(fā)瘋”。
我認(rèn)識的小安,一鉆牛角尖就掐自己讓自己清醒,這習(xí)慣當(dāng)然不好,但“適度發(fā)瘋”有時候真能把人從那個死循環(huán)里拽出來。
比起被大腦里那些虛頭巴腦的假設(shè)困住,不如主動制造點外界的刺激,讓身體對外界的感覺活過來,自然就跳出思維陷阱了。
比如去試試蹦極、滑翔傘、攀巖、漂流這些刺激的;
或者就自己跟自己說說話、跳跳舞、在床上滾幾圈、跟朋友漫無目的地壓馬路……
干點看起來有點“瘋”、但能釋放壓力、發(fā)泄情緒的事。
最后,用行動覆蓋思考。
在鉆牛角尖的循環(huán)里,我們差不多80%的精力都耗在“想”和“感受”上了,其實就是困在自己編造的那個消極又虛幻的小世界里。
要打破它,就得把這80%的注意力挪出來
——挪到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挪到具體要做的事情上。
動起來!
把手邊的小事一件件做好,是趕跑那些沒用的憂愁最直接、最管用的方法。
去跳繩、跑步、收拾屋子、找人嘮嗑、寫點啥、畫點啥……
行動能沖破頭腦的牢籠,讓你重新感覺到身體的存在和價值,把力量收回來,扎扎實實地活在當(dāng)下,活在現(xiàn)實里。
要是實在沒力氣動,就在手腕上套根橡皮筋。
發(fā)現(xiàn)自己又開始胡思亂想的時候,就彈自己一下,用這點小疼給自己按個暫停鍵,把思緒拉回來。
要是這些招你都試過了,還是覺得被困在那個死循環(huán)里出不來,感覺特別痛苦,那可能就得想想,是不是有抑郁或者強迫的苗頭了,這時候最好去找專業(yè)人士聊聊,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寫在最后
從那個自我糾纏的死循環(huán)里走出來,說到底就是走出自己那個封閉的小世界,走進現(xiàn)實生活里,讓外面的陽光照進心里的陰影。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反復(fù)琢磨出來的,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負(fù)責(zé),有能力處理遇到的問題。
所以啊,別再跟痛苦較勁了,學(xué)著跟它待一會兒。
有句話說得好:“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走自己的劇本,所以我們只能把自己當(dāng)作問題,把自己當(dāng)做答案。”
希望我們都能活得真實點,也強大點,敢于面對不確定的人生。
對了,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孩子正被一些想不通的事情困擾,心里堵得慌,別一個人硬扛,可以給我發(fā)私信聊聊。
別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