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的襄陽,因為“聚集山水菁華”,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無數的名流雅士沉迷其間,更讓很多經過宦海沉浮之人甘心在此遁世隱居。
或許正是因為與文人墨客的關系如此密切,所以襄陽成為他們極為偏愛的一座城市。有人曾做過統計,唐朝時期除了長安,襄陽是詩人們最為青睞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關于襄陽的詩歌。
即便是后世的文人,同樣也對襄陽有著很深的感情,比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有32回與襄陽有關;香港四代才子之一的金庸,所著的“射雕三部曲”更是以襄陽為背景展開的。
現在的襄陽依舊地處中國交通咽喉要道(圖源@資料圖片)▼
而真正讓襄陽名滿天下的,則是因為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兵家之所以垂青,實乃天造地設的地理優勢使然。
縱觀華夏地理格局,襄陽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邊緣,其獨特的地形更顯戰略價值——坐落于漢江中游的河谷平原,猶如鑲嵌在群山之中的天然走廊,為南北兵馬往來提供了理想的通行條件。
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襄陽的戰略地位可謂得天獨厚。中國歷史上南北對峙的格局中,西有秦嶺巴山的崇山峻嶺阻隔,東有平原的密集水網攔阻,唯有襄陽所在的南襄走廊地勢平緩、水陸并濟,成為連接中原與江南最便捷的通道。
正因如此,歷史上南北政權的大規模會戰多在此上演,使襄陽成為決定王朝興衰的關鍵鎖鑰。
襄陽位置圖(制圖@探客紀/李北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襄陽與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北距洛陽、長安等中原重鎮不過旬日之程,南離荊州、夷陵等江南要沖亦在掌控范圍。
這種“襟帶南北、控扼東西”的地理優勢,使得襄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樞紐——得襄陽者,既可北上問鼎中原,又能南下經略江南,實乃“得之則天下勢成,失之則霸業難圖”的咽喉要地。
襄陽唐城(圖源@攝圖網)▼
傳說在公元前820年,西周王朝為了扼制不斷向北擴張的楚國,周宣王就將宗室仲山甫分封在漢水之濱,并修建用于軍事防御的城池。
這座新筑的城池據說就叫“樊城”,而樊城與襄陽不僅在地理位置是唇齒相依,在歷史文化上也經常相提并論,時至今日,曾經兩座隔著漢水遙相呼應的城市更是已融為一體。據此有很多人認為,襄陽已經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
樊城與襄陽唇齒相依(圖源@天地圖)▼
當然,西周王朝之所以選擇在這里修筑襄陽城(樊城),作為防御楚國擴張的前沿陣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位于“貫通南北,聯結東西”的咽喉要地。再加上這里“西、南環山,東、北臨江”,絕對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
所以,2800多年以前襄陽城,不僅是西周王朝的分封諸侯國,更是一座用于軍事防御的要塞。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南方經濟逐漸發展之后,古老的中國進入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時代。
襄陽所在的位置,“溯長江而上,穿三峽而抵巴蜀”,“順鄂渚而下,履江湖而達吳越”,“先復襄陽……北出唐、鄧可以進兵中原”,“南跨湖、湘可以經略嶺南”。所以這座原本單純的軍事防御要塞,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諸葛亮口中的“此用武之國”。
建安二十年三國形勢圖(資料圖片)▼
不管是孫權生前還是死后,東吳都在持之以恒的北伐,奪取襄陽始終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目標(資料圖片)▼
再加上襄陽周邊地區,“沃野千里,可攻可守”,在割據時代,奪取襄陽就變得至關重要。北方勢力一旦奪取襄陽,南方洞門大開,就可以威脅南方,而南方占據襄陽,就可以將襄陽作為圖謀北方的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
在唐朝安史之亂后,襄陽又成了江南漕運的重要通道。
襄陽昭明臺(圖源@攝圖網)▼
時以襄陽為中心的荊襄地區,可以作為南方政權抵御北方游牧王朝南下的重要屏障;也因為可以“得舟而下,直可以搗江浙”,成為是歷代王朝發動統一戰爭的關鍵樞紐地區;甚至因為這里“山川險固”,軍糧能夠自給自足,很多想要擁兵自重的野心家也將襄陽視為“王業之本”。
雖然,襄陽城自建成之日起,就與戰爭結下不解之緣,但真正讓這座城市兵戈不休,戰亂不止,則已經到了南宋時期。
連續150余年的“宋金戰爭”和“宋蒙戰爭”,完全證明了“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的論斷。
湖北襄陽城市風光,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其實,縱觀南宋150余年的歷史中,襄陽在發揮其軍事作用的過程中,大致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概從公元1134年(宋高宗紹興四年,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岳飛收復襄陽六郡開始,到公元1236年(宋理宗端平三年,蒙古窩闊臺汗八年)蒙古軍突破京湖防線。
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南宋軍隊依靠這里的河流、湖泊形成的水網地形,以及修筑的大型城防工事,極大地限制了金朝和蒙古騎兵縱橫馳騁的優勢。
湖北襄陽唐城宮殿,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一防御體系,南宋朝廷更是不遺余力的加固襄陽等地的城防。
據史料記載,南宋孝宗年間的襄陽,“用磚內外包裹”,同時還“增置樓櫓、守城器具”。南宋政權為了建設京湖防御體系,“合用工物浩瀚”,絕對可以說是不惜代價。
同時,南宋朝廷還將最為精銳的部隊駐防在這里,比如早期的岳家軍。分駐各處的宋軍可以依托城池進行防御作戰,又能夠利用發達的交通網路和水路相互馳援。
換而言之,南宋軍隊不僅可以依托襄陽等大型城防工事嬰城固守,更敢于打開城門與金、蒙等游牧政權的騎兵進行野戰。
宋朝時期,襄陽的戰略地位達到了頂峰,成為了軍事、政治和經濟的重要交匯點(資料圖片)▼
所以,此時的南宋政權,不僅僅是將以襄陽-鄂州為核心的京湖戰區打造成一個完備的防御體系,作為抵御金軍和蒙古騎兵南下進攻的核心陣地。更希望將這里打造成宋軍進行北伐的前進基地和后勤補給基地。
湖北襄陽古城夜景(圖源@攝圖網)▼
事實也確實如此,包括岳飛北伐,孟珙攻蔡州,都是以襄陽作為前進基地進行的。并且創造了“郾城大捷”,攻克蔡州一雪靖康之恥的戰績。
但是,隨著1236年襄陽的“端平陷落”一切都改變了,不僅襄陽城防工事幾乎被徹底損毀,宋軍也喪失了野戰能力。
宋元襄陽之戰示意圖(資料圖片)▼
此時的襄陽城在宋朝發揮的軍事作用,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也就是依靠城防進行被動防御的階段。
這個階段,大概可以從公元1238年(宋理宗嘉熙二年,蒙古窩闊臺汗十年)孟珙恢復襄陽開始,到公元1273年(宋度宗咸淳九年,元世祖至元十年)襄陽陷落,大約37年的時間。
鑒于襄陽在南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戰略價值,以及蒙古在京湖戰區兵力不足的情況,南宋大將孟珙率兵在1238年收復了襄陽。
但此時的襄陽不僅城防殘破不堪,而且用于防御作戰的兵力也寥寥無幾。以至于孟珙在給朝廷奏疏時,發出了“取襄陽不難而守為難”的感慨。
為了能快速恢復襄陽城防,孟珙先是以“蔡、息兩州的降兵組成忠衛軍”,然后又以“襄、郢兩州的‘歸正人’組成先鋒軍”,成為了襄陽城的主要防御力量。
不過這點兵力,距離孟珙的要求,想要守衛襄陽“非甲兵十萬”不可,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孟珙也好,南宋朝廷也罷,再也無力給襄陽擠出任何兵力了。
襄陽唐城影視基地夜景,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到了公元1250年(宋理宗淳祐十年,蒙古窩闊臺汗十三年)新任的京湖制置使李曾伯,開始了重建京湖防線的工作。
得益于孟珙、賈世道兩任京湖制置使打下屯田基礎,讓李曾伯在重整京湖防線時攜帶的軍糧達到了23萬石,同時南宋朝廷還為他撥款千萬貫。但是想要恢復岳飛時期建立的防御體系,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李曾伯只能將重點放在了襄陽-樊城。
襄樊二城“南北對峙,一水衡之,固犄角之勢”。所以,李曾伯在修整襄陽城防期間,為襄陽修筑了一條周長9里的城墻,為樊城修筑了一條周長4.5里的城墻。兩城還修筑了寬大護城河,其中襄陽城護城河最寬處達到了250米。
為了加強襄陽與樊城的聯系,宋軍在漢水之上還架設了浮橋。經過李曾伯的重新修整,京湖戰區雖然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但是已經能支撐穩固襄陽-樊城的防御任務。
湖北襄陽鳳雛大橋(圖源@攝圖網)▼
那么此時的襄陽城到底有多堅固呢?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襄陽“城面普高三丈三尺,面闊二丈二尺”,而且“城樓櫓、錐堞,委皆壯觀”。
為了進一步增加防御能力,城墻在修建時還“筑雁翅鑰匙頭城二座,東壁創筑馬面子五座,上安戰棚各十四間,就里筑炮臺一座”。
可以說,襄陽不僅城池高大堅固,而且設有炮臺、樓櫓、錐堞等防御工事,更有直門、幔道、甕城、戰棚等在戰時作為響應,不愧為為“鐵打的襄陽”這一美譽。
襄陽都市區地圖(圖源@網絡)▼
只可惜,再堅固的防御工事,如果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時,陷落只是遲早的事情。
當公元1267年(宋度宗咸淳三年,元世祖至元四年),蒙古大軍再一次全線南下之時,經過6年鏖戰襄陽還是陷落了。
在此過程中,為了圍困襄陽,蒙古大軍在襄陽周邊大肆修建堡砦,將襄陽與外界隔絕。而為了打破襄陽堅固的城防,還使用了特殊的武器“回回炮”。
隨著襄陽的陷落,南宋朝廷的屏障也消失了,到了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年幼的宋恭帝打開臨安城門向蒙古騎兵投降。
襄陽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雖然,南宋還有殘部在崖山和釣魚城一直抵抗到了1279年,但也只是茍延一息,已經再無回天之力了。
當襄陽城的硝煙散盡,元、明、清連續三代都是大一統王朝,于是它曾經在南北對峙時代的戰略地位徹底消失。
但是,此時的襄陽依然是南北漕運的重要中轉站,還是“七省通衢”的咽喉要地,并成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將茶葉從南方轉運到中國各地,乃至蒙古、俄羅斯。于是,襄陽從兵家必爭之地搖身一變,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關鍵樞紐。
只是這個新身份,襄陽并沒有維持多久,由于漕運迅速被海運所取代,再加上鐵路的大規模修建,襄陽“水陸之沖”的輝煌不再,曾經往來頻繁的商旅也日漸蕭索。
坐落于漢江“幾”字彎的襄陽(制圖@探客紀/李北平)▼
如今,經過戰火洗禮的襄陽古城墻依然聳立,漢水還圍繞著它轉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的彎。
一切都似乎沒有變,襄陽還是那個“華夏第一城池”的襄陽古城。但一切都已經改變,襄陽古老的城墻已經不具備軍事防御的能力,成為講述古老中國歷史的文化符號。
但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而言,襄陽因為卓越的軍事地理位置,在我國軍事地理的版圖上始終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一旦有戰事發生,這里依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或者堡壘。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局面永遠再也不出現。
出品 | 探客紀
本文創作團隊 |千城記
撰文|蘇鵬宇 編輯 |聞 靜
地圖編輯 |李北平 設計 |賈恩艷
審校 |小弘
封面及首圖部分素材來源@攝圖網
【參考資料】
1.《宋史·列傳·孟珙》,中華書局1976版
2.《南宋荊襄戰區軍事地理初探》,《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作者:由迅
3.《南宋抗蒙(元)戰爭京湖戰區防御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作者:霍達
4.《襄陽與唐詩》,《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9月,作者:嚴愛華
5.《襄陽漢江 東方萊茵》,2014年5月28日《襄陽日報》,作者:杜漢華 杜睿杰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不能識別來源,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