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錄作為科舉制度中殿試文件的匯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科舉制度、歷史人物及社會變遷的核心史料。其發展歷程跨越多個朝代,唐代始創官方登科錄,唐宣宗時期狀元鄭顥奉旨編纂首部官方登科錄,王維、張九齡等文化名人的狀元之路得以記錄;兩宋形成固定制度,新科進士自印同年小錄,皇帝亦賜錢制作登科錄,300余年間文武兩科登科約11萬人;明代制度進一步完善,現存400余種多為海內外孤本,寧波天一閣是主要收藏地,《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詳細記載了明代首次進士科考;清代延續前制,首列“玉音”,次“恩榮及第”,后續載進士信息。
登科錄主要內容豐富,“玉音”記錄官員任命與策題,即由禮部題請皇帝派出的殿試執事官員及御制策題;“恩榮及第”呈現儀式流程與賞賜,包含殿試傳制唱名、張掛黃榜等活動日期;還有進士個人信息,涵蓋一、二、三甲進士的姓名、籍貫、年歲等諸多內容。其重要價值顯著,在科舉制度研究方面,作為原始檔案補充官方典章細節;歷史人物研究上,為研究家族史提供依據;社會變遷研究中,可通過進士信息分析人才分布與社會階層流動。
存世的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登科錄意義非凡。內容上,詳細記錄該科殿試考官信息、進士名錄、策題及儀式流程,是研究萬歷年間科舉制度、官場構成及社會階層流動的直接依據;“保存完整、字跡優美”的特點,體現當時官方文書規范書寫風格,為研究明代書法藝術、文書制度提供樣本,也讓后世直觀感受當時文化風貌。
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甲三名
賜進士及第
- 趙秉忠:貫山東青州府益都縣軍籍,府學生。治詩經,字季卿,行四,年二十九,二月十八日生。曾祖紳;祖暹;父禧;嫡母程氏;生母王氏。具慶下。兄秉正、秉公、秉直。娶張氏。山東鄉試第九名,會試第二百六十二名。
- 邵景堯:貫浙江寧波府象山縣軍籍,國子生。治易經,字熙臣,行一,年三十五,九月十三日生。曾祖廷蘭;祖恩;父招賢;母徐氏。重慶下。娶陳氏。順天府鄉試第二十名,會試第三百六十一名。
- 顧起元:貫應天府江寧縣民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國子生。治詩經,字太初,行一,年三十四,十二月初九日生。曾祖效;祖霆;父國輔;母王氏。重慶下。弟起鳳、起南、起員。娶王氏。應天府鄉試第十二名,會試第一名。
第二甲五十七名
賜進士出身
- 第一名梅守和:貫直隸寧國府宣城縣軍籍,府學增廣生。治禮記,字季方,行四,年三十三,十二月初七日生。曾祖珎;祖根;父繼善;母張氏;繼母吳氏。永感下。兄守德、守典、守膳、守相、守矩、守極、守知。娶郭氏。應天府鄉試第五十二名,會試第四名。
第三甲二百三十二名
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名呂圖南: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民籍,南安縣人,國子生。治易經,字爾搏,行一,年二十八,十月十九日生。曾祖汝皓;祖鑑;父宗榮;前母陳氏;母吳氏。具慶下。弟鐘南。娶吳氏。福建鄉試第十二名,會試第九十名。
萊蕪雙璧:亓詩教與吳偉的科舉之路
在萬歷二十六年的科舉考試中,有兩位來自山東濟南府萊蕪縣的才俊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亓詩教和吳暐,二人的履歷頗具看點。
亓詩教:中年得志
由原萊蕪市政協出版的《萊蕪明清進士》一書,以及百度百科、微信、今日頭條等平臺的相關介紹,均記載亓詩教的出生年月日為公元1557年,即明嘉靖三十六年。
然而,當我們查閱到明萬歷二十六年的兩份登科錄,再次核對他的年齡時,發現以往的研究成果或許存在一些細微偏差。基于登科錄中這份履歷的原始記載,我們嘗試對其事跡生平稍作梳理與糾正。無論過往說法是否準確,此處暫以這份履歷為主要依據展開分析。
根據其我們看到的三代履歷來看,亓詩教出生的時間,是在癸酉年,即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而萬歷皇帝以上是隆慶皇帝,隆慶皇帝只做了六年皇帝,他是沒有癸酉年的。然后隆慶皇帝再往上推是明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雖然在位 45 年,但是他也沒有癸酉年。哦,那么就是說,亓詩教出生的年月就是在明萬歷元年。1573-1557=16年,因此也就有了16年的出入。
按照登科履歷
亓詩教,貫山東濟南府萊蕪縣軍籍,縣學增廣生。他生于癸酉,即萬歷元年(1573年)十月十四日,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年齡為25歲。他治詩經,字可言,行一。其曾祖為坡,祖為宜,父為三顧,母親是程氏。家庭環境為重慶下,有弟書教、禮教。他娶關氏為妻,在山東鄉試中取得第七十二名的成績,會試則位列第一百二十一名。
關于這一位置出現的顯著差異與出入,目前我暫未能厘清背后的緣由。這其中或許存在科舉履歷造假的可能,也不排除其實際出生年份確實如此的情況。
對于這兩種說法的是非對錯,我暫不做評判——我們當下所做的,更多是出于探究的目的。若今后有人能接觸到更多相關資料,無論是他的墓志銘、墓表,還是其他可佐證的記載,懇請告知一二,以便進一步考證。
吳暐:青年才俊
根據原萊蕪市政協出版的《萊蕪明清進士》一書,吳暐的出生日期為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但結合現存登科錄的記載來看,其出生年份應為戊寅年,即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
通過探究這份登科錄中記錄的吳暐三代履歷,我們明確他具體的出生年月日如下:
吳暐,貫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軍籍,縣學生。他出生于戊寅年,即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農歷二月十七日,在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年齡為20周歲,虛歲21,他治易經,字伯韞,行二。曾祖善繼,祖來朝,父鴻洙,母親張氏。家庭狀況為重慶下,有兄允,弟昭、映、暉。他娶劉氏為妻,山東鄉試第四十二名,會試第一百九名。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相較于亓詩教中年登科,吳暐年紀輕輕便憑借對《易經》的鉆研,與亓詩教同登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榜,當時他年僅20歲,堪稱萊蕪“少年得志”的典范。這般天賦與早成,在萊蕪歷史上堪稱一代絕無僅有,縱觀古今,能與之比肩的,唯有清代的韓綿禧。
萬歷二十六年,亓詩教與吳暐同科登第,這不僅是二人個人的榮光,更映照出當時萊蕪地區文化教育的深厚積淀與人才輩出的蓬勃氣象,為探究明代萊蕪的社會文脈與科舉圖景,留下了極具價值的個體注腳。
追溯古代名人的生平軌跡,最直接的憑據莫過于墓志銘、墓志與墓表;其次,科舉時代的鄉試錄、會試錄、登科錄、齒錄等文獻,亦為考訂提供了堅實佐證;若此類史料尚有缺漏,則家族族譜中為其立傳的記載,便成了重要的補充。一旦這些線索皆付闕如,相關研究便難免陷入困頓。
亓詩教與吳暐二人,自萬歷二十六年登科后,皆在政壇上綻放耀眼光芒:為官既久,位高權重,堪稱一代名臣。
今著此文,絕非炫技夸飾,唯愿以綿薄之力,深探鄉土文化肌理,厘清先賢生平脈絡。更盼后世青年能以他們為楷模,篤學不倦,奮發向上——若將來能致仕報國,出將入相,必能澤被江山,功昭社稷,福佑萬民。
自古治學,原始察終方能辨之愈明。此事之厘清,翹首以盼,愿早日得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