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這句詩,如今讀起來,更是不甚感慨,這短短一行字、卻是寫盡了大唐的繁盛與奢靡。
今天又有多少人會想到、千年前的這顆荔枝,被馬伯庸從史料里拎了出來,賦予了它鮮活又沉重的意義呢?
從小說到熱劇,它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總能把歷史寫得讓年輕人欲罷不能的作家,到底藏著什么爆款秘訣呢?
馬伯庸說,自己并不是一個有天分的作者。很多時候,他得用笨辦法,就是保持創(chuàng)作輸出,使用真誠和努力去寫……
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其實大多源于生活經(jīng)驗,曾做了十年上班族的他,對職場生活了如指掌,他把這些經(jīng)驗和對身邊小人物的觀察融入寫作,讓讀者很容易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沒有天賦怎么辦呢?他便要求自己每天堅持寫4000字,不斷輸出。當(dāng)靈感枯竭時,他會選擇跑步放空自己,或是閱讀史料,從故事中創(chuàng)造新故事。
看似僅用11天就一氣呵成的《長安的荔枝》,其實都是他這些年輸入輸出點滴積累的結(jié)果。
對馬伯庸來說,寫作就是登山。他沒有靈感時,要么跑步,要么閱讀。這兩項應(yīng)該是給他帶來了許多收獲,也是真的對寫作有利。
在寫李善德運送荔枝時,他先立了個大目標(biāo):讓讀者相信“不可能的任務(wù)如何可能”,接著又拆解成無數(shù)個個小坎,從確定荔枝保鮮法,到規(guī)劃轉(zhuǎn)運路線,再到應(yīng)對各方阻礙,就像登山時一步步克服艱難險阻。
寫作過程中,他也會靈活調(diào)整計劃,原本想讓主角功成名就,寫著寫著卻被人物推著走,寫著寫著就覺得主角“他那樣的人,該要安穩(wěn),不是官位”,于是改成流放嶺南的結(jié)局,這一情節(jié)走向反而戳中了更多人。
馬伯庸的寫出這款“爆書爆劇”的秘訣,說穿了就是把自己活成李善德。他是帶著對故事的真誠,像運荔枝一樣死磕細(xì)節(jié),朝著“讓歷史活起來”的山頂一步步踩實了走。那顆穿越千年的荔枝,早就不是水果了,是他用努力和思考傳遞給每位讀者的一顆糖,一顆需要自己定義味道的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