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中興
河南南陽市內鄉縣衙
1
內鄉是南陽市下轄的一個縣,南陽有座南陽府衙,內鄉有座內鄉縣衙,參觀完南陽府衙后再去看內鄉縣衙,是一條不錯的古代官衙游覽專線。關于內鄉縣衙有個說法:“北有北京故宮,南有內鄉縣衙。一座內鄉縣衙,半部官文化。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敢與北京故宮相提并論,可見絕非等閑之輩。
從南陽到內鄉有高速公路,半個多小時就到了。縣衙位于東大街北側。一到縣衙門前,確實氣勢不凡。門前一座“宣化”牌坊飛檐斗拱,描金重彩。衙內屋宇如云,庭院深深??催^介紹,內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現存房屋大都建于清代,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燾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主持營造,占地4萬多平方米,現有房舍280余間。因為保存完好,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縣衙門前的“宣化坊”正面匾額是“菊潭古治”四個字(內鄉古稱“菊潭”,隋朝曾設菊潭縣)?!靶币鉃樾麄鹘袒傩?,古代知縣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講圣諭。內容大抵是孝敬父母、團結鄉里,守法繳稅等。
縣衙大門面寬三間,東側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老百姓擊鼓鳴冤而設。此鼓擊響以后,在門房值班的吏役必須上前問明原因,速報知縣升堂審案。若事情輕微,隨便擊鼓,知縣要嚴肅法堂,動用刑具予以懲罰。西側前半間立有兩塊石碑,上面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字樣,這是告戒老百姓不要誣陷良善,也不要越級告狀??h衙大門對聯是:
治菊潭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酈民十年踏地腳跟牢。
進了大門,右側是“寅賓館”,是接待上級官員住宿的地方;左側是“膳館”,是接待上級官員飲食的地方。中軸線是一條百米甬道,甬道到頭便是儀門。儀門是縣衙的禮儀之門。儀門平常關閉不開,只有新官到任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來時才會打開儀門。儀門旁邊還設有監獄。因監獄位于大堂的西南方向,故稱南監,古代監獄大都設在縣衙西南方。這個監獄的主體由牢房和獄神廟兩部分組成,牢房分普牢、死牢、女牢。我們參觀時,見牢房都很矮小,在死牢里還放有大石鎖,將犯人鎖在上面,防止逃跑。
走進儀門,兩邊是兩排平房。東列建筑是吏、戶、禮房,西列建筑是兵、刑、工房。它們是縣衙內的具體辦事機構。分別掌管著全縣的政事、刑事、民事、財政、農業、交通、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務。每房按行政編制二至三人,六房共計不到二十人。六房辦事人員統稱為“胥吏”。他們大多是科舉無望的文人,名義上靠領取紙筆抄寫費和工食費維持生計,實際上以獲取各種陋規、勒索為主要收入。清代規定胥吏任期為五年,但實際上并沒嚴格執行,許多人一輩子都在衙內辦事,甚至有的子承父業。
進了儀門還能看到道路中間立有一座“戒石坊”。縣衙內立“戒石”是古代定制。這種制度始于北宋初年,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創。南宋高宗趙構又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在難欺”作為“御制戒石銘”頒行全國。到了清初,又把石碑改成牌坊,通稱為“戒石坊”。戒石坊正面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意思是說只有處以公心,才能明察真相。“公生明”三字出自明代曹端的一則“官箴”,原文為“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辈芏说倪@段名言被納入官箴流傳于世。
走過戒石坊便是縣衙大堂。大堂是知縣公開審理案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大堂的對聯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堂內有三尺公案,上面放著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簽。堂下有兩塊“跪石”,東跪原告,西跪被告。因有的案件涉及同案犯,故被告跪石要長一截。我們看時,原告跪石基本完好,而被告跪石卻傷痕累累??梢姡斈瓴恢卸嗌俦桓姹磺虺烧谢虮划攬龃蛩?。
大堂后面是二堂。二堂是審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同時,也是對一些大案要案預審的地方。二堂門上的對聯是:
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
這其實是古代審案的指南。上聯強調法不徇私;下聯強調執法態度。賞人時縱有疑問也要重賞;罰人時若有疑問則應從輕。實際上,又有多少官員能真正做到?
二堂后面是三堂。三堂是知縣辦公和接待上級官員的地方。同時也有一些機密,不宜公開的案件在三堂審理。三堂前的對聯是: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此聯語言質樸寓意深刻。經查,此聯為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三堂懸掛的橫匾是“清慎勤”三個字。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時司馬昭訓長吏之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置此匾于堂上警戒為官者要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于政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內鄉縣衙內的戒石坊正面(上)及背面的十六字官箴(下):這種牌坊及官箴在本期的古代府衙行走手記中多次被提及,這是第二次出現。
3
除了這些主要建筑外,縣衙內還有縣丞衙、主簿衙、東西賬房、東西花廳等建筑。游覽過內鄉縣衙,好比粗粗地讀了一遍中國基層官場文化的歷史。這里的建筑遵循“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邸、監獄居南”的建筑規制,大堂、二堂、三堂分別比附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而建,貫穿了我國古代皇權社會的禮制思想。從其建筑布局和裝飾來看,縣衙規模宏大、主次分明、對稱緊湊,確實莊重威嚴。
不過,在這莊重威嚴外,我們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官場文化的虛偽和不人道之處??h衙楹聯、匾額上的“愛酈民”“人情”“與百姓有緣”等字樣,標榜著官吏們的親民、愛民理念,然而知縣的審案公堂上卻鋪著兩塊跪石,原告、被告來打官司時,雙方都要先下跪。百姓擊鼓鳴冤時,如果申訴之事并不嚴重,還會被打板子,只是這嚴重與否的標準,還不都是由堂上的人決定?關于中國官衙,民間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說法,學者稱內鄉縣衙反映了“半部官文化”,并不為過。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