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第二一三期)
我和王振深感藝術之魅力,書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請一公號,名“兩塊磚墨訊”,以此為平臺與書友文朋通聲氣。
———莫言
莫言題名
釋文:
知行合一
文墨共生
王振書法詩詞展
甲辰六月 莫言
攝影 劉培恩
莫言為王振書法展作《知行合一 文墨共生》
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書風詞韻——王振書法展”即將舉辦,作為他的老鄉(xiāng)與文友,與有榮焉。
王振曾經在中國首任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舒同先生處工作多年,期間展紙調墨,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先生逝世后,他牽頭成立“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搜集先生的作品與資料,用心編撰年譜,成績斐然。
近年來,我與他聯手創(chuàng)辦微信公眾號“兩塊磚墨訊”,至今已發(fā)表二百余期。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便利,在這個小小的平臺上,我們發(fā)表用毛筆書寫的原創(chuàng)詩詞、對聯、散文等,與讀者分享新鮮的見聞與創(chuàng)作的快樂,贏得了廣泛的好評,每期的閱讀量都超過十萬。
王振有很好的書法與古典文學基礎,但嘗試將詩詞創(chuàng)作與書法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卻是從“兩塊磚墨訊”開始的。我們邁開雙腿,走向大自然,走向民間,走向歷史深處,使我們的感情得到升華,使我們的眼界得到開闊,使我們對知識與行動的統(tǒng)一、文學與書法的共生,都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悟。
這次展覽,由于場地所限,只能展出王振近年創(chuàng)作的十余作品,希望觀眾能窺斑見豹,領略和感受作者的才華與個性。
寫詩詞如涉大海,寫書法似攀高山。持續(xù)努力,不懈涉攀。
與王振共勉。
莫言
2024年7月3日
莫言自撰聯
莫言自撰聯之一
釋文:
詩詞緣于情感
書畫皆為心聲
甲辰六月 莫言
莫言自撰聯之二
釋文:
飲茶聽古曲
搖扇讀閑書
甲辰盛夏 莫言
莫言手書新詩贈王振
釋文:
詩詞書法眾人能,
見智見仁談愛憎,
總有知音明本意,
相逢一笑是親朋。
題王振中國美術館詩詞書法展
甲辰六月 莫言
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書風詞韻——王振書法展”在北京舉辦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中間),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右一),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王振(左一) 攝影 陳玲玲
三伏天來看展的觀眾不容易 攝影 劉培恩
一座橋,暢通古今
釋文:
盧溝曉月。
寒水光波澈。
馬嘯車轔千年越。
軋石留痕萬疊。
右岸蘆葦花飄,
左岸鴛鳥戲翱。
多少行人問道,
且聽雁叫獅哮。
壬寅冬,陪莫言老師游盧溝橋,填《清平樂》一首以記此行。
鄒平 王振
一座城,京師鎖鑰
釋文:
逢佳日,登上古城樓,紅葉美人眸。
半空遙看三山色,落霞斜照九臺秋。
望京門,開鎖鑰,正封侯。
看水庫,密云飛白鷺。
舞拐杖,凌風驅猛虎。
重開宴,月當頭。
雕欄倒影湯河柳,
花燈初放異鄉(xiāng)愁。
酒微醺,船慢走,水輕流。
《最高樓?登司馬臺長城》
王振并書
一棵樹,王者風范
釋文:
云南鳳慶,瀾怒奔流,山川錦繡崔嵬。
拜古樹聞香竹,三千載蒼翠。
文王后,武王帝。
北斗轉,代更人替。
圣賢去,大木遮蔭,繁茂雄貴。
君子自強兮,屹立東方,無論暴風吹。
日月合明來照,群星伴她醉。
莫相抱,情已系。
再相見,不知何世。
一棵樹,枝葉芬芳,漫天迷地。
癸卯春,赴云南臨滄拜三千年古茶樹,填《應長天》一首以記之。
王振
一位古人,泰山北斗
釋文:
曾赴東灜看祭稿,
又來費縣拜顏林。
清華靈地多人杰,
磊落文章見素襟。
夫子傳經先祖國,
魯公偉業(yè)諍臣心。
泰山北斗抬頭望,
筆墨千秋萬世欽。
辛丑秋日驕陽似火,朝圣顏林有感得句。
王振
一座山,霞蒸云蔚
釋文:
霞光一道射天門,洞中根,子子孫孫。
云蔚幽谷雨停風樂,殘照晚,五指繽紛。
小情侶,鳳凰游藝,紫衣遮綠裙。
世上事,統(tǒng)陰陽氣,可謂之神。
金樽臨風暢飲,踩玻璃,棧道驚魂。
上山鐵索,高掛峰頂,踏步行云。
拐杖飛,東南大計,剪影乘夜麒麟。
黃龍洞舟泛時,嘗做武陵人。
壬寅六月,游張家界五指峰,返京后填《彩云歸》一首以記之,供方家一樂。
觀鵲臺 王振
一群鳥,展翅飛翔
釋文:
火烈鳥騰飛去。
落紅驚野鶩。
湖邊拍攝,凌波獨步,錦鱗如縷。
草地冷餐沙霧。
鹿鳴合歡樹。
遠山近水,無聲以對,晨風秋露。
癸卯六月,赴東非肯尼亞納庫魯湖參觀,填《西地錦·火烈鳥》一首以記之。
王振
一所大學,桃李芬芳
釋文:
少年好學向前舒。
登高問道先驅。
暢游北大覓鴻儒。
博雅名湖。
孫子老莊高論,
英雄今古誰殊?
弟兄結義酒三壺。
不忘當初。
癸卯七月,赴北大參觀圖書館、校史館得句,填《畫堂春》一首以記此行。
觀鵲臺 王振
一位仙人,潔流瓊花
釋文:
愛國求知波浪闊。
斗士英雄傾熱血。
潔流深處綻瓊花,
江天月。
雷聲烈。
化育心靈光不滅。
癸卯冬月,讀雷潔瓊先生文集有感,填《天仙子》一首以記之。
觀鵲臺 王振
一首歌,為愛奔跑
釋文:
路也遠,
天也高。
路遠天高
我牽著你的小手,
你拉著我的衣角。
我們并肩同行,
為愛奔跑。
春風到,
冰雪消。
春到雪消
愛是人生信條,
愛是內心需要。
我們并肩同行,
一起為愛奔跑。
甲辰正月,作與莫言同行之歌。
王振
一套書,學而時習
一本文稿,舒啟情志
中國美術館舉辦“書風詞韻——王振書法展”學術懇談
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致辭:
尊敬的莫老師、閻主席、尊敬的各位專家!今天我們在這里做一個懇談會,主要是圍繞王振先生的詩詞與書法。他的作品已經在樓下展覽,屬于中國美術館的學術邀請展。王振先生這次辦展覽也是有不少專家推薦,他的亮點在于他的詩詞與書法的結合。我想從內心發(fā)出來的那些文辭加上他的書法的表現,應當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結合。莫言老師對王振同志的詩詞有不少評價,他們搞“兩塊磚墨訊”影響很大,在書法界、文化界、文學界影響都是很大的。我也經常是“兩塊磚”的受益者。里面?zhèn)鞑コ鰜砹艘恍┪幕畔ⅰ=裉旖柽@樣一個展覽的機會,特別地請到了莫言老師,還有晶明先生,他們在文學方面也是藝術方面,特別是莫言老師對書法藝術精深的研究,從文化的角度,他自己本身也是書法家,有書法實踐。在座的培貴兄、李一兄、海龍、楊濤、洪厚甜都是書法界的文化人,文化界的書法家,對中國美術館的事業(yè)一直都非常支持,大家進行一個懇談會也是以文會友,坐而論道。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請到了閻晶明先生,他現在是全國政協(xié)文史與學習委員會的副主任,我是委員會的委員,是他的部下,他是我的領導,所以今天特別請他來做學術主持。我覺得請這樣的文學大家做學術主持,因為他原來還當過《文藝報》的主編和總編,當然他是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黨組成員,還有很多的身份。特別是莫言老師的來到,我想會對王振先生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有更深刻地闡釋。在座的幾位書法家、篆刻家,再加上美術館的幾位同道、同仁,共同來對王振先生的文學、藝術、書法進行評述,我覺得也是對當代的書法、書法家包括書法界的文化含量的品質,通過個案大家進行討論,也是啟發(fā)大家,引領時代。不僅僅有書法,書法里面有文法,文和書結合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閻晶明先生指出:
雖然這個展廳不大,展的作品也不多,但是我覺得特色還是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展覽也不在規(guī)模。我們的展覽叫“書風詞韻”,這樣一種帶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的,以原創(chuàng)的詩詞、作品來作為書法展的一個展陳的形式,本身就很有特色。我們現在基本上絕大部分的書法展都是書法家在抄錄古今中外,尤其是古代的一些名句之類的。首先王振這些作品都是自己所寫,填的詞,詩詞為主。第一是一個鮮明的特色,在當代的書法界。第二也是書法正道里面非常重要的要素。我覺得今天下午雖然時間不是很長,像王振的書法作品展陳不是很多一樣,但效果是一樣的,我覺得很有學術含量,比如說大家都強調文墨共生,當然用詞不一定一樣,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種言詞我也聽過很多,但我們今天集中探討了這個問題,而且話題都是開放的,比如說文學和書法應該很好地結合,書法不光是用來滿足視覺的,同時也應該是用來閱讀的。甚至也強調了學養(yǎng)、詩文,甚至學者化對一個書家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書法技藝本身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學養(yǎng),就是一個字也能看出你的修為,你的文化修養(yǎng),包括你在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到底有多深,也是一種體現,既有集中的,也是開放的,也是共通的。王振書法是詩文、書法的結合至少是踐行者,在當代這樣一種自覺的行為,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今天這個展覽和展示的結果,應該說大家都非常認可。我認為,如果說書法本身也是用來閱讀的,書法既要字寫得好看,詩詞也要好,除了曉峰主任今天還沒有人談到。但我覺得王振有非常好的條件,本身他的出身就不一樣,他是跟隨舒同學習書法的,全中國你說有幾人呢?目前我認識的就他一個人。之后,他又跟隨了莫言主席在一起,莫言主席不但是著名的小說家,同時也是散文家、戲劇家,我覺得還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詩人。可以說,詩詞里我認識的作家不能說無出其右者,能跟他寫得一樣嫻熟、老道而且情感和詩意都能達到很高境界的真的不多。王振受到的這些影響以及因此而得到的激勵,通過他的書法表達出來,再通過“兩塊磚墨訊”為主的一些平臺能夠宣介出去,向社會展陳,這種機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甚至一些專業(yè)的書法家也很少有這樣的平臺,所以我覺得他也是很幸運的。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指出:
我不是書法家,頂多算一個書法的“發(fā)燒友”,今天能來觀看王振的詩詞書法展并與各位專家討論書法,我感到很榮幸。
首先,祝賀王振的詩詞書法在中國美術館這樣一個高大的殿堂展出,盡管占的面積不大但我覺得很有意義。正如晶明先生所講,藝術含量并不因為展覽所占的面積大小、以及作品的尺幅大小來決定。這讓我回想起四年前,臺灣故宮博物院在日本東京博物館搞了一個顏真卿的《祭侄稿》的展覽,那幅作品不到兩平尺,卻吸引了國內成千上萬的人坐飛機去觀賞。我和王振與另外的幾個朋友也去看了。這么一幅小小的文稿,所包含的巨大的文化價值、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無法估量的。東京那次展覽除了《祭侄稿》還有很多重要作品,但《祭侄稿》是整個展覽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王振今天展的還是太多了——這是玩笑話,大家一樂。
我和王振都是當兵出身,也都是山東人,交往十幾年,感覺到有很多共同的語言。2019年底,我們創(chuàng)辦了一個公眾號叫“兩塊磚墨訊”,當時也是湊熱鬧,因為我們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關于書法的公眾號,有的是以罵為主,有的是以吹為主。當然有的辦得很好。我們兩個人商量,我們是不是也辦一個類似的公眾號,把它變成我們跟書法愛好者交流的平臺,推薦我們認為好的作品,同時也斗膽地把我們的習作貼上去讓大家批評。總而言之,借這樣一個平臺來交流、交友,提高自己對書法這一門古老的藝術的認識。
一拍即合,王振立刻拿著手機進行聯絡,第二天就把這個公眾號建起來了,第三天就發(fā)了第一期。那時候也沒有想到能堅持這么長的時間,更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的讀者。我們現在已經發(fā)表了210期,每期的讀者幾乎都是十萬加。有了這樣一個公眾號之后,就要有意識來搜索和創(chuàng)作一些內容,這也讓我們產生了學習古人的一種想法,那就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邁開雙腿,深入到生活當中去,深入到民間當中去,也深入到歷史當中去。三年疫情確實是出行不便,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因為那個時候并不是全國到處都封了,有的地方沒有疫情的話還是可以去的,無非就是檢查得嚴一點。博物館大部分也都封了,但也有的沒有封,譬如說我們在山東跑了十幾個縣市,這些縣市的博物館都是開著的,我們去參觀就成了我們的專場,這讓我們可以更專注地對館里展示的作品進行觀摩和研究,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拍照。當然,我們也會請他們把館藏的寶貝拿出來觀看,確實看了很多,真真假假,有的時候我們興奮地看了半天,結果別的縣的博物館告訴我們說,那是假的。我說假的看起來也挺好,再放五百年也無所謂真假了。
這三四年間我們去了湖南、湖北、黑龍江、甘肅、河南、江蘇、浙江、陜西,海南、云南、香港、澳門,還去了十幾個國家,去了山東的十幾個縣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無論是省級的博物館還是縣級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很多書法作品。有的是大名人的,真假難辨,更多的還是當地的名人的,清朝的、民國期間的。這些人都名不見經傳,但是我們感覺到他們寫得非常好,像這樣一個民間書寫群體、是一直存在著的,但是由于他們的知名度不夠,以及當時的傳播條件的限制,很多當地的書法家都被掩蓋了,隨著參觀的館越來越多,感受也越來越強烈。我們在一些博物館里看到的當時很多商號的賬房先生記的賬、開的借條,寫的各種各樣的文書,我覺得都是非常專業(yè)的書寫,放在當今都可以稱為書法家。
我們認為,民間書寫始終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和變化的最堅實的基礎和最原初的動力。千姿百態(tài)的民間書寫是我們走向民間所關注的重點,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榜樣。為什么古人的書法給我們感覺水平普遍高,就是因為有群體性的書寫行為,這是書法大家誕生的深厚的基礎。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葉培貴先生指出:
第一,在樓下看到莫先生寫的前言,我就注意到他在主旨發(fā)言中提到的“文學與書法的共生”,想起了孫過庭在《書譜》中寫到“取會風騷之意”,這是文學書法共生的一面。實際上除了文學書法共生之外,莫先生更談到了走向大自然、走向民間,走向歷史深處,這個實際上是“本乎天地之心”,也就是說其實文和書的結合嚴格來講只是一個表現形式層面的東西,更核心的是通過文和書進入到了更加廣闊的自然、歷史、社會這樣一個大場域,在這里面最后找到了兩者對我們個人精神的一種激蕩,由此生成文,由此生成書,如果這兩者在生成的過程中又能真正地共生的話,所形成的這樣一種藝術的表現就有可能與眾不同。這是我在樓下看前言以及聽兩位先生的發(fā)言學到的。
第二,看王振先生的書法,很清晰地感受到既有幼功保留下來的精粹的東西,也有他跟舒老那段時間獲得的養(yǎng)分,當然還有努力地在黃山谷乃至張大千進行探索所獲得的營養(yǎng)。但這不是全部,有一點更可貴,這些東西在他筆下一點兒都不拘泥,而是很自然地化而合之,最后形成的面貌,盡管能看到一點舒老,能看到一點山谷,能看到一些大千,但都融為王振先生的一套筆墨語言了,里面就有一種與一般的較為注重書寫傳統(tǒng)的藝術家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更敢于在書寫自己文的過程中化用歷史資源。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觀察》原主編李一先生指出:
我和王振先生是山東老鄉(xiāng),相識有年。莫言兄和王振兄的“兩塊磚墨訊”50期的時候,還應《中國藝術報》的邀請,寫過一篇讀后感。也曾到王振先生的書房參觀學習,和莫言兄一起拜觀過王振的書法,兩年前在華僑博物館也看過王振先生的書法展,所以對王先生的書法略有了解。但這次又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了王先生的新作,真是常讀常新。看了展覽,大致上有三點感受:
第一,王振的展覽特點是文本原創(chuàng)、詩書合一,這在眾多書法展覽中是非常有特色的。雖然篇幅不多,但填的詞、寫的詩都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如《畫堂春》、《清平樂》、絕句、律詩等,都是有感而寫,按照格律來寫的。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很強。王振先生在詩和書兩方面都下了功夫,吸引觀眾去讀去觀。這個展覽在眾多的展覽中,既展現了可閱讀的書法,也展現了可觀看書法。近年來總強調視覺的書法,往往忽視閱讀的一面。其書法它不僅僅是視覺的,可看的,還是可讀的。王振先生的展覽就是既可讀又可看的展覽。
第二,這個展覽是源于生活的展覽,是采風之作的展覽。展覽中的作品都是王振先生和莫言先生到國內、國外,大江南北去采風,寫下的詩書合一的作品,而且都是有感而發(fā)的,這個展覽是有所托的,不是寫古人的詩,而是寫自己在采風過程中的切身感受,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我經常讀兩位先生“兩塊磚墨訊”公眾號,因生活氣息濃厚,吸引了大批讀者。“兩塊磚墨訊”每一期閱讀量都在10萬以上。為什么這么吸引人呢?因為這里面內容非常豐富,令人感動。就像莫言先生所說,“兩塊磚墨訊”信息量非常大,里面有文有墨,有鮮活的生活和兩位書家的所思所想。這個展覽以及“兩塊磚墨訊”寫的是生活,可以說是生活中的書法。它不僅僅是書法,是和文學特別是和社會生活廣泛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可以說是一個生活氣息濃厚接地氣的展覽。我們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更是書法的源泉,王振先生在采風中從生活源泉中尋找原創(chuàng)性的藝術,原創(chuàng)性的風格,這是非常可貴的。
第三,王振書法展覽的風格是既清麗又豪放。寫的詩填的詞既有清麗一路的,也有豪放一路的。書法也是清麗和豪放并重。清詞麗句自評量,清詞麗句自斟酌,有的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的如鐵板銅瑟、大江東去。清麗、豪放都到位,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王振的書法風格,既有二王一路的清雅,也有顏真卿、舒同一路的豪放。展覽設計,用紙用墨都很講究。展覽格調以清雅為主,也有幾幅豪放之作。限于場地,豪放之作展出不多,沒展出大字,實際上,王振先生骨子里是豪放的,擅寫大字。希望在中國美術館的下次展覽,王振先生多展出氣勢磅礴的大字作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尹海龍先生指出:
最早了解王先生也是從“兩塊磚墨訊”公眾號開始的。
這次我們看到王振先生的書法展,他的自填詞跟行書的結合,尤其是作品用紙的豐富性,包括書體的多樣化等,使文本跟圖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在當下書法界顯得尤為可貴,代表了一部分書法家對整個書壇的反思,以及對創(chuàng)作意識的重新梳理。中國美術館這幾年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邀請展,我們在座的很多的同道都參予過,以自作詩詞為主題和書法家的身份舉辦展覽,王振先生可能是第一位,我想這也是中國美術館作為最高的藝術殿堂舉辦書法系列邀請展的意義所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副院長楊濤先生指出:
我一直關注王振兄的詩文和書法,其實我一直在想王振兄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自己也曾經思考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的深處走進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在想自己走入書法這條路的話,有高人指點就是非常正規(guī)的訓練的方式,或者說有明確的很有指向性的方向讓我去走,可能我也是從身邊的文化的遺跡乃至于鄉(xiāng)賢的很多的啟示,慢慢地走到了傳統(tǒng)的所謂的正道,核心的地位。我一直在思考,我一開始知道王振先生名字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老先生,因為他跟舒同先生在一起,感覺特老,后來一見面一看還沒有我大呢。我一開始看到他的書法的時候就想他的書法應該是跟舒同先生是密切相關的。可是我看到以后會發(fā)現,他跟舒先生是不盡相同的。這是一個智者,其實我們學書法面對那么多的字帖的時候,怎么樣找到一本適合你的,或者是怎么找到有一種方向、一種審美是屬于自己的,其實就跟佛家所說的“覺悟”一樣那樣難,受到的誘惑太多了,成千上萬的字帖都想試一試,都想寫一寫,怎么樣找到自己?其實是每個書法家要成功必須思考和走的路程。
舒先生對王振先生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我今天多從書法的角度談談我對王振先生書法的看法,怎么樣能借助老先生書法的一種感受走進自己的世界里,我想我看到的面貌其實受到了很多像何紹基、張大千,乃至于他自己寫的大丈夫不可瀆志,顏真卿的氣象上的感染。
王振的取法方向,他是更加跌宕的,在勢態(tài)上很縱橫的,這種東西是他審美追求的大的方向,他有點像江西詩派。包括像張大千的這種筆畫粗細的對比,起勢上的縱橫,乃至于顏真卿對他的感染力,這些我想都給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個過程其實是他自己尋心的過程,是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我想作為一個書法家他其實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一條路,我想王振兄找到了這條路,特別不容易。
另外一點,他特別善于表達自己,表達自己我覺得是自覺的,是發(fā)自他靈魂深處的一種自我的解放,比如說他對體勢上的追求,對筆畫的松緊的追求,對節(jié)奏上疏密的選擇上的嘗試,這些都是特別不容易的。
王振兄的書法我覺得我能看明白一些,我覺得他的書法里閃爍的是一種名士的氣息,他追求的感受,包括對墨法和字法的所謂的態(tài)度的呈現,我覺得是有一種名士的氣息在里面徘徊著、追求著,他的詩詞追求的也是空靈的,是一種能表達的和他的書法的技術能相對應的一種情感上的訊息。
我想,能做到幾個方面的統(tǒng)一,這都讓我非常發(fā)自內心地敬佩的。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洪厚甜先生指出:
對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的狀態(tài),我有一個自己的習慣性的判斷,我覺得一個優(yōu)秀的書法藝術家是由三個板塊構成的:
第一,豐富的人生閱歷。第二,深厚的文化積淀。第三,精湛的技術積累。
沒有一個人生的長度,說10歲、20歲的優(yōu)秀的書法大師,是扯淡,肯定是滑稽的,不成立的,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我們王振先生又在舒同主席那么長時間,又通過軍旅走向了社會走到今天,人生閱歷是毫無疑問的。深厚的文化積淀,我跟王振先生接觸不是太多,平時因為他在社會上影響的面很大,還是關注不少,通過讀他的詩文有很多的感覺,這方面應該還是有相當的積累。
我今天感到了王振先生的筆墨,我覺得這是有修為的筆墨,這是有積累的筆墨,這是有境界的筆墨,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宋人的一種逸氣,這種自由又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修為,又有一定向往的精神存在。在美術館看了這么多個人的書法展,我覺得王振先生這樣一個展覽盡管規(guī)模不大,但品位甚高。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教授邵曉峰先生指出:
吳為山館長對學術邀請展的起點要求很高,王振老師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書家,就是因為與眾不同,跟一般的書家和藝術家不同,所以才納入了這樣一個具有學術高度的邀請展。
具體說到王振老師的展覽,我提三個方面的淺見:
第一,廣采諸家。我覺得其書風可上溯到二王,及宋代的黃庭堅,現代的大千先生,再到當代的舒同先生,其實里面都能看到很多軌跡,最后化作了自己。總體看,我覺得他的書風特別關注變化之道,如疏密之間,包括線條的粗重和纖細之間的對比。在這方面,畫家張大千做得是畫家中比較極致的,他的作品比如說潑彩山水,就把虛實做到了當時的極致。畫上的題字也同樣如此,是跌宕起伏、崢嶸飄逸的,玩的就是線條藝術,線條中千變萬化。
因此,廣采百家之長,仍然是當代書家要考慮的一個重點的學習方式。
第二,詩詞入意。這個意很重要,因為今天的書家多數已經不再自己創(chuàng)作詩詞。那么漫長的古代,很多文人都是詩詞高手,都信手拈來,因為那個時候,才入門時,就要講平仄,就要學習規(guī)矩,吟詩作對,所以古人的出口成章是有鮮活的文化根基的。今天的白話文如此普及,科技手段這么發(fā)達,今天要是回過頭來把傳統(tǒng)的文化像古人一樣駕輕就熟,難度非常大,但并不是說今天沒有高手,當今依然有活躍在一線的很多詩詞創(chuàng)作的高手。
如果我們關注其內容,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這當中都有蠻出彩的句子。比如,他描繪張家界天門山,這個詞叫《彩云歸》,里面就有“霞光一道射天門”,很有氣勢,一下子把天門山的神奇雄闊抓住了。他描繪盧溝橋的“且聽雁叫獅哮”,靈動利落。他寫火烈鳥,“落紅驚野鶩”,有唐人意味。這些都算妙句。他陪莫言老師游北大,吟出“暢游北大覓鴻儒”;拜謁費縣顏林,吟出“磊落文章見素襟”;他看到具有三千年的茶樹時,吟出“三千載蒼翠”……諸如此類,每個里面均有一些奇句妙言,值得反復體味。
其實書家在書寫自己的詩詞是非常有感覺的,因為他融入了當時的感想,而且能大膽地求變,這和干巴巴地抄一首李白和杜甫的詩感覺完全不一樣,因此今天的書壇也應該提倡。以最簡潔的語言、最入木三分的表達,就可以記住那個時間節(jié)點,記住人生某個關鍵時期。還可以借助書法創(chuàng)作,把它綜合加以融匯,這就使今天的書寫煥發(fā)了新的意義。因此,詩詞入意顯得格外重要。
第三,復合共享。他是一個復合型書家,為什么?因為他除了具有書法家的特征,還是書道的弘揚者、推廣者,更是書法與公益文化結合的踐行者。“兩塊磚墨訊”200多期了,產生了很大影響,但都是帶有公益色彩的,為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多時候這不是一般書家所能達到的。這些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是為別人作嫁衣的,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因此這樣一種復合型人才在今天是共享的。這方面做好之后,能更有助于他個人的提升。因此像王振先生這樣有理想、有抱負、有時間的復合型人才可有助于書法事業(yè)的進步。
中國美術館典藏部研究館員薛帥杰先生指出:
“書風詞韻——王振書法展”的主旨是“書道文心”。中國古代很多經典作品的生成是因文而起,有時候,文的作用甚至大于書的作用。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今天把書法作品的文放在次要的或者相對比較次要的位置上,以突出書法的藝術性,著重書法的視覺效果,以至于走向了更為極端的情況。中國書畫是閱讀式欣賞,并非純粹的視角藝術。閱讀什么,顯然是書法作品的文詞、繪畫作品的款識題跋。文能夠讓我們穿越歷史,與古人對話,去尋覓這幅書畫生成的背景,書畫家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有時候,書畫之中的一句題跋或者幾個字,就能夠撥開迷霧,揭開一段歷史敘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王振書寫自作詩詞的書法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書風詞韻——王振書法展”在突出文的同時,也要注重書,更重視文書的合二為一。王振擅長詩詞創(chuàng)作,就詞而言,宋詞是高峰,宋詞的精髓是書寫胸意,這一點,與宋代尚意書風是一致的。在王振先生的書法中,我們能夠看到宋代書法的一些氣息,不管是宋代所推崇的顏體筆意,還是蘇軾與黃庭堅的意蘊,乃至顏體嫡系舒同先生的元素以及黃庭堅遺風張大千的結體。宋代書法的精髓是我寫我心,并生成各具特色的書法風格,蘇軾與黃庭堅“樹梢掛蛇”與“石壓蛤蟆”的相視一笑,表面上是在相互指責,實際是在相互肯定。宋代米芾所歸納的“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以及“臣書刷字”的精髓還是個人風格。如果用宋代的書法精神關照王振的書法,在取法蘇黃筆法與結體方面有所推進。如果要更進一步,可能要在米芾的“八面出鋒”與靈活之筆下功夫,使得作品中充滿很多不確定的神來之筆,猶如詩詞的神來之句一樣。此外,詞有風格,書亦有風格。風格是一位藝術家成熟的標準,王振書法個人書法風貌已凸顯,離個人風格近在咫尺矣。
“書勢自定時代”。書法要具有時代性。書法的時代性通常指的是書法風格的時代性,實際上還包括文詞的時代性。文書是合二為一的,書法鑒定有“一字二畫三印章”之說,在鑒定中,字很重要,字不對,畫就不要看了,因為字是一個人的心電圖。當然,這個字不僅僅是字形,而是字意,也就是文詞的時代性特征。王振的書法展覽,以自己的詩詞為書寫內容,所寫的詩詞又具有時代烙印。多少年后,后人在看到這些書法作品時,很自然的會憶起一個時代,這也是這次書法展的意義所在。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研究館員李潔冰老師指出:
首先,我認為王振老師書風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用筆有明顯的顏真卿、何紹基、黃庭堅等特點,與二王帖學一脈相承,個人風格非常突出。長撇、波磔等用筆,又受舒同老影響,帶有“錐畫沙”的篆籀筆意。結字大氣又動態(tài)十足,有顏體之端莊,又有清人何紹基別具一格的欹側用筆,有神凝氣重的精神風貌,又有天然之趣,不安排,不媚俗。
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對其影響極深的舒同先生。古人重視學書的師承關系,尤其強調耳提面命、言傳身教,我想,師授不僅局限于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技道觀的耳濡墨染和人格修養(yǎng)的影響,我想正是這種“親歷、親見、親聞”,使得王振老師筆下得到了舒同先生“七分半書”——即楷、行、草、隸、篆各取一分,二王取一分,顏柳取一分,何紹基取半分的共性,同時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舒同老是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曾在回憶錄中說,“我的人生,是革命加書法的一生。”說到馬背上的書法家,給我們的感覺常常是戎馬倥傯的革命家形象,但是舒老卻是一位文采斐然的馬背書法家,所以他的作品是既能包含革命昂揚斗志,同時貼近百姓,又很高雅,是時代性、人民性、革命性和鮮明個性的統(tǒng)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我想從舒同老到王振老師,以顏真卿為取法非偶然,應當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緣于對儒家弘毅剛強的道德品質與人格魅力的追求。顏真卿忠君報國的事跡、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成為后人品評書家人品書品的標準,因為他這種偉岸的人格,所以傅山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這種人格形象與書法風格相互作用,使得從舒同老到王振老師的作品中有著如同“千金鐵杖柱地”的用筆效果,塑造了“人書合一"的書法家典范形象。
二是書卷氣,王老師作品如同流動的詩歌,這是真性情的流露。這些作品都是自作詩文,有感而發(fā),歌以詠志。字里行間可見他的真情實感,感受到對生活的熱愛、樂觀和積極進取,這也和舒同老乃至莫言老師的言傳身教的學養(yǎng)密不可分。
最后,我想談談書法藝術之筆墨的時代精神。從顏真卿到舒同先生到當代書家,書法發(fā)展史中群星璀璨,舒同先生之所以被譽為人民的書法家,因為他馬背上的書法家的經歷,舒體是他給書法史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他對山東地區(qū)影響很大,我兒時家鄉(xiāng)學書啟蒙,青島本地幾位書家受舒同體影響極深、比如張杰三、童嬰等幾位出生于20世紀初的老先生,而且“青島日報”的報頭至今也一直沿用舒同體,在家鄉(xiāng)提起舒同老其人其書大家都非常喜愛愛戴。和平年代,我們的書法藝術在傳承的基礎上求發(fā)展、“德藝雙馨”是藝術家的理想追求,吳為山館長一直以來對于書法文化、書法藝術在國家級美術館展覽展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提倡承繼書法藝術本源的賡續(xù),在發(fā)揚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書寫時代的最強音,所以我想王振先生的作品正是這種審美追求的體現,在此次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展覽當中,讓我們也有了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的機會,所以謝謝王老師。
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吳國寶先生指出:
現在的文化背景跟古人已經完全不同了,在這個時代提倡自作詩文,對書法家來講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們也是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人們能體味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能進入到古人的們內心,這對當下書壇是一種文化救贖。這樣的倡導是王振先生立志于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擔當與責任。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舉動,會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讓書家更關注一點文化積淀,而不完全是抄抄寫寫,成了一個文抄公。
王振先生的書法,拋開他的詩詞歌賦等不談,單從書法本體來看,他的書法具有濃濃的書卷氣息,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古人的技法、風格的傳承,對作品格調、意境的把握,以及努力在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等。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館員吳彧弓先生指出:
從書法本身風格上來看,我覺得王振先生的行草書非常明確地表現出了雅趣,能看到受到有很多關于顏真卿、黃庭堅等一些經典的書風的影響。我在想,他在自書自作詩詞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自然書寫的狀態(tài),用一種很合理的、很真誠的、很忘懷的書寫,流露自身的情感表達在書寫中。而他書寫的技法,是有意無意地流露在他的書寫中,他不是一味去炫技,不是一味表現什么樣的技巧,而是非常合理、非常真誠的。我想,字如其人這樣一句古話,在王振先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的作品讓人覺得非常有書卷氣、文人氣,古典和儒雅的氣質。這就是我看這些作品以及跟王振先生接觸下來的一些體會。
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王振答謝:
這次展覽讓我很感動!首先感謝吳為山館長的指導幫助!感謝中國美術館給了我這么寶貴的一個展廳,展示我的書法和我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些詩詞。負責展覽的同志們在整個過程中給予了我極大的鼓勵,作品是精心挑選的。
給舒同先生當書童,鋪紙讀報搬書學習寫字;給莫言老師研墨,行走山水間寫詩填詞,我想這是我的幸運,這個學習的機會別人沒有。我看到他們處事為人的真誠,學習態(tài)度的嚴謹,創(chuàng)作作品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他們的執(zhí)著,包容別人的胸懷,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我,給了我一個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鼓勵我積極的面對生活,給了我啟迪和智慧。
謝謝各位專家老師,葉主席、李一老師、海龍老師、楊濤老師、厚甜老師,和各位專家。
再一次感謝中國美術館的專家!感謝吳館長!謝謝閻主席!謝謝大家!
致敬觀展人
出品:兩塊磚墨訊
責任編輯:樊建明
編 輯:陳玲玲
《兩塊磚墨訊》上期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