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夾心
中唐“詩豪”劉禹錫少時登第,參與永貞革新并初展才華,其青年時代可謂是春風得意。然而,與同時代許多士人的際遇相似,他的政治生涯也頗為坎坷。
在歷史上,劉禹錫屢遭貶謫,頻因詩文創作得罪人而罹禍。
屢次被貶屢次再戰,劉禹錫真的好頑強!
河南劉禹錫公園。來源/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截圖
一朝為逐臣,刺史生涯+1+1+1+1
劉禹錫出生于一個“世以儒學稱”的官宦世家。受家風影響,劉禹錫勤勉研習儒家經典,滿懷報國之志。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首次參加科舉便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800),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之后,劉禹錫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貞元十八年(802),劉禹錫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與同樣在御史臺任職的韓愈、柳宗元結為好友,三人志同道合。
青年時期的劉禹錫,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牛刀小試以后,劉禹錫的治世之心日益強烈。然而,永貞革新卻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
永貞革新。來源/紀錄片《唐宋八大家》截圖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順宗即位,一場以打擊官宦勢力,革除積弊為目的的改革——“永貞革新”拉開序幕。在此期間,王叔文與王伾因深得順宗信賴而進入朝廷中樞,成為變革的關鍵人物。劉禹錫則因與王叔文交情深厚,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柳宗元一同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時號二王、劉、柳”。《新唐書·劉禹錫傳》記載:
“時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每稱有宰相器。”
在這一階段,劉禹錫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遺憾的是,永貞革新僅僅持續了一百四十余天便宣告失敗。隨后,整個朝廷對革新派展開了猛烈反擊。劉禹錫先被貶為邊地刺史,又由于“朝議謂王叔文之黨或自員外郎出為刺史,貶之太輕”,再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
常德柳葉湖司馬樓劉禹錫塑像。來源/圖蟲創意
劉禹錫自此開啟了長達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涯。
元和九年(814),劉禹錫終于奉召從朗州回京。然而,當時的政局并無明顯好轉。“宰相復欲置之郎署”,但“諫官爭言其不可,上與武元衡亦惡之”。后來,劉禹錫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也因此招致禍端。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詩中,劉禹錫以辛辣筆觸嘲諷了權貴及諂媚之徒,這一下子可刺痛了當權者。因“語涉譏謗”,好不容易回京的劉禹錫又被貶去了更加偏僻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如果說劉禹錫第一次被貶是因為政見不合,那么這次被貶純屬是因為這首詩“得罪”了當時權貴,就連皇帝都對他頗為不滿。
幸運的是,名臣裴度此時上奏,“撈”了劉禹錫一把:
“劉禹錫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極遠,猿獄所居,人跡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則與此子為死別,臣恐傷陛下孝理之風。伏請屈法,稍移近處。”
裴度此人,歷任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輔,他剛強正直,善以情動人。終于,在裴度的求情之下,劉禹錫被改授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刺史。事實上,劉禹錫能夠在晚年善終,也多賴裴度舉薦。
裴度畫像。來源/《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
赴連州上任途中,劉禹錫與柳宗元同行,然而至衡陽時,兩人卻不得不各奔貶所,不知何日能再相見。面對離別的哀愁與憂傷,二人創作了大量互訴衷腸的詩句。然而,命運弄人,這次相見竟成了永別。之后,劉禹錫因母喪由連州北還,半途突然接到柳宗元在貶所逝世的消息。劉禹錫得知后,“驚號大叫,如得狂病”(《祭柳員外文》)。
長慶元年(821)冬,劉禹錫赴任夔州(位于今重慶)刺史。
長慶四年(824),穆宗卒,敬宗李湛繼位,劉禹錫調任和州(位于今安徽)刺史。
外放二十余年后,劉禹錫終于在大和元年(827)回到東都洛陽。之后,因好友裴度等人舉薦,被調任主客郎中分司東都。他寫下《謝裴相公啟》以表達感謝提攜之意:
“某遭罹不幸,歲將二紀……豈意天未剿絕,仁人持衡,紆神慮于多方,起堙淪于久廢。”(《謝裴相公啟》)
大和五年(831),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孤立無援,又被外放任蘇州刺史。之后,劉禹錫又改授汝州、同州刺史。自開成元年(836)開始,劉禹錫接連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 截圖
可以說,對于劉禹錫的政治生涯而言,永貞革新是一道徹徹底底的分水嶺。然而,即使身處逆境,劉禹錫也絲毫沒有懺悔屈服,他有的只是對讒言的反擊與嘲諷,有的只是勵志作為,有的只有“三折乃良醫”“憂國不謀身”的吶喊。“不學腰如磬,徒使甑生塵”是他經歷憂患之后依然壯心不悔的永恒誓言。
“倒霉蛋”想不開了,但是又想開了
朗州十年,是劉禹錫一生中處境最差、心緒最抑郁、最虛廢的時期。朗州在唐代時相對閉塞,且自然環境頗為嚴酷,僅轄有武陵、龍陽兩縣。“鷙禽毛翮摧,不見翔云姿。”初到貶所,劉禹錫的心情可以說是非常低落、郁悶的。
然而,生性樂觀的劉禹錫并未因貶謫一蹶不振,他將目光投向了巴蜀旖旎的山川和質樸的人情。《舊唐書》記載:
“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在謫居朗州的日子里,劉禹錫參禪禮佛、探幽訪勝,尋古跡、攀險峰。在這一過程中,劉禹錫內心的悲苦與激憤得以緩解,心境趨向平和。更為可貴的是,即使身處逆境,劉禹錫依然意志堅定,志氣不改。
“拭寒焰以破眥,擊清音而振耳。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感利鈍之有時兮,寄雄心于瞪視。”(《砥石賦》)
“人莫不塞,有時而通,伊我兮久而愈窮。人莫不病,有時而間,伊我兮久而滋蔓……于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時之志堅。內視群疑,猶冰釋然。”(《何卜賦》)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 截圖
劉禹錫告誡自己也告誡世人:時機失去了便不必去想,姑且遵循一貫的信念,再等待有利時機的到來。正所謂“蹈道心一,俟時志堅”,這便是劉禹錫的處世哲學。
在連州,劉禹錫擔任刺史一職,相較于之前的“司馬”,職位有所提升。連州的自然環境也更加宜人。
“回環郁繞,迭高爭秀,西北朝拱于九嶷。城下之浸曰湟水,由湟之外,交流而合輸以百數,淪漣汨潏,擘山為渠,東南入于海。山秀而高,靈液滲漉,故石鐘乳為天下甲,歲貢三百銖。原鮮而膴,卉物柔澤,故纻蕉為三服貴,歲貢十笥。林富桂檜,土宜陶,故候居以壯聞。石侔瑯玕,水孕金碧,故境物以麗聞。環峰密林,激清儲陰,海風驅溫,交戰不勝,觸石轉柯,化為涼飔。城壓赭岡,踞高負陽。”(《連州刺史廳壁記》)
任職期間,劉禹錫深入民間,積極參與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內心的抑郁。在《連州刺史廳壁記》中,劉禹錫詳盡記述了連州的天文地理、歷史沿革、山川氣候以及民情物產,并提出了“功利存乎人民”的治國理念。
調任夔州與和州期間,隨著政敵的相繼離世,朝廷中對革新派的攻擊性言論逐漸減少,劉禹錫的政治困境得到了極大緩解。夔州與和州,盡管仍是貶謫之地,但之前相比距離權力中心更近,且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在這樣的環境中,劉禹錫開始坦然面對現實,平淡看待人生的起伏波折:
“酒臨流奈別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記取星星鬢,他日相逢應更多。世間人事有何窮,過后思量盡是空。早晚同歸洛陽陌,卜鄰須近祝雞翁。”(《重寄表臣二首》)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紀錄片《干古風流人物》 截圖
盡管劉禹錫此時已年過半百,但他依然懷揣著政治抱負,未曾忘卻兼濟天下的儒家理想。多年的磨礪與沉淀,讓他的少年壯志不再那么鋒芒畢露,而是轉化為一種更為深沉的力量。他以一顆平和之心接受了被貶謫的命運,不再置身事外,而是真正地適應了地方官的身份,深切地關懷著百姓的疾苦。
“功利存乎人民”
雖然大半生都處于貶謫狀態中,劉禹錫的功業理想卻并未因時而改,造福蒼生的青云志向始終在其價值體系中占據著核心位置。
劉禹錫任連州刺史期間,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派人重新疏浚海陽湖,修筑亭臺,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造福一方人民。明代弘治年間連州知州曹鎬在《舊志序》中認為,連州風氣的轉變,“乃自韓昌黎、劉夢得兩公始”。清乾隆本楊楚枝的《連州志·名宦傳》也評價說:“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廣東連州劉禹錫紀念館劉禹錫雕塑。來源/紀錄片《古道記》截圖
在夔州擔任刺史期間,劉禹錫也堅定地推行著進步的革新舉措,即便面對藩鎮與宦官勢力的重重阻撓,他亦未曾退縮。他堅決遏制地方豪強的不法行為,改善山區落后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推廣機汲(利用機械裝置來汲取江水),多次上書朝廷論政務清白、論利害、論教育,并主張用祭孔的經費來修學校培養人才。在《奏記丞相府論學事》中,劉禹錫針對夔州“室廬圮廢,生徒衰少”,官學“病無貲財”的現象,指出“天下少士”“非天不生材也”,而是“不知養材之道”。為此,他向朝廷提出了一項建議:削減州縣用于祭奠的開支,將這些資金轉而投入更為迫切的教育事業中。
長慶四年(824),劉禹錫從夔州調往和州擔任刺史。和州位于巢湖之東、長江之濱,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大邑。據劉禹錫所撰的《和州刺史廳壁記》:
“桉見戶萬八千有奇,輸緡錢十六萬,歲貢纖纻二篚,吳牛蘇二鈞,糝鱘九甕,茅蒐七千兩。”
劉禹錫赴任這年,和州正逢大旱。他一上任便四處走訪、視察災情,言辭懇切地上書朝廷,請求減稅賑災。
大和五年(831),劉禹錫被外放任蘇州刺史。在中唐,蘇州是一個較為富庶的地方。然而,劉禹錫上任后不久,就遇到了蘇州發生水災。他察視災情,為民請命,從本州常平義倉中調撥了十二萬石米,逐戶分發,并宣布減免賦役。因救災有功,朝廷賜予他紫金魚袋以示嘉賞。蘇州人民將劉禹錫與曾經做過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賢”,還興建了“思賢堂”。
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依據顧沅《吳郡名賢圖傳贊》來源/蘇州圖書館
劉禹錫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盡管幾度或因政治立場,或因得罪權貴遭貶,但他又總能憑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好友的幫助,擔任地方行政的最高長官。
最有趣的是,他在因《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被貶的十四年后,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一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感慨無盡。
河南省滎陽劉禹錫墓。來源/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截圖
參考資料:
[1](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唐)劉禹錫著, 卞孝萱校訂. 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史鑒|劉禹錫:“功利存乎人民”的中唐“詩豪”,南方日報,2020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夾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