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任天 (1908一 1984),曾用名標年,字天廬,居室名任、歸漢室、嘉磚硯齋,男,漢族,浙江諸暨人,是新浙派繪畫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浙江現代美術史上詩書面印兼擅的藝術大家。其山水筆墨酣暢、意態鴻蒙,花鳥人物生機盎然.格高意雅,書法四體咸備、氣清神旺,篆刻氣概縱橫、雄健蒼潤,詩詞通達曉暢、清新自然,被潘天壽和沙孟海等前輩譽之為“四絕壓群倫”的“藝術全才”。同時,他在文物鑒賞和書畫理論諸方面都有卓見和著述,是當代公認的書畫大家。撰有《天廬畫談》、《歷代書畫家補遺》、《陳老蓮年譜》等等。生前為西冷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冷書畫院特聘畫師、杭州逸仙書畫社社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余任天先生命運坎坷,一生歷經多種磨難。但他對藝術的追求,殫精竭慮,勤奮創作,耕耘不輟。經過六十余年的磨礪,終成大業。在繪畫、書法、篆刻、詩文及藝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盡管生前淵默深穩,不求聞達,但他卻以特有的藝術魅力和偉岸人格,博得了劉海粟、潘天壽、沙孟海等藝術大師的激賞,他各種形式的作品深為社會公眾所鐘愛。
余任天.1908年11月9日(農歷十月初五)出生于浦鎮一個農民家庭。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鄉土藝術、民間戲曲和中國書畫的熏陶,給予這位天賦敏感的少年以豐富滋養,使他自小就喜愛寫字畫畫。1924年春,17歲的余任天為求深造,負笈杭州,先后在浙江美術專門學校和浙江藝術專門學校學習西畫。因家境貧困,余任天僅在校讀了兩年半后輟學回鄉,但始終末中輟他熱愛的書畫藝術。在接下來的十余年里,余任天先后在諸暨城里的崇實小學、浬浦的翊忠小學等及蕭山、嵊縣、杭州的中小學擔任美術教師。期間也曾在諸暨、草塔等地和杭州鬻畫。此后,抗戰烽火興起,時在楓橋大東小學任教的余任天,拿起畫筆和刻刀懷著滿腔激情從事抗日救亡宣傳畫創作,當時學校兩旁墻上大幅抗日的壁畫,就出自余任天手筆。
1940年秋,余任天離開家鄉隨復興商業公司浙江分公司輾轉永康、松陽、南平到龍泉,“心兵日夜銷磨盡,回首故鄉尚寇煙”〞,他憂國思鄉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表露和寄托。1945年 3月,余任天與當時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的金維堅等人發起創辦印學團體“龍淵印社”,研究印學,在中國的篆刻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抗日戰爭勝利,余任天隨公司遷回杭州。在省立西湖博物館(今浙江博物館)、省立杭州民眾教育館任職,遂定居杭州。
這時因生活穩定,交友廣闊,尤其是與黃賓虹、潘天壽、張宗祥等先生相交,向學相益,他的書畫藝術有了質的飛躍。五十年代初,余任天在杭州自設”金石書畫工作室”,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1956年,他參加浙江省文聯美術組,他以發展傳統繪畫為根基,深入浙東地區寫生,收集創作素材,將生活、傳統、借鑒三者熔于一爐,探索現代中國畫藝術的新路,創作了一批充滿時代精神的作品。
1962年,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創作了巨幅山水畫 《富春江嚴陵瀨釣臺》。此后,中國大地面對的是十年浩劫,這十年中,余任天無論遇到任何打擊、折磨都沒有動搖他對藝術的執著,盡管生活困頓、貧目加劇,他始終以堅定的信念,勤奮的實踐為新時期的變法作了準備。十年的動亂結束時,余任天的視力已到幾近失明的狀況,他手中的畫筆卻始終未曾停下。
晚年的藝術人生,他超越了自我,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故鄉的山水和雁蕩、湖、富春江是他晚年畫得最多的題材,在他的心目中,作為一位畫家,應該為“山河寫照”,為時代傳神。余任天一生堅守“立身唯直,處世唯真,待人唯誠”的原則,“守清貧、甘淡泊”、“寧寂寞、忘榮辱”是他律己的箴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