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笑薇讀書”,關注并星標,和笑薇一起讀書成長,知識創富!
他是盛唐唯一封侯的詩人,李白杜甫都望塵莫及。然而鮮有人知,這個最終官至刑部侍郎的渤海縣侯,曾經窮到要當乞丐,在田間地頭整整種了12年地......
二十歲那年,高適直奔長安,希望得到君王賞識或有名望之人的推薦。但這次求官給高適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雖然他是名門之后,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高氏家族在長安已經沒有了里立錐之地,沒有人哪怕看在祖父高侃(唐太宗時期,高侃以平定戰亂功勛顯赫,被封“開國公”)的面子上愿意舉薦這個年輕人。
后來,高適多次被推薦,也參加過多次公務員考試,但很遺憾,每一次都是落榜。
多次失敗后的高適開始了漫長的蟄伏期,他隱居于梁宋一帶,過起了漁獵耕讀的生活。但高適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他沒有放棄仕途,而是決定沉下心來修煉自己。
01.修煉心性,戒驕戒躁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回到梁宋后,為了謀生,高適只能干農活,但農活干得并不得心應手,想到仕途不順,高適心里多少還是有些難過。
《舊唐書》中寫道,“不事生業,以致家貧,“以求丐取”。
莊家種得不好,沒有收成,窮得都要當乞丐了。如此落魄,在盛唐詩人中,幾乎絕無僅有。
畢竟,高適出身名門,祖父高侃是以軍功封侯的大將,雖然到了父親這一輩只做到了六品官員,但也絕非草根。可如今,堂堂官家之子為了活命,只能偏安一隅當農民。這樣的落差不是誰都能接受的。
但很快,高適就想明白了,收起了過去的眼高手低,“托身從畎畝,浪跡初自得。雨澤感天時,耕耘忘帝力。”他慢慢掌握了干農活的訣竅,甚至后來開始享受耕種生活,“余亦愜所從,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里,鑿井盧門邊。”
高適不再感嘆“心長苦”,而是接受了自己的境遇,他不再像以前那般心高氣傲,而是變得沉穩持重。
人年輕的時候,出身不錯,又有些才華,換誰不心氣高呢?可是這并不代表就會一帆風順,畢竟,有才能的人太多了,想要出人頭地哪有那么容易?
好在高適從來不是輕易放棄之人,雖然隱居在鄉野成了農夫,但這只不過是暫時的。
02.提升學識,默默蓄力
既然能力不夠,那就努力提升學識,好好讀書吧!
農忙之余,高適從來都手不釋卷。當李白在長安斗酒詩百篇時,他在田埂邊踩著水車讀書,挑燈夜讀更是家常便飯。這個勤奮程度和時間管理能力也是令人佩服。
《舊唐書》寫高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雖然高適并非五十歲才開始寫詩,但這段時間,高適埋首典籍,潛心讀書,學識提升飛快,詩歌和文章都寫得越來越好,每寫一篇,很多人都爭相傳頌。
屢戰屢敗之后,高適沒有怨天尤人,也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更加勤奮地學習。他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這種抗挫力和踏實勤勉的人生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放棄很容易,但在屢次失敗之后,還能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理想奮斗,才是最考驗人的。
03.結交朋友,廣聚人才
高適是一個愛交朋友的人,盛唐的名人大佬幾乎都跟他有過交集。
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七絕圣手王昌齡、邊塞詩人王之渙、岑參、北海太守李邑、大書法家顏真卿、開元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
看《長安三萬里》時,高適和李白的友情就非常令人感動。兩個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一個豪放不羈,一個沉穩踏實,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可以彼此交心,互相探討詩文、暢快對飲的知交。
雖然后來,高適和李白因彼此對政治的理解和立場不同,最終影響了二人的友情,但也實屬無奈。
高適和杜甫的關系也特別好。
杜甫非常喜歡高適,在他眼里,高適不僅是國家棟梁,更是沉穩可靠的老大哥,兩人秉性相投,詩風也漸趨一致,兩人是創作上的神交。
據說杜甫剛去成都沒有住的地方,是高適積極聯系朋友,幫杜甫在浣花溪旁蓋起了一座草堂,漂泊多年的杜甫由此在成都渡過了一段較為安寧的生活。
可見,高適是一個非常照顧朋友,很是重情重義之人。
高適和董庭蘭關系也是知心的朋友。公元747年,高適和董庭蘭在一個小酒館里正觥籌交錯,喝得酩酊大醉。
董庭蘭是唐玄宗時期聞名天下的音樂圣手,因為有才華,得到了吏部尚書方琯的賞識,成為他的門客。
但后來房琯因事被貶外地,門庭冷落,董庭蘭只能自謀生路,從長安一路流落至雎陽,從而遇到了高適。
一個是斷了生路的五十二歲琴客,一個是年過四十還在種地的落魄文人,同是天涯淪落人,貧困潦倒,連喝酒的錢都拿不出。
即便如此,高適卻暖心勸慰董庭蘭,“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即便身陷艱難困頓,高適卻總是那么樂觀豁達,懷揣著希望和信心,給他人力量,也溫暖著身邊的友人。這樣積極正能量的朋友誰不喜歡?
在人生的低谷期,這些朋友的存在和陪伴,給高適帶來了一些難得的溫暖與慰藉。
高適的交友經歷也啟發著我們,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漫長,且不乏艱難困苦,友情可以帶給我們寬慰。
04.行萬里路,廣見世面
這段時期,高適去了很多地方,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他去了薊門,“單車入燕趙”,體驗了軍營生活;去了沙漠,感受塞外的漫天飛雪,“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皚皚”;去了名勝古跡懷古憑吊,“題詩碣石館,縱酒燕王臺”;
去了東北邊陲,領略了邊境戰事的緊張,寫下了“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他甚至還和朋友一起南游荊襄,“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多次外出旅游不僅豐富了高適的創作題材,激發了寫作靈感,更開闊了高適的認知,他逐漸看清了大唐盛世的面具下隱藏的危機。
或許,這也是高適在政治上比李白和杜甫看得更深、也更透徹的原因。
不過,雖然蟄伏了30多年,但高適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公元749年,雎陽太守張九皋非常賞識高適的才華,推薦他去參加有道科考試。
和高適有詩文往來的顏真卿也伸出援手,為高適的詩集作序,并向朝中有名望的人推薦,在多人的舉薦下,唐玄宗下詔,召高適進京。
這次,老天終于給了高適一個好運,高適被授予封丘縣令一職。雖然只是個九品芝麻官,但,這只不過是個前奏。
屬于高適真正的機會還未到來。
因哥舒翰的賞識,高適在幕府做了掌書記,在五十多歲時,高適終于像祖父一樣,走向了軍旅生涯。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高適平叛了永王李璘叛亂,唐肅宗人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長史。不到一年,高適從八品的左拾遺升為朝廷三品大員。
公元759年,高適被任命為彭州刺史,來到蜀地為官,后來履任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度使等。
作為蜀地的軍政要員,高適多次帶領軍隊身先士卒平叛,安撫地方;又積極發展民生,輕徭薄賦,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從揚州到蜀地,高適兩任節度使。高適任淮南節度使時期,管轄十二郡,治所在揚州廣陵郡。
當時國家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揚州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高適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期,又執掌管理天下第二富庶地區。
公元764年,在高適的積極呼吁之下,劍南東西川終于合并,嚴武接替高適成為節度使,適得以回京,身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很快又被封為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舊唐書·文苑傳下》里寫道:“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適官達。”
唐朝的詩人,杜甫、李白都是落寞收場,王昌齡、王勃、李賀、孟浩然皆死于意外,高適是唯一事業成功的詩人。
從長安求官失敗到封侯拜相,高適用了整整40年。
從二十歲到六十四歲,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爬起。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又一次次重新出發,終于實現了理想。
04.結語:大器晚成,或許就是普通人最好的宿命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低谷期做對這四件事:修心、蓄能、結緣、見世面。
縱觀高適的一生,雖出身顯貴,但并未因家族而沾光,前半生歷盡艱辛坎坷,一度到了要乞討的地步。
但或許也正是因為經歷了諸多磨難,才使得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最終成為唐朝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出將入相,人生十分圓滿。
但我想,如果可以少年成名,沒有人愿意大器晚成。然而,少年天才注定只屬于極少數人。
因為普通人沒有太高天賦,甚至運氣也沒那么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最好的結局其實是大器晚成,只要耐住寂寞、不忘初心、不斷磨礪、抓住機遇,相對于“出名要趁早”,大器晚成的果實更甜。
王立群教授說,“大器晚成的人,他沒有年少輕狂,沒有少不更事。年輪的重疊,使他們更加珍視機遇;歲月的磨礪,讓他們事事洞明,人情練達。”
這段話是高適最好的注腳。
這個曾與李白同榻而眠的詩人,在朋友落難時默默資助,在安史之亂中力挽狂瀾,用半生蟄伏換來大唐最勵志的逆襲。他教會了我們努力和堅韌。
【今日互動】
如果你是40歲還在種地的高適,會選擇繼續堅持還是就此躺平?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傾晨
圖源丨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首發公眾號丨笑薇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