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仇心誠,在題為《中國勞動力市場2025》的主旨發言中,圍繞青年失業率、人口老齡化、靈活就業、人工智能四方面內容進行了分享。
“應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的就業創業渠道,優化高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實施彈性延遲退休制度,并努力消除勞動力市場年齡歧視;人口老齡化也催生了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可以發展銀發經濟;同時,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仇心誠說。
仇心誠表示,與以往自動化主要替代手動任務不同,人工智能主要替代認知任務。他認為,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同時帶來了沖擊與機遇:一方面,人工智能會減少對于替代性較強的崗位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會創造新的互補性崗位,以及通過提升生產力帶動整體勞動需求增長。應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網來應對替代效應,開展職業技能重塑項目來發揮互補效應,并進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與市場優勢來釋放生產力效應。
當前的勞動力市場現狀
仇心誠表示,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整體表現趨于穩定。從城鎮失業率數據來看,盡管在疫情沖擊下曾一度攀升至超過6%,但隨后逐漸回落并穩定在較低水平。特別是到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左右小幅度變動,處于近五年來最低水平。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市場在應對外部沖擊時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和穩定性。
然而,穩定之中也蘊藏著波動。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6-24歲青年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存在,出現“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錯配。在過去幾年里,青年失業率曾一度攀升至15%以上,是總體失業率的三倍。不過,這一現象不僅在中國存在,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青年失業率普遍高于總體失業率的兩倍多。這反映出青年群體在就業市場上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關注青年就業問題。
“青年失業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畢業生對穩定性的需求增加,導致國企成為熱門選擇,加劇了競爭;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部分行業就業機會減少,而新產業的就業機會尚未充分涌現。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青年群體在就業市場上處于相對劣勢地位。”仇心誠說。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我國出生率持續下降,自2022年以來人口持續負增長,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加劇,社保和醫療體系壓力加大。此外,靈活就業人數持續上升,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同時帶來了沖擊與機遇。
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挑戰
在仇心誠看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第一個挑戰來自于生育意愿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消退。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初次生育年齡不斷推遲,平均初次生育年齡已經從2010年代的23-24歲上升到如今的30歲以上。這一變化導致我國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在2022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并持續至今。
“人口紅利的消退直接影響了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供給已經超過峰值并開始下降,同時人口結構的迅速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挑戰。”仇心誠表示,老年撫養比的不斷上升,使得社保和醫療體系的壓力持續增加。十年前,老年撫養比剛剛超過10%,而當前已經超過20%,即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人。這一趨勢不僅影響了勞動力的供給和質量,也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外,年齡歧視也是勞動力市場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仇心誠指出,許多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傾向于招聘年輕員工,甚至明確將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這種年齡歧視不僅剝奪了中老年員工的就業機會,也限制了他們的職業發展。
與此同時,就業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轉型。隨著農業比重的不斷下降和工業、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特別是新型靈活就業規模的迅速增長,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新的挑戰。“雖然這類工作具有雇傭關系靈活、自主權高、進入門檻低等優勢,但也面臨‘三低三高’的困境:社保參保率低、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時薪低,而勞動強度高、職業風險高、權益受損概率高。”仇心誠指出,這些靈活就業者往往缺乏足夠的勞動保障和社保覆蓋,面臨著較高的職業風險和權益受損的可能性。數據顯示,靈活就業者的社保覆蓋率僅約20%,而傳統就業者則達到60%-70%。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過去的自動化技術不同,人工智能更多地替代了認知型的任務,如編寫代碼和內容創作等,這些過去被視為高技能的工作現在正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
仇心誠表示,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替代了部分勞動力,減少了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創造了一些與人工智能相互補的工作崗位,提高了總體生產率并增加了勞動需求。然而,這種影響的具體程度和范圍尚不確定,給勞動力市場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發展中尋找新的增長點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在仇心誠看來,中國勞動力市場也孕育著不少新的機遇。這些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增長點。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也為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例如,“銀發經濟”、醫療行業等領域將涌現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這些領域不僅有助于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還能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第二,靈活就業的潛力挖掘。靈活就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就業方式,具有雇傭關系靈活、工作自主權高、進入門檻低等特點。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靈活就業的規模將持續擴大。政策制定者應關注這一趨勢,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者的權益保障,充分發揮靈活就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的潛力。
第三,人工智能與經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通過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僅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能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建議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進一步融合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釋放更大經濟潛力。
優化勞動力市場的建議
仇心誠表示,面對勞動力市場的變革和挑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建立完善的就業安全網。為了保障失業人員和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就業安全網,包括提供失業保險、再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幫助他們盡快重返就業市場。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障和社保覆蓋,提高他們的就業穩定性和生活質量。
其次,推動職業技能重塑與升級。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職業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政府應推動職業技能的重塑與升級,包括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開展內部培訓、推動產學研合作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
第三,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的就業創業渠道,優化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一方面,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出臺更多鼓勵青年創業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吸納青年就業;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與市場的聯系和溝通,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趨勢,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
第四,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監管與引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為了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并減少負面影響,政府應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監管與引導,包括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等。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
第五,促進經濟多元化與包容性增長。為了實現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應促進經濟的多元化與包容性增長,包括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加強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
“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然而,通過充分準備和積極應對,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變革帶來的機遇并減少負面影響。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勞動力市場將迎來更加穩定和繁榮的發展。”仇心誠說。
仇心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海外)。本科、碩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15年獲得經濟學學士、理學雙學士;2017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2023年5月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包括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企業組織、公共財政等。研究成果發表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和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并有兩項研究收到了經濟學五大頂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修訂邀請。連續兩次獲得中國宏觀經濟國際年會的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獲得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學術新星獎、鄒至莊最佳論文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佳博士論文獎、院長學者榮譽等。
來源 |北大光華對外關系部
編輯 |王蒙
近期發布:
北大光華40周年院慶,邀您回家!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案例:《中國特色教學型案例標準研究》順利結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