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仲泰醫圣堂三樓的一間診室里,艾草香彌漫。
筆者見到了即將在此坐診的臧文華副教授,她身著白大褂,笑容頻現,目光溫和,讓人頓感溫暖與親切,是醫者仁心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身體現。
筆者:首先歡迎臧教授入駐仲泰醫圣堂。
聽說您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您是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表。這個身份,對一名醫生來講,有哪些意義?
臧教授:黨代表的使命和醫者的初心是相通的 —— 都是讓 “療效” 與 “溫度” 同步抵達。
我希望通過這個身份,既能把患者的 “急難愁盼” 帶到政策層面解決,也能讓我在理論和臨床上的經驗,沿著黨和政府搭建的健康橋梁,通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筆者:您還是河南省中藥材協會腫瘤臨床用藥指導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您覺得這一身份在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為您帶來了哪些獨特的優勢或思考?
臧教授:這個身份像一座“藥材-臨床”的橋梁。
一方面,依托河南豐富的道地藥材資源,我能從產地源頭把控藥材質量,確保藥效純正、毒性可控;
另一方面,專委會的臨床用藥數據與安全指南,幫我精準配伍藥材。
簡單說,就是既能用上本地好藥材發揮中藥的長處,又能按科學規范避開用藥風險,讓患者踏踏實實喝上 “有效又放心” 的中藥。
筆者:從這個身份說開去,能否先談談您在制定腫瘤中藥方案時的核心理念?
臧教授:好的。我的博士論文聚焦黃芪與莪術這兩味藥,黃芪補氣,莪術活血,二者配伍的核心在于“補氣活血以扶正祛邪”。腫瘤的發生,本質是正虛與邪實的博弈——正氣虧虛則癌毒易侵,氣血瘀滯則瘤體易生。
就像農田里土壤貧瘠(正氣不足)就會雜草叢生(癌毒積聚),單純除草(攻邪)不肥沃土壤(扶正),雜草還會反復生長。所以我始終強調“以正為本,以通為用”,通過補氣活血調動機體自身的抗腫瘤能力,這也是我治療腫瘤的核心理念。
筆者:腫瘤治療分術前、放化療期、術后等多個階段,您如何動態調整中藥方案?
臧教授:不同階段就像一場戰役的不同戰場,策略必須精準。
比如術前,患者多有癌毒熾盛、正氣未衰的特點,我會用莪術(破血逐瘀)搭配黃芪(固護正氣),既遏制腫瘤進展,又為手術儲備體力;
放化療期,患者常被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困擾,這時山藥、茯苓就派上用場了——山藥健脾養胃(緩解消化道反應),茯苓利水滲濕(減輕化療藥毒性),再配上黃芪提升免疫力,就像給機體撐起一把“防護傘”;
術后防復發階段,重點在“培本固元”,用焦作的地黃(滋腎陰)、懷牛膝(強筋骨),配合黃芪、莪術,既補先天之本,又清殘余瘀毒。
筆者:化療后的惡心嘔吐、靶向藥引發的皮疹,這些癥狀讓患者苦不堪言,您有什么快速緩解的“中藥妙方”嗎?
臧教授:中醫講究“急則治其標”。比如化療后嘔吐,我常用生姜半夏湯加減——生姜切片煮水(止嘔圣藥),加少許法半夏(燥濕化痰),再配伏龍肝(灶心土)煎服,很多患者喝下去半小時就能止吐;
靶向藥皮疹多屬“血熱生風”,我會用金銀花(清熱解毒)、白鮮皮(祛風止癢)煮水外洗,內服則加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內外兼治,一般3 - 5天就能減輕。
還有藥膳方,比如黃芪燉烏雞(補氣養血),適合放化療后氣血兩虛的患者,既美味又能增效減毒。
筆者:在預防腫瘤復發方面,您如何根據病理類型調整藥方?比如腺癌和鱗癌有什么不同?
臧教授:復發就像“野火未盡”,必須針對“火種”下藥。
腺癌多與“痰濕”相關(比如肺腺癌、胃腺癌),我會在基礎方中加川貝母以化痰散結,加薏苡仁以利濕排毒;
鱗癌多屬“熱毒瘀結”,則加白花蛇舌草去清熱解毒,加丹參去活血消癰。
筆者:患者常擔心中藥與西藥沖突,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中藥,您如何確保用藥安全?
臧教授:用藥如用兵,必須 “知己知彼”。
首先我會遵循 “三因制宜”—— 因時(比如冬季少用寒涼藥)、因地(南方濕熱多用清熱利濕藥)、因人(老人小孩減量);
其次,使用毒性藥物如斑蝥、蟾酥時,我會嚴格控制劑量,并搭配甘草、生姜解其毒,同時要求患者每周查肝腎功能;服藥時間也有講究,比如化療藥傷胃,中藥就安排在飯后 1 小時服,靶向藥傷肝,中藥則用護肝的五味子、枸杞煎湯,與西藥間隔 2 小時。
筆者:當前腫瘤中藥治療存在哪些常見誤區(如濫用偏方、忽視配伍禁忌)?作為專委會專家,您認為患者有哪些誤區需要警惕?
臧教授:確實,臨床中常見兩類誤區最需警惕。
第一類是 “偏方迷信”—— 比如不少患者聽說 “蟾蜍皮蒸雞蛋” 能抗癌,就自行嘗試,卻忽略了蟾蜍皮中的蟾蜍毒素類成分對心臟的毒性作用,輕則嘔吐腹瀉、心律失常,重則心臟停搏致死。偏方的毒性與療效往往 “一體兩面”,民間流傳的 “以毒攻毒” 若沒有專業醫師精準把控劑量、配伍及適應癥,反而會像 “沒校準的手術刀”,傷人更甚。
第二類是 “藥材混淆”。以三七為例,市面上常見的景天三七、菊葉三七雖名字帶 “三七”,卻不含正品三七(田七)的有效成分,如菊葉三七,民間又叫土三七,含吡咯里西啶生物堿,長期或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肝損傷。老百姓常被藥材俗稱誤導,覺得 “名字相近就功效相同”,這正是缺乏專業指導的典型問題。
筆者:對腫瘤患者的長期管理,您有什么特別的建議?
臧教授:兩點最重要:
一是“別把腫瘤當敵人”,帶瘤生存就像“與虎謀皮”,要學會和它“和平共處”——通過中藥調理免疫力,讓機體與腫瘤“勢均力敵”;
二是“情緒是最好的中藥”,我常開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疏肝解郁,配合八段錦“調理氣機”,很多患者反饋,心情舒暢了,食欲和睡眠都好了,藥物效果也翻倍。
筆者:除了腫瘤,您在脾胃肝膽疾病治療上也頗有建樹。比如慢性胃炎、肝膽結石,您的治療思路是怎樣的?
臧教授:脾胃肝膽病,核心在“通”與“和”。
比如慢性胃炎,很多人反復發作是因為“肝胃不和”——情緒焦慮(肝郁)導致胃酸反流(犯胃),就像家里“婆媳不和”鬧矛盾,我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疏肝,白芍柔肝,陳皮和胃),配上砂仁(理氣醒脾),好比給家庭“調和矛盾”;
肝膽結石則要“利膽排石”,但不能蠻攻——肝內膽管結石多屬“濕熱瘀阻”,用茵陳(清熱利濕)、金錢草(通淋排石),配合莪術(活血消石),就像疏通堵塞的河道;
膽囊結石若體質虛弱,就先“溫陽化濕”,用附子(溫腎)、黃芪(補氣)托舉正氣,再逐步排石,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筆者:最后,能否用一句話總結您行醫的初心?
臧教授:“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的防病養生法則,我的心愿很簡單——讓大家樹立攝生防病、既病防變的觀點,用一味味中藥,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護墻。
筆者:感謝臧教授,再次歡迎您入駐仲泰醫圣堂。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預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