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父母,當年最希望的,是孩子能成為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90后的父母,當年最希望的,是孩子學習優秀,考上名校,有個好前程;今天,父母的希望,已經降低到了只要孩子不被霸凌,身心健康、心智健全即可。
其實,不是父母的期望降低了,而是從報道出來的一件件校園霸凌、一樁樁青少年案件,我們看到不少孩子年紀輕輕,卻表現出無趣、冷漠、麻木,甚至殘忍...教育怎么了?社會怎么了?孩子怎么辦?
教育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內卷時代,孩子普遍缺乏三樣東西:求知的欲望、愛的能力、審美的能力。于是,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帶孩子旅游、社交、參觀藝術展,乃至看心理醫生。
不過,這些都屬于事后的補救辦法。孩子從小缺乏感受力,才是問題的根源。
感受力,顧名思義,是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感知能力,它是一種元能力,感受力健全的孩子,才能對身邊的東西產生興趣,從而催生出求知欲。
比如,領孩子去看美術展,缺乏感受力的孩子,往往很難對此感興趣,即使勉強聽家長介紹完一幅畫好在哪里,最終孩子知道的,也只是關于這幅畫的“知識”,而不是對藝術的興趣,更不是審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