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年譜長編》,卿朝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年3月版。
內(nèi)容簡介
該書是明清之際文壇領(lǐng)袖、著名學者錢謙益的年譜長編。主要以錢謙益的詩文、尺牘、行履為線索,從時人著述、尺牘、序跋、筆記乃至于方志、檔案中,詳盡搜羅了與錢謙益相關(guān)的文字,綴連補遺,考訂鉤玄。本年譜從三個層次來還原錢謙益的生平和思想。
第一層,全面梳理錢謙益存世著作,并將其所有詩文篇目考證系年。不能系年的,作為附錄置于文末。
第二層,對錢謙益的交游、創(chuàng)作,進行深度分析,重現(xiàn)錢謙益立體豐滿的歷史形象。通過對幾百種明清別集、總集,以及佛典的翻閱查找,找到了大量時人與錢謙益交往的詩文、信札,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幾十篇錢謙益的佚文。
第三層,也是年譜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挖掘史料的內(nèi)在價值和聯(lián)系,揭示錢謙益在文學、佛學的思想和成就,以及在明清政治漩渦中的取舍與心態(tài)。
相比舊譜,《長編》首先摒棄剜改刪節(jié)的刻本系統(tǒng),改用更為可信的抄本,對詩文進行系年。尤其是抄本《有學集》,多有原始的撰寫時間,因此系年更為可靠準確,糾正了舊譜中的一些錯誤。其次,《初學集》紀事自泰昌元年開始,舊譜對萬歷時期錢謙益的行跡缺漏甚多,《長編》廣搜眾本,補充了錢謙益眾多早年史料。最后,舊譜在材料使用方面,只關(guān)心錢謙益自作詩文,忽視交游者的記載,彼此不能互證,遺失大量信息,《長編》皆予以補足,使年譜更為豐滿。可以說,此書是錢謙益生平研究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錢謙益年譜長編》
目 錄
上冊
世 系
正 譜
明神宗萬歷十年壬午(1582) 一歲
明萬歷十一年癸未(1583) 二歲
明萬歷十二年甲申(1584) 三歲
明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 四歲
明萬歷十四年丙戌(1586) 五歲
明萬歷十五年丁亥(1587) 六歲
明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 七歲
明萬歷十七年己丑(1589) 八歲
明萬歷十八年庚寅(1590) 九歲
明萬歷十九年辛卯(1591) 十歲
明萬歷二十年壬辰(1592) 十一歲
明萬歷二十一年癸巳(1593) 十二歲
明萬歷二十二年甲午(1594) 十三歲
明萬歷二十三年乙未(1595) 十四歲
明萬歷二十四年丙申(1596) 十五歲
明萬歷二十五年丁酉(1597) 十六歲
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 十七歲
明萬歷二十七年己亥(1599) 十八歲
明萬歷二十八年庚子(1600) 十九歲
明萬歷二十九年辛丑(1601) 二十歲
明萬歷三十年壬寅(1602) 二十一歲
明萬歷三十一年癸卯(1603) 二十二歲
明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 二十三歲
明萬歷三十三年乙巳(1605) 二十四歲
明萬歷三十四年丙午(1606) 二十五歲
明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07) 二十六歲
明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 二十七歲
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 二十八歲
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1610) 二十九歲
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1611) 三十歲
明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 三十一歲
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 三十二歲
明萬歷四十二年甲寅(1614) 三十三歲
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 三十四歲
明萬歷四十四年丙辰(1616) 三十五歲
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 三十六歲
明萬歷四十六年戊午(1618) 三十七歲
明萬歷四十七年己未(1619) 三十八歲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 光宗泰昌元年庚申 三十九歲
明熹宗天啟元年辛酉(1621) 四十歲
明天啟二年壬戌(1622) 四十一歲
明天啟三年癸亥(1623) 四十二歲
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 四十三歲
明天啟五年乙丑(1625) 四十四歲
明天啟六年丙寅(1626) 四十五歲
明天啟七年丁卯(1627) 四十六歲
明思宗崇禎元年戊辰(1628) 四十七歲
明崇禎二年己巳(1629) 四十八歲
明崇禎三年庚午(1630) 四十九歲
明崇禎四年辛未(1631) 五十歲
明崇禎五年壬申(1632) 五十一歲
明崇禎六年癸酉(1633) 五十二歲
明崇禎七年甲戌(1634) 五十三歲
明崇禎八年乙亥(1635) 五十四歲
明崇禎九年丙子(1636) 五十五歲
明崇禎十年丁丑(1637) 五十六歲
中冊
明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 五十七歲
明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 五十八歲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 五十九歲
明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 六十歲
明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 六十一歲
明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 六十二歲
明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 清世祖順治元年 六十三歲
清順治二年乙酉(1645) 明弘光元年 隆武元年 六十四歲
清順治三年丙戌(1646) 明隆武二年 六十五歲
清順治四年丁亥(1647) 明永歷元年 六十六歲
清順治五年戊子(1648) 明永歷二年 六十七歲
清順治六年己丑(1649) 明永歷三年 六十八歲
清順治七年庚寅(1650) 明永歷四年 六十九歲
清順治八年辛卯(1651) 明永歷五年 七十歲
清順治九年壬辰(1652) 明永歷六年 七十一歲
清順治十年癸巳(1653) 明永歷七年 七十二歲
清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 明永歷八年 七十三歲
清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 明永歷九年 七十四歲
下冊
清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 明永歷十年 七十五歲
清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 明永歷十一年 七十六歲
清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 明永歷十二年 七十七歲
清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 明永歷十三年 七十八歲
清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 明永歷十四年 七十九歲
清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 明永歷十五年 八十歲
清圣祖康熙元年壬寅(1662) 八十一歲
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 八十二歲
清康熙三年甲辰(1664) 八十三歲
年月不詳
譜后
人名索引
錢謙益舊譜常用的一共有四種,最早的是康熙時候昆山葛萬里所編。葛氏先世與錢家連姻,因此是譜雖然簡單,卻保留了一些稀見內(nèi)容,比如陳夫人出嫁、卒年等等。
錢謙益畫像
其次是清朝末年錢集流行時,彭城居士所編。此譜成書倉促,過于簡略,沒有太多發(fā)明。
再者是民國十七年(1928)常熟人金鶴沖所編。此譜較為特殊,重在“發(fā)潛德之幽光”,表揚牧齋忍辱負重,參與抗清之事。又勇于決斷,可謂得失參半。
其后陳寅恪撰《柳如是別傳》,即追隨此譜。
《柳如是別傳》
最后是今人方良所編,洋洋三十萬字,最稱詳備,勝出舊譜甚多。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三:
一是僅依據(jù)錢仲聯(lián)先生《牧齋全集》進行編寫,未能廣聚版本,廣羅文獻。錢先生整理全集時,主要以刻本為底本,而刻本多有刪改,因此眾多詩文無法直接編年;二是譜中系年錯誤頗多,甚至有前后矛盾者;三是與牧齋交游者,多不核查交游者文集,彼此不能互見互證,遺失太多信息。
特別是《牧齋全集》未能提及之人,如早年張燮、商家梅、潘之恒等人,雖然來往頻頻,卻都付之闕如。
《錢牧齋全集》
本譜的編纂,開始于2012年。當時整理錢曾《牧齋初學集詩注》,見其多注典故,偶及本事,有感于陳寅恪“有負牧齋”之語,于是踵事搜羅。
詩集部分粗有成編,發(fā)郵件請正浙江大學朱則杰教授,朱先生回信,鼓勵尤多。《有學集》前十四卷詩歌部分,在成書之初編排就有些錯亂,先生特為指出,又惠以《清詩考證》電子稿。
不久,《有學集詩注》整理完成,因出版受阻,窮極無聊,又決心整理牧齋文集。疫情來臨,看書不便,工作時斷時續(xù)。
《牧齋有學集詩注》
2020年,臺灣李欣錫教授托友人問訊,見我獨學無友,于是介紹其門弟子侯宇丹博士助我一臂之力。古人說,“舉帆遇風勁,逸勢如飛奔”,年譜編寫自此走上快車道,有“一日千里”之感。
李教授與宇丹曾對牧齋詩文存世版本作過詳細調(diào)查,認定《有學集》當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律呂本”為最佳。這是個重大發(fā)現(xiàn)。此本的來源,可能是牧齋的原稿,其文集部分,篇目多有寫作年月,與錢仲聯(lián)先生整理本迥異,牧齋入清以后詩文的系年,于是乎可定。推而廣之,尺牘部分的系年,根據(jù)事件,也于是乎可定。
在此基礎(chǔ)上,我又詳考《初學》、《有學》二集,證之家譜、碑刻、方志、總集,翻閱同時之人詩文別集數(shù)百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輯得牧齋佚文十萬余字,文集于是乎定稿。
去歲五月,年譜亦告成書。祖胤蛟兄適來約稿,遂清稿交付,事后又通校兩遍,更正錯誤無算。而祖兄又請朱先生作文推薦,先生欣然為執(zhí)筆。
一日與許雋超先生網(wǎng)聊,許先生對我說,編纂年譜,應該要有骨、肉、神三個層次。將詩文編年,考證訛誤,補其遺漏,就像迭床架屋,只是骨架;證之交游,突出細節(jié)和場景,人物就有了血肉。而只有立于當時,求其內(nèi)在,方能得其精神。
《牧齋初學集詩注匯校》
我聽后大為觸動,遂奉此言為圭臬。然而要求得一人之精神,又何其之難。以此標準,本譜不過骨架血肉,仍是死物耳。
本譜初衷,只是要作詩歌本事,擬題《錢牧齋詩歌編年紀事》。后增補填充,積至八十余萬字,于是改作《長編》。“長編”之名,前人未曾用作年譜,今人卻多用之。
至于為何要用“長編”二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本譜乃抄書之作,缺乏揀擇,和修史先編纂資料長編之義倒也相合。二是舊譜皆稱年譜,想?yún)^(qū)而別之,不欲相混,以此未能免俗。
年譜在編纂過程中,尚得到華東師范大學劉永翔教授、復旦大學鄭凌峰博士、浙江古籍出版社路偉兄、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吳嘉龍兄、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明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陳瑤博士、南京圖書館韓超副研究員、吳江圖書館姜雨婷館員、國家圖書館向輝研究員、上海大學鄭幸教授、蘇州圖書館孫中旺研究員、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劉貝嘉博士、上海古籍出版社張旭東兄及杜禎彬、倪浩文、王志偉、陳品良諸兄的鼓勵和幫助,銘感五內(nèi),理當致謝。
甲辰元宵后一日,卿朝暉序于虎丘七里人家。
《錢牧齋先生箋注杜工部集》
凡 例
一、全書分世系、正譜、譜后三部分,正譜年月不詳者,附正譜后。
一、年譜各條目下皆注明出處,為避免繁瑣,不再羅列參考文獻。
一、年譜人物眾多,索引最為要緊,附最后。
一、軍國大事不單設(shè),僅選擇與譜主相關(guān)者入譜。
一、稗官野史,擇要選取,重事件而輕細節(jié)可也。
一、為行文方便,全書采用農(nóng)歷紀時。
一、年月推算,似易實難,實數(shù)、虛數(shù),酌情處理。
一、壽序、墓志、德政碑等,多無具體寫作時間,僅依據(jù)情事,取近似年月。
一、全書采用繁體全式標點,闕字加【】,錯字加(),顯誤者徑改,不作說明。解釋說明亦用()。
一、引文擇善而從,所用版本,未必即與通行本同。
《錢牧齋先生尺牘》
一、牧齋全文,以鄙人整理本為準,主要包括《牧齋初學集》、《牧齋有學集》、《牧齋外集》、《晚年家乘文》、《錢牧齋先生尺牘》、《補遺》六部分。
一、字形差異較大的異體字盡量保留,不作更改;避諱字如常嘗、校較、檢簡、玄元圓、胤允之類,為避免誤解,皆改回原字,闕筆同改。
一、人物小傳,一般不交代出處,個別稀見者,注明數(shù)據(jù)源。
一、古今行政區(qū)劃,難以一一對應,地名僅注明省份,以明大概,不注今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