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年) ,河南孟津人,字覺斯,一字覺之,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與黃道周、倪元璐并稱為“明末三家”,后世又譽其為“神筆”。
王鐸
王鐸在書法上工行書、草書,筆力雄健,引領了明末高堂大軸式書法風尚。尤其是他以漲墨寫行草,將強悍霸氣、恣肆張揚的風格發揮到極致,對后世影響極大。
毫無疑問,行草書是王鐸書法各體中表現最突出的。但其書法成就并不僅僅在于此,他的小楷同樣很有特色,和其狂放風格的行草書比較則稍顯溫和,也有著對于魏晉筆以獨特的表達。
王鐸小楷
在書法的學習道路上,王鐸十分推崇學古、仿古,推崇以古人筆法承載起書法表現力。不僅如此,王鐸還自定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生不易。
這種刻苦的學習精神,讓他更加理解《淳化閣帖》之中所蘊含的魏晉之風,在其中也蘊含著書法的要義,“二王”、唐法深藏其中。
王鐸小楷
在臨摹的過程中,王鐸小楷逐漸開始師法魏晉,并且又進一步地將自己的小楷與魏晉筆法相互交融,互為影響,并進行大膽的突破與創造,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筆風。
這在其所見不多的小楷中略見一二。王鐸小楷風格自由,摹帖廣泛,出自鐘繇一派,并且再一次發展和創新了鐘繇的篆隸筆法,自成一體,取法高古。
王鐸小楷題跋
在小楷的學習過程中,王鐸十分重視鐘王的魏晉傳統,因此在他的小楷中會時常帶有鐘繇小楷最明顯的篆隸筆意特征。在某個題跋中寫道:
時年六十,老眼模糊,不能成字。時正清和緣,摹想古人,久不臨帖,猶記數段,信手涂鴉,未審能肖一二否。
這便印證了王鐸晚年臨摹了鐘繇的小楷之作,在長時間沒有臨摹之后,隨后又信手而作。
王鐸小楷
王鐸的小楷字形結構偏橫勢,字的重心往下,另辟蹊徑,區別于唐楷的嚴格法度,自帶抒發自身情操的趣味。作品整體也開始逐漸有了章法的趣味性,字形大小多變。
王鐸雖然學習鐘繇小楷,但是在學習鐘繇的基礎上又不可避免受到了唐楷以及館閣體的影響。唐楷字法嚴謹,結體偏縱向。
王鐸小楷
明代館閣體限制了部分書家的個人情感,結字統一。因此王鐸的小楷不但字法規整,同時通過對魏晉小楷的臨摹也具備了個性的創造,用筆收放自如。
在王鐸的小楷中可以看到,王鐸并沒有完全拋棄唐代以來的結字方法,而是將兩者巧妙地融入在了一起,使書體不僅有唐楷的明細點畫及結體特征,而且展示了王鐸在篆隸筆意上的創新。
王鐸小楷
從王鐸小楷作品來看,王鐸具有個人特質的行草也對其影響非常大,王鐸小楷的章法伴隨著篆隸筆意和唐楷的森嚴法度不斷變化,注重將“勢”注入字內,注重將篆隸筆意注入字內,其結字像其行草一般欹側多變,章法激蕩。
《韓愈答李翊書冊》是王鐸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寫成,其在帖末還言“試筆摹漢魏晉唐帖意”,這些文獻印證了前文所述王鐸小楷師法魏晉,且參照了唐楷的法度。
王鐸小楷
在這篇書冊中,王鐸的“篆隸筆意”體現得淋漓盡致,大量長橫被隸書的燕尾所代替,其筆畫的上挑意味明顯,使得整篇文章古意甚濃,意態古雅,起筆多為切筆,筆力沉著厚重、淋漓盡致。
由王鐸的書法老看,其修養與審美是全面的,雖然他的行草書展現出霸悍的氣象,但同樣可以將小楷寫得溫潤與高古。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