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飛娛財經實地參訪星地中心園區后,有感而發寫下一篇《拆解朝陽科創模式:用OKR的思維落地新質生產力》,引發圈內不小關注,尤其各地管委會、產業園區的轉載研討。
側面印證了一個趨勢:在各地爭相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當下,產業園區的經營價值邏輯,從拼政策到拼市場、從拼地產到拼服務、從拼資源到拼生態。
一年時間過去,當我們把目光轉向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時,發現這里再次跑出了園區建設的新加速度,且將產業園區運營方法論推向了新高度。
飛娛財經帶來獨家視角解讀。
主筆/ 佳佳
文章架構師/ 拓跋野
出品/ 飛娛財經
一年營收30億
跑出數字經濟的“中國加速度”
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星地中心),于2023年8月24日正式揭牌運營,是朝陽區聚焦互聯網3.0(元宇宙)產業鏈上下游打造的特色產業園區,也是朝陽區首個市級高品質科技園區。
固有刻板印象里,產業園多是老舊廠房改造或城鄉結合部,但走進星地中心,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大、美、快、好”,原來產業園也可以很洋氣。
大:星地中心位于朝陽區將臺鄉,基地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包含4棟高品質寫字樓、1個會展中心和2棟商業配套。由朝陽園管委會(區科信局)組織規劃,運營商福石投資與政府平臺公司合作負責具體運營;
美: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魯進行概念設計,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騰訊北京總部、小米集團總部設計者)馬瀧擔任總負責人,構建起極具辨識度的城市科創地標,堪稱北京最美產業園之一;
快:毗鄰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和望京、燕莎兩大商圈,同時又緊鄰798 · 751園區,地鐵12號線已開通,離機場15分鐘直達,去哪兒都交通便利;
好:園區聚焦互聯網3.0垂直產業鏈,發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物聯網等關鍵基礎支撐技術,完備的基礎設施,全方位滿足企業運營需求。
開園僅兩年,這座產業園已成為全球互聯網3.0競賽中的"中國加速度"的一面旗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企業集聚度高:園區入駐企業264家(含孵化器),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產業集聚度97.56%;
●國際化孵化成果顯著:共建成4個高品質孵化器,其中京港、中新兩個國際化孵化器尤為突出,吸引近40家香港和新加坡背景的優質企業成功落地朝陽;
●營收增速驚人:2024年,營收完成33.74億,預計2025年突破100億;
●市級認可:2023年-2024年間,園區先后被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授予全市首個“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朝陽區首個市級“高品質科技園區”和“中關村特色產業園區”。
朝陽區是北京市數字經濟核心區,也是全市數字經濟各項指標的主承載區之一。
2023年開園前,朝陽區政府對園區提出三年內孵化100家優質企業、產值不低于100億元的“雙百”要求。如今,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有望提前超額完成任務。
為什么一個新興產業,能發展如此之快?因為該園區實現了三重加速度。
第一重加速度:三方協同發力
“政策牽引、園區搭臺、企業唱戲”
當前的產業競爭嚴重內卷內耗,想在短時間拿到成績,絕不是靠某一方發力,而需要政府、園區、企業三方的默契協作,高度同頻,各展所長,共同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
※政府發揮著頂層設計與戰略引領作用
朝陽區政府相當有遠見,不僅在園區的架構設計上,提供了前瞻性的產業規劃,還通過一系列政策引導,提供了實打實的助力支持。
2022年底,朝陽區提出“商務+科技”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經過兩年的發展,軟件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比重15.8%,排名躍升第二,并且以高增速在不斷成長。
2023年3月,朝陽區與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信局聯合印發了《朝陽區互聯網3.0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強化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明確產業組織實施路徑,并出臺互聯網3.0產業專項支持政策。
目前,朝陽區互聯網3.0在全市形成領跑態勢,產業生態構建模式在全國推廣。
※園區構建起全方位服務體系
●服務意識:園區運營方福石投資,是國內優秀的產業投資、產業孵化和產業園運營機構,有豐富的產業運營經驗和國際化資源。區別于傳統的運營方,園區作為科技服務加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從過去的“瓦片經濟”轉型為與企業共擔風險、共同成長,做企業的事業伙伴,用更長線的心態,從產業孵化、產業投資中獲利;
●服務特色:針對互聯網3.0的產業特殊性,尤其早期技術平臺的投入較大,這些行業共性難題,園區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建設一站式服務平臺、共性技術平臺(動作捕捉、光場采集、共享展廳、園區級算力)等,為入駐及入孵企業,提供具有產業特色的實用服務,備受好評;
●服務體系:針對創業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園區提供了專業化的服務,除匯聚產業政策、賽事展會、行業沙龍外,專門配備了北京首個應用場景研究院和VR大空間加速營;園區配備了中金資本管理的10億互聯網3.0產業引導基金,工商銀行等也給了園區企業5億意向授信,并為企業提供股權融資、銀行授信、出海上市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支持;出海服務更是專業,有專項的京港孵化器、中新孵化器等。
※在政府、園區的雙重服務托舉之下,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專注核心業務發展,并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發展閉環。
結果就是,政府政策精準落地、園區服務高效供給,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企業的蓬勃發展又進一步反哺園區,提升園區的品牌影響力與產業競爭力。
第二重加速度:國際合作高地
“引進來、走出去、搭好橋”
互聯網3.0是一次全球化產業變革。
園區運營方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國際化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全球最頂尖的互聯網3.0稀缺資源,強力注入到園區的發展中。
尤其京港、中新兩個國際化孵化器,目前已成為園區乃至朝陽,面向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中心,不僅僅地域上有所不同,其國際化工作重心也不盡相同,實現了因地制宜。
1)京港孵化器——打通科技出海新航道,雙向賦能創融新機
前年底(2023年11月18日)正式揭幕的“京港互聯網3.0產業中心”,正迅速成為連接北京與香港科技力量的關鍵樞紐。它遠不止是個物理空間,更像是一個高效的“國際跳板”,利用香港獨一無二的國際化優勢和金融中心地位,為中國科技企業揚帆出海,也為香港創新力量北上發展,鋪就了一條高速通道。
這個中心的核心價值,就體現在它如何實實在在解決“出海”和“引進來”的關鍵痛點:
對接國際標準,轉化硬核科技:依托落地的香港理工大學創意科技研發中心,中心正在打通從高校實驗室到產業前線的鏈路。這不僅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更幫助內地項目對接香港國際化的規則與標準,為出海合規鋪路。
深度鏈接資源,精準匹配需求:通過舉辦與香港駐京機構高層的閉門會、京港資企業圓桌會等高價值活動,中心持續深化兩地科技界、資本圈的互動。這不僅是信息互通,更是精準撮合——讓香港的金融服務、專業人才直接對接內地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也為香港創業者拓展內地市場打開高效通道。
全鏈條護航企業“走出去”:中心著力打造“孵化-轉化-推廣”的一站式服務生態。它不僅僅是內地企業進入香港市場的窗口,更是利用香港作為全球融資平臺的優勢,整合上市輔導、資本對接等關鍵資源,成為內地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瞄準全球化或謀求在香港上市的企業)的強力助推器。
人才融合,驅動產業創新:京港青年人才創新基地的建設也很扎實。這里是兩地年輕科技精英碰撞、融合的試驗場。每年通過港澳青年實訓的“領航者計劃”以及協助舉辦“京港青創杯”創業大賽等,讓京港兩地的產業資源與頂尖人才智慧深度交融,既為內地企業輸送具有國際視野的骨干力量,也為香港青年提供在內地科技產業施展拳腳的廣闊舞臺。
這個京港協作的創新標桿,正在雙向賦能中創造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和無限可能。
2)中新孵化器——科研跨境直通車,雙向轉化玩出新范式
2024年4月22日成立的中新互聯網3.0創新孵化中心,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CRPO孵化器負責人劉楊教授(首屆朝陽區科創顧問委員)領銜。它的核心價值很直白:為"境外技術+中國市場轉化"和"本土企業出海東南亞"雙向通路打了個樣板工程,更是京港中心的"科研強化版"——死磕高校合作與硬科技轉化。
兩大核心引擎這樣轉起來:
1.境外IP落地中國:科研轉化快車道
一站式賦能海外IP: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提供技術評估、市場匹配、商業化運營全鏈條服務,把實驗室論文"催熟"成市場方案。
國際賽事精準捕獲標桿:去年ITEC全球創業賽新加坡專場,358個國際項目廝殺,14強直通總決賽。其中南洋理工大學的轉化項目Scantist獲得一等獎,入孵之后業務迅速增長,業務已覆蓋多國,成為AI 賦能網絡安全領域的領軍企業。
新加坡國家實驗室落地:引入新加坡國家網絡安全實驗室Cyber SG落地,在星地中心打造亞太安全技術樞紐——這是要把硬核科研的根扎進中國土壤。
2.本土企業闖東南亞:跳港首選新加坡
孵化器通過全球啟航計劃(GLP),每年帶領數十個企業出海考察,聯合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星展銀行、新交所等官方機構,為企業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通過“走進星地”出海系列實戰營等,為企業提供市場準入、融資規則、合規架構等方面的培訓和出海沙盒實驗。
今年9月也將聯合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部門在新加坡共同舉辦全球金融論壇并舉辦科創大賽,為國內外高校聯合孵化和產業轉化探索更多可能。
3)國內實體基地+海外飛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京港、中新兩個孵化器,均采用國內實體基地+海外飛地模式,不僅在星地中心建設實體孵化基地,還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擁有海外實體孵化器和“朝陽科創會客廳”,并且在海外聯合南洋理工大學、華為云、阿里云等機構舉辦亞洲人工智能高峰論壇等多場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活動。
這真正做到了,為企業境內外雙循環“搭好橋”,助力雙向“引進來”、“走出去”。
第三重加速度:產業生態虹吸
“龍頭吸、特色培、技術優”
從大市場來看,新興科技產業處于快速增長期,頭部企業虹吸優質資源,頭部園區虹吸優質企業,完整契合二八法則。
互聯網3.0的產業發展太快了,市場格局幾乎以月和季度為單位變化,這就需要發展前期的決策效率極高,形成整體的產業鏈優勢,然后優質生態會虹吸更多優質資源,最終成為高產業壁壘。
不到兩年時間,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形成了繁榮的產業生態。在企業層面,呈現出多元復合的良好態勢,并吸引更多新銳企業和資源主動加入。
園區內的網易(北京)數字產業中心,是其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產業孵化平臺之一和首批入駐企業,網易數字產業中心利用網易杭州研究院龍頭引領作用,開放生態和應用場景,先后引入致維科技、非凡時代等60余家生態企業,其中高潛企業32家,科技綜合17家,數字互娛1家,數字內容9家,共同推動元宇宙、AIGC等技術落地,2024年實現全年營收20.23億元。
元老級企業如彌特、言己城,也在入駐園區后取得了長足發展。
彌特是一家總部位于新加坡的科技公司,旗下產品Bondee致力于打造虛擬世界的社交平臺,在全球多個市場上線運營。入駐園區后,2024年企業營收實現大幅度增長。
同樣高發展的還有訊眾通信,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全棧式云通信服務提供商,入駐園區以來,訊眾通信2024年實現營收超9億元,目前正在從新三板轉港股申請中。
除此之外,一些創新技術型企業,也開始在園區內進一步激發了活力。
其中,可之科技頗具代表性。這是一家脫胎于哈佛創新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孵化的大模型企業,近兩年先后獲得HICOOL大賽最高獎、ITEC大賽最高獎等多個獎項,是國內少有具備極好盈利能力的大模型企業。
卡特加特也是其中佼佼者。卡特加特旨在通過構建家庭超算中心,為每個家庭提供算力、大模型,打造個性化的家庭數字伴侶與超級助理。2023年,卡特加特營業接近1億元,2024營收大幅增長超1.5億元,增長率達164%。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份才落地園區的新美集團,是國內頭部的數字營銷集團,其短劇分發和AIGC智能體平臺業務也迅猛發展。2024年新美集團營收規模400億元,今年1-5月份集團營收規模已達180億(其中北京50億),同比增長9.1%,預計全年為朝陽區貢獻超百億營收。
可以看到,從龍頭企業到初創企業,從技術成熟到前沿探索,無論是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還是市場拓展,企業都能在園區內找到所需資源,各環節緊密銜接,形成完整且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
北京卡特加特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的周總表示,“不需要出園區,很多上下游的協同就直接能解決了。”
一旦產業虹吸效應發生,這種加速度就很難停下來。
飛娛財經的思考
當產業園區競爭升維至生態位對決
戰略高度決定了戰術邏輯。
若我們站在更高維度來看,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的成功,早已超越普通的園區經營,而是找準了城市生態位、產業生態位和園區生態位的坐標。
●城市生態位:立足北京數字經濟高地與朝陽國際化窗口的雙重勢能,成為區域經濟躍遷的核心引擎。目前,朝陽區聚集的互聯網3.0企業超1400家;
●產業生態位:聚焦以元宇宙、AI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3.0產業,構建起完整且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體系,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園區生態位:突破傳統產業園區 “空間提供者” 的定位,升級為 “產業生態構建者”,且園區應用場景、服務模式、基礎設施還在不斷升級優化中,是企業成長的優質平臺。
當產業園區競爭升維至生態位對決,中關村互聯網3.0產業園的三重加速度,塑造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未來,隨著互聯網3.0產業生態環境的搭建,高科技企業的進一步聚集以及基地內、外相關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間互動、互補、相互扶持創新模式的完善,有望成為引領全球互聯網3.0產業發展的國家級標桿園區。
這既是“朝陽加速度”,更是“中國加速度”。
? 「飛娛財經」用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