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文軒圖庫
曾經百億規模,如今價值1元。
你沒看錯,6月17日,中交地產一紙公告震動資本市場:擬以1元對價向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剝離39.2億元負資產,徹底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
象征性賣身背后,是一家央企地產平臺從沖擊千億到瀕臨退市的生死自救,更折射出行業深度調整下房企轉型的殘酷代價。
根據公告,中交地產此次剝離的資產包包含51家房企股權、117個開發項目(土地儲備771萬平方米),以及334億元債權與469億元債務。評估報告顯示,標的凈資產賬面價值-39.19億元,交易定價1元實為“負資產甩賣”的無奈之舉。
1元交易在資本市場并不罕見,但規模如此之大的負資產剝離,凸顯了中交地產生存已岌岌可危。
數據顯示,中交地產已連續兩年巨虧:2023年凈虧損16.11億元,2024年虧損額飆升至51.79億元;同期銷售額從458億元驟降至156億元,縮水66%。截至2024年末,其凈資產為-35.79億元,觸發退市風險警示。
作為央企中交集團旗下唯一房地產平臺,坐擁集團資源,可謂要錢有錢,要人有人,高光時期其股價一度飆升至 30.55元/股,總市值突破 200億元。
那知,行業急轉直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中交地產再難適應市場需求,一干問題暴露無遺。
2019年,時任董事長李永前提出“2023年沖千億”目標,中交地產隨即開啟瘋狂拿地模式。然而,行業下行周期中,高杠桿策略反噬自身,2024年資產負債率高達89.75%,融資余額576億元,存貨減值壓力巨大。
在公告中,中交地產將自身巨虧歸因于項目交付減少導致收入驟降、財務費用激增吞噬利潤,以及市場下行引發的資產減值,最終拖累凈資產轉負。
央企背景并未讓中交地產避開行業系統性風險。其項目多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去化緩慢,資金鏈承壓遠超預期,并形成了龐大的資金黑洞。
在房地產市場預期不明,地產公司運營持續惡化背景下,母公司不可能無止境的投入,剝離成為唯一的解決辦法。
中交地產在公告中表示,此次交易目的是剝離房地產業務,聚焦穩定性更強的物業服務和資產管理與運營(包括商業管理及自持物業租賃)等輕資產業務。
中交地產還表示,上市公司房地產開發業務已持續對公司整體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傮w來看,近年來為滿足項目建設的需要,公司債務融資規模較大,資產負債率水平較高。
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及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徑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6.13%、85.45%及89.75%。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徑融資余額合計為576.44億元,面臨較大償債壓力。
交易完成后,中交地產將“由重轉輕”,其資本結構和盈利情況將得到改善。
然而,中交地產“削地為服”的轉型被質疑“換湯不換藥”、“病急亂投醫”。2024年財報顯示,其物業管理收入僅7.28億元,不足總營收5%。盡管公司已擴招533人(含272名技術人員和261名物業服務人員),但對比萬科、華潤等已建立成熟物管體系的企業,中交地產的輕資產布局顯然起步太晚。
物業行業毛利率普遍低于20%,且競爭激烈。中交地產既缺品牌,也沒有規模優勢,短期內難撐如何能做到百億級營收?
安永報告預測,交易后中交地產總資產將縮水98%至20億元,年營收降至11億元,雖賬面扭虧為盈,但可持續性存疑。
此次重組亦引發對中交集團地產業務整合的猜測。目前,中交集團旗下除中交地產外,還控股港股平臺綠城中國。2023年綠城銷售額達1943億元,是中交地產的5倍。
業內人士推測,未來兩家公司可能進一步合并,以避免同業競爭?!暗G城以品質見長,與中交的低效資產難以協同?!币晃唤咏薪蝗耸客嘎丁?
值得注意的是,中交地產原董事長李永前近期被傳失聯,與其同期失聯的還有中交集團前董事長劉起濤,為這場轉型更添撲朔迷離。
中交地產的“斷腕”雖暫緩退市危機,但轉型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數。其案例警示行業:即便央企背景,若戰略冒進、管理滯后,同樣難逃市場懲罰。
1元交易的代價,不僅是39億負資產的剝離,更是一家房企對舊模式的徹底告別。
聲 明:個人言論,文責自負,與任何第三方無涉。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聯絡文軒: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