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學王羲之書法有多認真,從他臨摹的此帖就可以看出,他是下了真功夫的。可不似現有些人,隨意臨通兩遍就敢夸夸其談曰‘我精臨王羲之,對王氏書法了如指掌’。此帖是趙孟頫臨習的《王羲之草書13帖》,對的,之所以叫13帖,就是其中包含了王羲之的草書手札13種帖。
此卷包含《知遠帖》《大熱帖》等十三通王羲之手札,墨跡清晰,筆路分明。王羲之的字柔美又精致,就像那種端莊的大家閨秀;趙孟頫寫的《知遠帖》,字寫得更舒展、更大氣,看著就像隱居山林的灑脫隱士。而且王羲之寫字,一個字是一個字,不連著;趙孟頫就喜歡用細細的牽絲把字連起來。
但這可不是說趙孟頫寫字水平不行,他就是故意這么寫的!他壓根兒沒想過要跟王羲之的筆畫寫得一模一樣,而是想表達不一樣的感覺。要是咱再仔細琢磨琢磨他倆寫字的手法,會發現像中鋒用筆、筆畫轉折這些關鍵地方,他倆用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寫出來的字看著也有相似的韻味。
不過前文提到了是王羲之的十三帖,但我這里只找到了其中的幾帖內容,先以表歉意,后期我找全了再重新發出來與大家分享。
趙孟頫早期的書風因簡化了"二王"筆法而被詬病書風秀媚淺薄,這種批評并非全無道理。在中年時期在到杭州之時,遇到了鮮于樞,鮮于樞給提出建議之后,他開始深刻反思,重新深入研習顏真卿、李邕等名家,并再次潛心鉆研"二王"法帖。也正是這一時刻,他成功的擺脫了書風秀媚淺薄。
他提出的"用筆千古不易"并非保守之論,而是對書法本質的深刻洞察——形式可以變化,但筆墨的精神內核永恒。也正如孫過庭所說的,臨帖并非要做到一模一樣,其重點是在于神似,只有做到神韻和氣脈相接,那才算是學古得勝。
在《臨王羲之草書13帖》中,他主張"欲肆不得肆,欲謹不得謹"的辯證態度,既不拘泥于點畫的機械復制,也不放任自我表達的肆意妄為。趙孟頫追求的正是這種超越表面相似的神韻相通。
對比王羲之的原作與趙孟頫的臨本,我們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差異。王羲之的今草婉轉嬌小,字字獨立;而趙孟頫的體勢開闊,筆畫舒展,著墨濃潤,具有更為宏大的氣象。這種差異并非技藝不精的表現,恰恰相反,是趙孟頫對王羲之精神內核的深刻理解與重新詮釋。
吳寬評價此作為"非松雪翁妙手不能至此",確實道出了趙孟頫臨帖藝術的非凡成就。當我們將注意力從"形似"轉向"神似",就能發現趙孟頫筆下那種與王羲之相通的"虛和、暢意、典雅"的氣韻。這種氣韻的傳遞,不是通過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建立在對藝術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
趙孟頫曾自述"不求點畫之似,唯以意背馳,庶幾神采相近",意思是說不追求筆畫外形的相似,只通過意境(與原作)拉開距離,這樣反而能讓作品的神采氣韻接近原作。若死死盯著每一筆的粗細、弧度模仿(追求 “點畫之似”),可能寫得僵硬,丟失靈動的 “神采”。
對此,您怎么看?您認為臨帖應該做到形似重要還是神似更重要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