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透明的山西“朔州”,小吃有多炸?”
朔州,這座地處邊塞的城市,飲食文化獨具魅力。
從歷史長河中走來,游牧與農耕文明在此交融,孕育出諸多特色美食。
像油糕,金黃酥脆,承載著千年飲食記憶,或許在古代,它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
而莜面栲栳栳,主婦們巧手搓就,曾為過往旅人提供能量。
羊 雜碎 在鍋中翻滾,香氣四溢,是當地百姓寒冬暖胃佳肴,也蘊含著朔州人豪爽熱情的民風。
這些美食代代傳承,慰藉著游子鄉愁,見證著朔州歲月變遷 。
油豆泡
是晉北豆制品界的“老炮兒”,宋代就已現身,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專門記過這口。
傳說當年晉商走西口帶著它當干糧,蜂窩狀結構吸飽湯汁還不散,堪稱古代“自熱火鍋”。
如今朔州人還守著老法子:
選本地黃豆泡發磨漿,點鹵壓成豆腐坯,切塊后入菜籽油鍋三起三落——160℃炸定型,
180℃逼出酥脆殼,里頭愣是炸出蜂窩眼,咬開能看見綿密氣孔,壓扁了還能彈回來。
當地人吃油豆泡最絕:
拿小刀劃口塞肉餡,粉面糊封口蒸25分鐘,豆香混著肉汁能鮮掉眉毛。
要不就扔進燴菜鍋,跟土豆白菜咕嘟半小時,吸飽濃湯的豆泡比肉還搶手。
朔州宴席上總少不了它……
羊雜割
是道裹著草原風沙與中原煙火氣的硬核早餐。
傳說元朝時忽必烈母親莊圣太后途經雁北,
隨行御醫之母韓氏撿回蒙古人棄之不食的羊下水,加花椒辣椒煨成濃湯,太后喝罷賜名“羊雜酪”。
如今朔州人吃這口講究“紅油滾粉條”,羊心肺腸血切碎爆炒,
澆上用羊骨熬足三小時的奶白老湯,再抓把手工土豆粉條吸飽鮮辣,
油花在碗沿凝成金圈,配著剛出鍋的油酥餅一咬,渾身毛孔都透著舒坦。
當地老饕還愛往湯里撇一勺羊油辣子,
紅浪翻滾間,羊肚脆、羊肝綿、粉條滑,連湯帶水嗦嘍下肚,寒冬臘月也能吃出一身汗。
燙面餃子
用滾水燙面蒸出的餃子皮像水晶簾子般透亮,咬開卻藏著山野鮮味。
老輩人傳下來的手藝講究“三揉三醒”,
面粉被沸水燙出筋骨,再經半小時餳發,面團軟得能垂到案板下,搟皮時薄得能透出芹菜碎的翠色。
傳統餡料必用右玉邊雞肉丁配雁北黃花菜,雞油滲進豆干碎里,蒸籠一開,鮮香能竄三條街。
當地人吃這餃子有講究,蘸碟得是胡麻油熗的扎蒙花醋,
再舀勺油潑辣子,紅油順著餃子褶往下淌。
文旅局的老檔案記載,
明清時走西口的漢子揣著凍餃子當干糧,餓了就往茶壺里丟幾只,等茶泡開餃子也軟乎了。
應縣面皮
相傳劉邦微服私訪時,百姓用面粉蒸成薄餅切條涼拌招待,
他吃后大笑賜名“蒸餅”,后因形似皮條改名“面皮”。
更有趣的是,清代應縣官員用面皮招待欽差,竟因此升官,被戲稱“面皮知府”,足見其魅力。
應縣面皮以優質小麥粉為魂,
經和面、醒發、搟皮、切條、燙煮,最后淋上蒜泥、辣椒油、醋等調料,滑爽筋道,酸辣開胃。
當地人四季都吃,夏天解暑,冬天暖身,堪稱“天然綠色美食”。
《本草綱目》都夸“麥能補心”,難怪應縣姑娘皮膚好,都說和天天吃面皮有關呢!
混糖月餅
這月餅沒餡兒,面、油、糖直接揉成團撒芝麻,烤得焦黃酥脆,
咬開卻是軟糯的芯子,胡麻油香混著紅糖的焦甜直往鼻子里鉆。
老輩人說這月餅能存到過年,過去農忙時揣倆當干糧,配著井水啃,甜香頂飽。
右玉縣傳說元朝時百姓靠它傳起義密信,如今雖無刀光劍影,
但中秋夜供月的大月餅上,暗紅的“月”字印依舊醒目。
作坊里老師傅仍守著三油三糖的古法,
10斤面配3斤油3斤糖,堿面和小蘇打中和酸度,烤爐里分段烘烤,
刷油時滋滋作響,這聲響和著胡麻香,就是朔州人最熟悉的團圓味。
應縣涼粉
透著千年煙火氣的朔州小吃,早被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的“細索涼粉”佐證了出身。
傳說咸豐皇帝微服私訪時,被街頭叫賣聲勾去魂魄,
連吃兩碗后脫下黃馬褂抵債,這段趣聞倒與涼粉的酸辣勁爽頗為契合。
當地人用馬鈴薯淀粉兌出十倍清水,拿木棍攪出琥珀色漿汁,
待涼透后切成條,澆上陳醋、辣椒油,再撒把豆腐干絲,
吸溜一口,嫩滑得能直接滑進胃里,暑氣瞬間消散。
如今街頭巷尾的涼粉攤,仍是應縣人刻在基因里的夏日密碼。
右玉熏雞
山西朔州一絕,選材講究,用的是當地獨有的“右玉邊雞”,
這種雞在長城腳下的苦寒之地練就了緊實鮮嫩的肉質,蛋白質含量高達25%,脂肪卻只有1%。
制作時先給整雞擺出“金雞獨立”的造型,再用花椒、八角等香料燉到骨酥肉爛,
最后拿柏木屑熏出棗紅色澤,熏香能滲到骨頭縫里。
夏天放十天都不帶壞的,撕開雞腿時肉絲還泛著油光,
煙熏味混著肉香直往鼻子里鉆,啃完忍不住要嘬手指頭。
據說這手藝從清朝康熙年間就傳下來了,當年走西口的駝隊都揣著它當干糧,如今仍是右玉人待客的硬菜。
懷仁糖干爐
傳說楊家將當年用這中空面餅傳遞情報,
糖分裹信,虛如爐膛,既躲過敵軍搜查,又成了犒勞將士的戰地美食。
到清代更被慈禧賜名“閃塌嘴”,
老佛爺一口咬下,黃澄澄的餅皮應聲裂開,險些硌了牙,卻也記住了這甜脆交織的奇妙口感。
如今這手藝在懷仁礦區街巷里活色生香。
老師傅們沿用古法,油酥面裹著玫瑰、葵花仁、青紅絲,封口時留足空氣,入爐烘烤間,
餅坯鼓成乒乓球大小的空心,糖漿均勻粘在內壁。
咬開焦香外皮,甜香混著堅果碎在齒間炸開,空腔設計讓酥脆感翻倍,卻絲毫不膩。
朔州油果子
早年間高寒氣候催生出糯米粉裹糖心的智慧,
發酵一晚的面團裹著芝麻跳進油鍋,炸出金黃酥脆的空心泡泡,咬開是滾燙的糖心瀑布,
甜香能粘住滿嘴的朔州方言。
如今這手藝早玩出花活,
滾糖的像琥珀珠子,夾心的能流心,最絕的是用胡麻油烙的“風車”款,
螺旋紋路炸得酥脆,撒把白糖直接香到鄰居家窗臺。
山陰縣老輩人辦喜事,油果兒得擺六個在茶盤上,紅紙包著捎給娃娃,是比喜糖更金貴的彩頭。
山陰油炸糕
黍米脫殼成黃米,磨粉蒸糕的技藝從磁山文化時期一路走來。
當地人用祖傳的粗陶大鍋,將黃米面與沸水揉成琥珀色的面團,
包入現熬的紅蕓豆沙或土豆韭菜餡,在胡麻油鍋里炸出蜂窩狀金甲。
咬破酥殼的瞬間,滾燙的豆香混著油香直沖天靈蓋,
這味道讓孟浩然筆下“故人具雞黍”的田家宴客場景瞬間鮮活。
如今山陰人仍守著“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老話,
油炸糕配粉湯的吃法,既是黃土高原的生存智慧,更是刻在基因里的味覺鄉愁。
孟門熬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孟門人投奔者眾,崇禎派兵剿殺。
領兵的靈顯將軍見百姓用豆粉湯熬煎餅招待官兵,被這“熬”字觸動,上書求情后自刎謝罪。
孟門人建將軍廟供奉,這道湯餅也就成了敬客的念想。
如今做法更講究:
嫩豆腐切燉肉塊,蔥油煸出豆香,添開水撒鹽吊湯,
再把金黃酥脆的三角油旋餅掰碎入鍋,撒把鮮芫荽,滴兩滴香油。
豆腐韌、餅子脆、湯頭滑,冬春早晨來一碗,渾身都暖透。
朔州的煙火氣,就藏在這一碗碗、一碟碟里。
油豆泡吸飽了家的濃湯,羊雜割滾燙著游子的心腸;
燙面餃子的剔透映著故人笑靨,混糖月餅的甜香是團圓的印章。
走在老巷,應縣面皮的酸辣、右玉熏雞的醇厚、懷仁糖干爐的脆響、山陰油炸糕的熱騰、孟門熬的溫潤、豌豆粥的清甜……
舌尖上的每一次觸動,都是千年風沙也吹不散的暖意。
它們不只是果腹的滋味,更是刻在骨子里的鄉愁解藥。
下次若路過這塞上古城,不妨慢下腳步,循著香氣,讓朔州這碗滾燙的人間煙火,熨帖你的胃,也治愈你的心。
煙火人間,最撫人心,朔州的味道,等你來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