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時不時有新聞報道:有人身上突然發現了小黑點,粗看還以為是長了新的色素痣,或者皮膚不小心抓破的結痂改變。
脖子被蜱蟲叮咬后的樣子/圖源:科普中國
但是,湊近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小黑點是突出于皮膚表面的,周圍甚至隱隱發紅,實際上這種就是蜱蟲叮咬的情況,需要盡快處理。
蜱蟲叮咬后
會出現哪些表現?
蜱一旦埋入人體皮膚,將唾液注入傷口,開始吸血,就會慢慢變得鼓脹,如果不加入外力,蜱蟲會自己吸飽血液后才自行脫落。
1、局部癥狀
蜱蟲叮咬后最常見的反應是叮咬處可能出現輕度的紅腫、瘙癢、疼痛感,部分叮咬區域出現硬結、丘疹或者潰瘍結痂改變。因為蜱蟲吸血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小時,也可能被人發現的時候,蜱蟲還沒有脫落,外觀就是一個越來越大的黑色皮疹。
2、過敏風險,嚴重可致命
部分敏感個體在被蜱蟲叮咬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蜱蟲的毒液出現過敏反應,比如后續出現蕁麻疹,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等情況。
3、蜱麻痹風險
甚至部分蜱蟲唾液毒素在蜱叮咬人體后 4-7 天開始引發“蜱麻痹”的情況,也就是大部分這類患者可能出現
雙下肢進行性肌無力、步態不穩。肌無力的癥狀逐漸慢慢波及上肢、顱神經等,甚至可能出現呼吸肌無力,若不干預最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在蜱麻痹出現前,部分患者會出現感覺異常、乏力、易激惹、躁動、肌痛等前驅癥狀,但通常無發熱,沒有神經感覺或認知改變,所以一旦出現了明確的蜱蟲叮咬跡象,后續一周內都需要重點關注有無“蜱麻痹”的風險。
4、疾病傳播的風險
蜱蟲叮咬還可能導致一些疾病的傳播,比如:
● 萊姆病(通常容易出現關節炎、神經系統損害);
● 森林腦炎(一種病毒性疾病,可導致腦膜炎、癱瘓甚至死亡)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時可致多器官衰竭);
● 其他(巴貝斯蟲病、蜱傳回歸熱等)。
5、改變過敏體質的風險
另外,蜱蟲叮咬可能會改變患者的過敏體質,使得部分人在蜱蟲叮咬后可能對某些紅肉過敏(紅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豬肉等),導致進食紅肉后可能存在遲發性過敏反應。
疾控專家提醒,近期外出游玩一定要防范蜱蟲的叮咬。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所長張勇介紹,用酒精去澆或者用打火機燙都不是特別科學,也不要用力去拔,因為它有一個假頭,很容易斷在皮膚里面。可以使用尖頭鑷子去除,操作時鑷子尖盡量靠近皮膚,緊緊夾住蜱頭部或靠近頭部的地方,順著方向拔出蜱蟲,也可以去醫院處理。
專家提醒,如被叮咬后兩周之內沒有出現發燒,僅為局部紅腫、皮疹,可進行局部持續碘伏消毒。如兩周內出現了發熱,應該立即就醫。如果叮咬部位出現了環形紅斑,要考慮萊姆病感染風險,可前往北京友誼醫院熱帶病門診進行抗體檢測。在外出游玩時做好防護,可以有效防止蜱蟲叮咬。
張勇說,到野外建議穿長褲,把褲腳扎進襪子里,避免它直接叮咬到腿部裸露的皮膚,盡量穿淺色的衣服,你會第一時間發現它。可以在裸露的皮膚上噴一些驅避劑,從野外回家之后第一時間檢查自己,如果有發熱或者皮疹,第一時間就醫。
來源:BRTV新聞(記者:賈湧強)、央視網
編輯:霍天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