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剛過,不少車企開始交出自己6月份和上半年的銷量答卷。
在所有車企的成績單中,吉利汽車可以說是非常亮眼的一個,單從目前唯一上調銷量目標就可以看出,這半年吉利打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突圍戰和超越戰。
先看數據,6月吉利銷量23.6萬輛,同比增42%;上半年累計銷量140.91萬輛,同比增47%。無論是單月同比還是累計同比,超40%近50%的增幅,放在內卷的汽車市場中,可以說相當亮眼了。
如果再擺上一張吉利近幾年月度銷量走勢圖,可以明顯看到整個2025年上半年,吉利全部保持在20萬輛+的月度銷量走勢,且與2024年和過去幾年相比,同比增幅非常可觀。
且今年上半年,即便價格戰或者輿論戰如此甚囂,3-6月這4個月的銷量一直平穩向上,相當穩健,恰好體現出了一家大型汽車集團抗市場突變和風險的能力。
整個上半年,每月40%~50%的同比增幅,也讓吉利對下半年的走勢充滿了希望。按照常規上下半年銷量45:55的比重來看,至少吉利全年可以完成313萬輛的銷量。
所以吉利將原本的銷量目標從271提升到300萬輛,也屬情理之中。而從不少行業觀察人士來看,這一次吉利在整個行業率先上調銷量目標,還顯得稍微保守了一些。不少分析認為依照吉利目前的趨勢,全年有望沖擊320萬輛甚至更高的歷史新高。
300萬輛:國內唯二的頂級車企
300萬輛在中國市場是什么級別?從歷史的進程來看,截至目前也只有比亞迪在2023年沖擊過這一新高度,首次達到了302萬輛。之后2024年便再上一個臺階,達到427萬輛的新高度。這個水平在中國市場是史無前例的,且之前的合資車企,大多都在200萬輛級的高度就上不去,戛然而止了。
這也意味著沖破200萬,進入到300萬輛的區間之后,再慣性向上,前途無限,特別是在當前非常內卷的汽車行業,這種能力和表現含金量非常之高。
回看吉利過去10年的銷量表現,2015年之后的3.0戰略,讓吉利從50萬輛級的車企跨越式發展到了150萬輛級的水平。2021年之后推出智能吉利2025戰略之后,隨著2022年技術和產品的快速落地,又迎來了快速發展的4.0時代。
可見從130萬量級到300萬輛,并不是吉利這個階段的天花板,按照差不多5年一個周期來預測的話,吉利后續潛力或將繼續帶來驚喜。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要把一家巨型的車企推向300萬輛的高度,一定不是運氣,而是技術、產品、體系一系列的能力的結果,而且這種能力如果在大環境和市場沒有革命性變化之前,則會持續推動一家車企向上發展。
首先從能力和影響力來說,放在中國3000萬輛的大盤中,300萬輛的體量意味著其市占率可達 10% 以上,屬于絕對主流品牌,對單一市場的統治能力極強。同時也將成為產品、技術、行業競爭格局的風向標。
而從企業的運營來說,300萬輛級的車企,須具備穩定的產能體系,通常需要 10 個以上生產基地協同運營,配套供應鏈需覆蓋極為廣泛的零部件供應商;300萬輛級的車企,需要豐富的產品品牌和矩陣,去覆蓋不同的細分市場和人群;300萬輛級的車企,還需要大規模銷量背后持續的技術迭代,以保證源源不斷的新用戶和升級用戶的加入,包括背后人才體系的維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大挑戰。
新能源立功:銀河走量,極氪向上
從表面數據上看,對于吉利快速發展非常核心的支撐,就是新能源陣營的表現了。
6月份,吉利新能源銷量達到12.23萬輛,同比增長86%,上半年包含吉利銀河、領克、極氪在內的新能源累計銷量達到72.51萬輛,同比增長126%,翻倍式的增幅,直接推高了吉利半年的銷量走勢。
細分來看,新能源領域最大的增量來自吉利銀河。6月份吉利銀河銷量達到9.02萬輛,同比增長202%,吉利銀河占吉利整體新能源比重達到73.7%。
上半年吉利銀河累計銷量達到54.84,同比增長232%,已經反超了2024年全年49萬輛的吉利銀河總銷量,銀河占吉利新能源半年的比重達到75.5%。
星愿(月均3萬+)、熊貓mini(月均1.5萬+)、銀河E5(參數丨圖片)(月均1.5萬)、星艦7(月均1萬+)、星耀8(月均1萬+)等車型都成為銀河旗下的爆款車型。今年下半年,銀河還有一款B級家轎銀河A7,以及一款旗艦大六座SUV銀河M9,從目前上半年月均9萬輛的成績來看,下半年吉利銀河保持在月均10萬輛的成績應該不在話下。
因為現有的產品,以吉利銀河目前的營銷和終端能力,保持穩定應該問題不大。而銀河A7和銀河M9兩款產品的產品力和市場熱度,包括定價上,一定也會延續目前銀河的節奏和走勢,較現在穩定增加1.5萬輛左右的月銷量不是問題。整個吉利銀河全年完成100萬輛-12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
極氪集團中的領克和極氪,則成為吉利新能源高端向上的代表者,領克穩占15萬-30萬元的市場空間,極氪則占據25萬元+的細分市場,兩個品牌之間有所重疊,但相互之間的影響不大。
從數據表現來看,6月份領克銷量為2.63萬輛,同比增長8%,其中新能源達到1.54萬輛,新能源占比59%。上半年領克完成銷量15.41萬輛,同比增長22%,新能源完成8.5萬輛,同比增長34%。
領克之前之所以相對穩健,是因為07&08EM-P雙子星的加持,讓領克在中型混動市場保持競爭力。而今年5月份上市的領克900,成為領克品牌高端向上的代表,上市以來穩居全尺寸混動SUV銷量前三,且目前成為領克品牌的銷量最大支撐,下半年至少每月還將為領克提供6000輛+穩定的銷量貢獻。
進入到下半年,領克10 EM-P也即將上市,起步及四驅,結合領克900在大型旗艦SUV領域超具性價比的定價優勢,勢必又將樹立起中大型電混轎車的價值新標桿。
然后是極氪,6月銷量雖然僅為1.67萬輛,上半年累計銷量為9.07萬輛,同比微增3%,但今年上半年,極氪也迎來了50萬輛量產車下線的里程碑時刻,且僅用了44個月就創造了豪華純電50萬輛的最快紀錄。
從極氪歷月的銷量走勢來看,顯然其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戰略調整期,銷量波動也很正常。不過相對于過去而言,調整之后的極氪更加謀求品牌形象和價值的向上。
比如最近極氪旗艦SUV極氪9X將迎來首秀,將帶來浩瀚超級電混等多項革新技術。配合極氪009這樣的純電豪華MPV在高端MPV市場里的統治力地位,極氪品牌轉型之后將為領克和吉利帶去品牌和技術的正向拉動。
再迎跳躍發展,吉利勝在哪里?
從去年的首次站上217萬輛的新高之后,今年吉利繼續攀升朝著300萬輛的目標前行,那么吉利到底勝在哪里?
除了上文分析到的新能源陣營的攻,其實還有另一半的力量的支持,那就是源自吉利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的守。
如果計算一下吉利上半年的銷量和新能源之間的數據差,可以看到吉利上半年燃油車的銷量依然達到68.4萬輛,在國內燃油車市場可以說首屈一指了(奇瑞燃油車銷量很大,但出口占據一半,國內影響力削弱)。
其中6月份吉利品牌燃油車銷量達到10.28萬輛,上半年累計銷量達到61.58萬輛,能夠在新能源不斷蠶食燃油車份額的當下,堅守這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確實不容易。雖然整個行業大盤新能源燃油車的比重在對半分,但其實背后是更多自主轉向新能源,而合資車企在堅守燃油車市場。
特別是中國星高端系列,6月銷量達到3.5萬輛,上半年銷量超過25萬輛,星越L多次拿下全燃油車市場銷量第一的成績。
從這個角度看,吉利不僅實現了新能源的快速轉型,走在了行業的頭部,同時也在與合資品牌的對抗中,越來越展現出中國汽車的拼搏和韌性。畢竟相對于新能源的換道超車,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對合資的超車,更顯示出吉在造車底蘊、傳統三大件方面的趕超。
當然,新能源也好,燃油車也罷,其實這僅僅是表象,而支撐吉利快速跳躍式發展的,依舊是造車長期主義背后對技術、產品和平臺規模方面的投入。
比如在智能駕駛、座艙系統、人工智能和車載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的進展,在智能架構、高性能三電與安全科技領域實現了全方位的突破,并逐步落地到產品之上,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和銷量裂變。
Flyme auto座艙系統成為目前吉利品牌、吉利銀河和領克在智能化上的競爭優勢;SEA、GEA、GEA EVO、SPA EVO等架構矩陣,誕生了多款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電池、電機、電控方面也實現了自主自研和全面上車,推動成本控制能力再上新臺階。
所以消費者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吉利的車,空間、做工、品質、配置比對手豐富,競爭力更強,但價格與對手持平甚至比對手做到更低,體驗和價值感更好,熱銷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出口方面今年吉利也快馬加鞭。今年月初兩個月單月出口只有2萬多輛,之后上升到了3萬多輛,到了6月份吉利汽車的出口達到了4萬輛,同比增長了12%。上半年吉利出口達到18.4萬輛,之前一季度業績會上,吉利高層表示今年的出口將會再創新高。
目前,吉利、領克、極氪三大品牌的出海都已經起勢,比如吉利國際EX5(吉利銀河E5)先后登陸亞德里亞六國阿聯酋、希臘、緬甸等國家,累計覆蓋全球26國市場;領克品牌正式登陸哈薩克斯坦并開啟領克03、09預售,同時領克在歐洲的零售也取得了初步成就;極氪7X陸續進入挪威、荷蘭、瑞典,成為海外家庭用車的新標桿。
有技術,有銷量,有底氣,雖然在社交輿論端,或者是聲勢層面,吉利并不是最熱門的那個,也不是叫得最厲害的那個,但是技術在手,用戶于心,一步一個腳印,如馬拉松式的堅持長期可持續發展,這可能才是中國汽車真正由大變強的唯一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