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思想、主張,都必須切合客觀實際,才能扎根土壤,成為經(jīng)典,否則,就像“秸桿還田”一樣,種上小麥后,下面是虛的,小麥無法扎根于土壤,很快就枯萎了。
孔子的主張誕生于混亂的春秋時期,隨著周王朝的衰落,諸侯國日益強(qiáng)大,各國之間侵伐不止,人人沒有禮儀廉恥,形同禽獸,于是孔子提出了“三綱五常”思想,意欲通過說教使惑亂的人心回歸于仁道,停止征伐,以和為貴。結(jié)果自然是沒有效果,周王朝終究瓦解,天下形成七雄的局面。可見,儒家思想在面對天下混亂時是毫無作用的,只有在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時,才能實施他那套道德主張。因此,儒家思想不切實際,并不能使國家民族強(qiáng)大,只能錦上添花。
縱觀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幾次強(qiáng)大時期,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有誰是用儒家治理天下的?
秦朝經(jīng)過“商鞅變法”后,逐漸走向強(qiáng)大,經(jīng)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終于在秦始皇手里完成了天下統(tǒng)一,而且,秦始皇還干了一件“焚書坑儒”的事,自不消說,秦始皇是不相信儒家的。
可能會有人說:“那漢武帝就是用的儒家呀!”不錯,漢武帝是好儒家主張,但他愛的只是儒家那套繁文縟節(jié)提高了他當(dāng)皇帝的儀式感、尊貴感,治理天下仍然采用的是法家那套“王霸”思想。試想,如果漢武帝采用儒家“禮之用,和為貴”的理念跟匈奴人打交通,能不能把匈奴勸退出河西走廊?能不能鑿空西域?會不會殺那么多人?
唐朝自建立以來,就以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為始祖,同樣是采用“恩威并重,王霸并用”的策略開疆拓土。
元朝就更不消說了,茹毛飲血之族,通過駿馬彎刀取得天下,就更談不上“克己復(fù)禮為仁”了。
但凡一個朝代佞儒、佞佛,無一不是飽受外族欺凌。
為什么說法家思想主張切合客觀實際呢?我們來看看《管子》中的那些經(jīng)典句子。
管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他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首霸,功莫大焉!
1、“凡有地牧民者,務(wù)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yuǎn)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翻譯:凡是有土地牧養(yǎng)人民的國君,都注重不誤農(nóng)時,保障倉庫糧食儲備。國家財貨豐盈,遠(yuǎn)方的人民自然會來歸附;土地得到開墾,人民就會定居下來;倉庫充實,人民才知道禮節(jié);衣食豐足,人民才知道榮辱。
可見,法家主張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知道首先要讓人民吃飽穿暖,然后才談得上遵循道德秩序。然而,要讓人民吃飽穿暖,就要開墾土地,按時播種、收獲,倉庫才能充實。
你看孔子對待三農(nóng)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fù)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譯:樊遲,名須,是孔子的學(xué)生。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nóng)民。”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nóng)。”樊遲出去后,孔子說:“樊須是小人(老師對學(xué)生的稱呼,并無貶意)啊,國君好禮,則人民莫敢不敬;國君好義,則人民莫敢不服;國君好信,則人民莫敢不用真情實感。如果這樣,則四方人民就會背著嬰兒來投,哪里用得著自己種莊稼?”請問:“你不種莊稼,我不種莊稼,都來學(xué)習(xí)你那套仁義之道,誰來種莊稼?”可見,孔子是鄙視體力勞動者的。
2、地博而國貧者,野不辟也,民眾而兵弱者,民無取也。故末產(chǎn)不禁,則野不辟。賞罰不信,則民無取。野不辟,民無取,外不可以應(yīng)敵,內(nèi)不可以固守……地辟而國貧者,舟輿飾,臺榭廣也。賞罰信而兵弱者,輕用眾,使民勞也。舟車飾,臺榭廣,則賦斂厚矣。輕用眾,使民勞,則民力竭矣。賦斂厚,則下怨上矣。民力竭,則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敵之勿謀己,不可得也。
翻譯:(古代以農(nóng)桑為本,商業(yè)為末,故商業(yè)稱末產(chǎn)。)土地廣博而國家貧窮的,在于田野沒有開墾。百姓多而軍隊弱的,在于百姓不愿意向其效命。所以商業(yè)不禁,則田野得不到開墾(所有人都去做生意了,沒有人種地了);賞罰不公,則百姓喪失凝聚力。田野不開墾,百姓無向心力,則外不可以應(yīng)敵,內(nèi)不可以堅守。
田野得到開墾而國家貧窮的,是因為國君把錢花在了裝飾舟車和廣建樓臺舞榭上面。賞罰分明而軍隊弱的,是因為國君輕易征用百姓,使百姓們疲勞。裝飾舟車,廣建臺榭,就會向百姓課征重稅。輕易征用百姓,使百姓疲勞,則民力衰竭。課征重稅,則百姓就會怨恨統(tǒng)治階級。民力衰竭,則政令不能通行。百姓怨上,政令不通,而想要敵國不謀害自己,是不可能的。
然而,孔子卻說管仲氣量狹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翻譯:孔子說:“管仲的氣量狹小啊!”(因為沒有采用他的仁義之道)。有人問:“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房產(chǎn),卻不兼理公事,哪里說得上節(jié)儉?”“然而管仲知道禮嗎?”孔子說:“國君樹立影壁,管仲也樹影壁;國君為結(jié)兩君之好,飲完酒后,將爵放在坫上,管仲也這樣做。管仲都知道禮了,那誰還不知道禮啊?”
可見,管仲的話,處處為國為民;而孔子的話,處處講究等級,講究禮儀;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3、霸王之形,象天則地,化人易代,創(chuàng)制天下。等列諸侯,賓屬四海,時匡天下,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強(qiáng)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并之,暴王殘之,僇其罪,卑其列,維其民,然后王之。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
翻譯:王霸之業(yè),效仿天地,教化世人,更換朝代,創(chuàng)立天下制度,分出諸侯等級,使四海賓服,然后乘時匡正天下:使大國版圖縮小,不正之國匡正,強(qiáng)國變?nèi)酰貒匚蛔冚p,亂國被兼并;暴虐之王被摧毀,戮其罪行,卑其地位,保全其百姓,然后稱王。國家富裕的稱為“霸”,兼并、糾正諸侯國的稱為“王”。
萬物總是在斗爭中求生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強(qiáng)大,就必須具有侵略性。因為強(qiáng)大的表現(xiàn)就是:侵占別國領(lǐng)土,掠奪別國財寶和女人,使四方之國年年進(jìn)貢,歲歲來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