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還舍不得開空調?你以為是在省電,其實是在“拼命”。
熱射病不是嚇人的名詞,而是真正能要命的事。你知道嗎?每年因為高溫離世的人數,早就破十萬。
這不是夸張,而是血淋淋的現實。問題是:為什么總有人覺得“熱一熱沒關系”?難道命還不如那點電費值錢?你家的老人、孩子、慢病患者,真的扛得住這個熱嗎?
今天我們就來徹底說清楚:高溫到底有多危險,什么是熱射病,哪些人最容易中招,怎么預防才靠譜,哪些誤區千萬別踩。
看完這篇,你不會再對“熱著也能忍”掉以輕心。
熱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它是最嚴重、最致命的中暑類型之一。
一旦發作,死亡率能高達50%以上。而且沒有所謂的“自然好轉”,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幾小時內就會發展到多器官衰竭。
很多人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挺過去,這是致命誤解。
高溫不是玩笑,尤其是連續幾天的極端高溫。
北京、上海、重慶、南京,多個城市這幾年都打破了歷史高溫紀錄。室外溫度超過37℃,室內不開空調的老房甚至能飆到40℃以上。
人體的調溫機制壓根扛不住這么熱的環境,體溫一旦超過40℃就可能失控。
你可能不知道,人在極端高溫下,汗液蒸發變慢,體熱積壓,皮膚散熱失敗。等到覺得“頭暈”“惡心”“出虛汗”時,其實已經是危險信號。
不是“多喝兩杯水就能緩解”的程度,而是馬上要出事。
很多老年人,不愿意開空調,怕“受涼”“風吹”,忍著不說。但他們的體溫調節功能本來就差,很容易陷入“悶熱+脫水+意識模糊”的惡性循環。
等家人發現異常時,往往已經是危急狀態。
小孩也一樣。
兒童身體水分多,但調節能力差。尤其是嬰幼兒,不會說話,只會哭,一不留神就熱出問題。
別以為“出點汗是正常的”,孩子出汗過多、臉通紅、精神不集中,就極可能是熱應激的早期信號。
還有一種常被忽視的人群: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這些本身就影響身體調節,很多藥物也會加重脫水或影響散熱。
這些人即使在陰涼處,也可能因高溫誘發嚴重反應。
我們再說說“不開空調”的誤區。很多人覺得“電扇對著吹就行”,但電扇吹的是熱空氣,室溫沒降下來,只會讓人更快脫水。
尤其是悶熱不通風的房間,越吹越危險。
還有人說,“我喝了很多水,不怕熱”。喝水確實重要,但光喝水不補電解質,會稀釋血液中的鈉離子,導致低鈉血癥,可能引發抽搐、意識障礙。
所以長時間出汗后,不能只靠白開水,得適當補充電解質。
高溫作業者也非常高危。
戶外工人、快遞員、外賣員、農民,長時間暴曬、勞動強度大,汗出得多,水喝得不夠,最容易發生熱射病。每年入夏,醫院急診都會接到大量這類病人。
但問題是,他們很多人覺得“扛一扛就過去了”,結果出事時已錯過最佳處理時間。
說到底,大家對高溫的風險意識太差。
總覺得“熱一點沒事”“我以前也挨過熱”,但身體不是一直都行的,尤其是年齡大了、慢病纏身、狀態差時,再熱一下就可能過不了這個夏天。
那怎么預防?別怕簡單,簡單的事才最有效。
開空調。
不必開得太低,26℃~28℃是最合適的溫度。怕直吹就調風向或者用擋風板。
千萬別舍不得那點電費,命比電貴多了。
多喝水+補電解質。大量出汗后可以適當喝些淡鹽水或者含電解質的飲品。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
穿淺色、寬松、透氣的衣服。深色衣服吸熱,緊身衣不透氣,全是加劇熱負擔的坑。
別穿牛仔褲出門暴曬——不是帥,是熱死人的節奏。
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是最熱的時間段,能不出門就別出門。
非要出門記得打傘+戴帽+多休息。
注意室內通風。即使開了空調,也要定期開窗換氣,避免空氣不流通導致悶熱和缺氧。
尤其是晚上睡覺關窗關門開空調,很容易空氣質量差,影響睡眠和健康。
特別提醒,不要把老人孩子單獨留在車里,哪怕幾分鐘也不行。
車內溫度在太陽下可以快速飆升到50℃以上,幾分鐘就可能出現危險。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很多人以為只有戶外才會熱射病。其實家里不開空調、悶著門窗、又高溫高濕,也會“蒸”出熱射病來。
尤其是老舊小區的頂樓住戶,夏天室內溫度像烤箱一樣,危險系數翻倍。
每年夏天,熱射病相關的新聞從不缺席。但真正讓人心痛的是——這些悲劇原本是可以預防的。
只要提高一點點警惕,開空調、補水、避熱,可能就能救回一條命。
別再說“多熱都沒事”。高溫是慢刀子殺人,是沉默的殺手。
別再用“我能忍”來挑戰生命底線。
如果你身邊有老人、孩子、慢病患者,一定要多留意。
提醒他們開空調、喝水、避熱,不是一句“關心”,是保命的關鍵。
再說一次:命比電貴,健康比節儉重要。
熱射病不是稀有事件,它就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每一個忽視高溫的人身上。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2024年高溫預警與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2. 《中華預防醫學會2023年氣候變化與健康白皮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