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萍是一位扎根西南邊疆的年輕村醫,她今年29歲,成為鄉村醫生已經8年,她所在的云南巖因村,緊鄰中緬邊境,村寨散落分布在大山之中。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位年輕村醫,如何用腳步丈量大山,守護村民健康的。
鄉村里的醫生
鄉親們的家人
清晨,鐘麗萍早早來到了村衛生室。村民們白天忙于農活,不少人都會趕早過來看病,不到七點,鐘麗萍就忙活了起來。
巖因村距離縣城約40公里,由3個拉祜族村寨、4個哈尼族村寨和1個傣族村寨組成,村民90%以上都是少數民族。
村里不少年輕人都外出務工,衛生室接診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這天,一位老人來處理傷口,鐘麗萍為她仔細包扎,這個心直口快的姑娘嘴上還不忘埋怨幾句。
鐘麗萍就出生在巖因村,是土生土長的哈尼族姑娘,精通哈尼語和拉祜語。平日里,除了為村民們診療,她還成了不少鄉親的傾訴對象。
除了在衛生室接診,有時村民需要到縣城看病,鐘麗萍也會跟著去幫忙翻譯、陪診。
一個電話就出發
十萬公里出診路
除了在衛生室坐診,鐘麗萍還經常要外出巡診或處理緊急情況。當地蜿蜒的山路、復雜的地形,她都摸得清清楚楚。熱帶地區高強度的紫外線把這個年輕姑娘的皮膚曬得黝黑。八年間,她幾乎跑遍了巖因村家家戶戶。
正午,烈日當空,鐘麗萍收拾好藥箱,入村進行每季度一次的隨訪工作。巖因村的8個寨子分散在不同方向,最遠的一個距離衛生室十幾公里。這輛摩托車,已經陪伴了鐘麗萍八年,里程超過10萬公里。2020年前,村里還是土路,出診路上常有意外發生。
進到村里,鐘麗萍開始忙碌起來,給癱瘓在床的老人做檢查,為剛剛生產完的緬甸籍孕婦做產后探視,還要逐戶進行慢性病指標監測。
看到老人能遵照醫囑、準時吃藥,鐘麗萍很欣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健康意識,這也是工作中最讓鐘麗萍揪心的事兒。
曾經深藏心底的遺憾與痛心,成了鐘麗萍的一份動力,她決心要把工作做得再細一點。白天的隨訪結束后,鐘麗萍又召集鄉親們到村委會,開展健康知識講座。
接班姨媽成為村醫
八年初心不改
鐘麗萍畢業于普洱市衛校藥學專業,當村醫之前,她在縣公安局禁毒大隊做了2年多的緝毒協警。對于從小就有一個警察夢的她來說,之前這份工作自己也很喜歡。是什么讓鐘麗萍選擇回到了村里,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呢?
小時候,鐘麗萍的父母常常忙于農活而無暇照顧她,村里的衛生室,就是她長大的地方。那時,衛生室里的醫生是鐘麗萍的姨媽張惠仙。
張惠仙是巖因村的第一任鄉村醫生,跋山涉水20多年,為村民們診療,鐘麗萍從小就對這份工作耳濡目染。2017年,一個人支撐衛生室的張惠仙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巖因村超過兩千的人口也需要更多醫生,考慮到外甥女就是衛校畢業,張惠仙想讓她回來幫忙。
2018年,鐘麗萍通過考試,取得了鄉村醫生執業證書。上崗頭兩年,姨媽張惠仙手把手教她處理村民們的病情。
很快,鐘麗萍就能處理一些常見疾病了。但一次獨自值班時的突發情況,讓她第一次深刻認識到,作為醫生,責任重大。
2020年4月,因為家里需要照顧,張惠仙離開了衛生室,鐘麗萍一個人挑起了大梁,那一年,她幾乎全年無休,隨時待命。
高強度的工作、絲毫不敢懈怠的職責,也一度讓鐘麗萍有些喘不過氣,但每當看到鄉親們身體恢復,收到他們的感謝時,鐘麗萍就又充滿了電。
2022年,衛生室里來了新同事,鐘麗萍不再是孤軍奮戰了,一個95后,一個00后,兩個年輕女孩,成了大山深處的健康守護者。
現在,鐘麗萍正在積極學習中醫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希望能為鄉親們再多提供一些健康服務。
行走的“120”
穩穩的“安全感”
鐘麗萍是個愛笑的姑娘,平日里,她不光用藥物醫治病情,還用笑容撫慰人心。在村里,她是一個行走的“120”,有她在,就有一份穩穩地“安全感”。八年十萬公里,鐘麗萍的行跡沒有出巖因村,卻走進了家家戶戶鄉親們的心里。
在衛生室小院的空地上,鐘麗萍打理出一片花園,這是屬于她的快樂天地,也種下了一個小小的夢想,要把這里打造成花園式衛生室。我們相信,一直在不斷學習、不斷精進自己醫術的鐘麗萍,一定會讓她自己的夢想之花、守護村民們的健康之花常開不謝。(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