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晚清那段屈辱的歷史,《辛丑條約》絕對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1901年簽的這份條約,賠款、割權(quán)、喪國威,把中國推到了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深淵之一。很多人一提這事兒,腦子里就蹦出電視劇《走向共和》里的畫面:79歲的李鴻章顫巍巍地從慶親王奕劻手里接過筆,替他簽了字,扛下所有罵名,自己吐血倒地,成了個悲情英雄。這情節(jié)賺了不少眼淚,也讓大家覺得李鴻章就是個“背鍋俠”,替奕劻擦屁股的“裱糊匠”。可真相是啥?條約原文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奕劻和李鴻章都親筆簽了名,根本沒啥替簽的事兒。這篇文章就來扒一扒這段歷史,把人物、事件、后果捋清楚,讓大家看看真實(shí)的李鴻章和奕劻到底是啥樣。
李鴻章和奕劻:誰是誰非?
要搞懂《辛丑條約》的真相,先得認(rèn)識這倆主角。別被電視劇忽悠了,他倆都不是簡單的人物,一個是漢臣里的頂梁柱,一個是滿洲貴族里的老油條,各自有各自的能耐和無奈。
李鴻章:從書生到洋務(wù)大佬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生在安徽合肥,家境不算大富大貴,但老爹李文安是個地方官,家里挺重視讀書。他從小腦子就好使,熟讀四書五經(jīng),1844年考了個秀才,1847年中進(jìn)士,進(jìn)了翰林院,算是正式踏上官場。這時候的他,才二十出頭,前途一片光明。
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清廷焦頭爛額。李鴻章被恩師曾國藩拉去幫忙,干起了鎮(zhèn)壓叛亂的活兒。他在家鄉(xiāng)安徽拉起一支淮軍,紀(jì)律嚴(yán)明,戰(zhàn)斗力不俗。1862年攻下蘇州,1863年收復(fù)常州,1864年幫著曾國藩拿下南京,把太平天國主力徹底打垮。這戰(zhàn)功可不小,清廷封他一等肅毅伯,還讓他當(dāng)了江蘇巡撫。從這時候起,李鴻章開始接觸洋務(wù),腦子轉(zhuǎn)得快,覺得清朝老守著老一套不行,得學(xué)西方的技術(shù)。
洋務(wù)運(yùn)動里,李鴻章是大拿。他在上海搞了個江南制造總局,造槍炮、造輪船,算是中國最早的軍工企業(yè)。他還弄了個輪船招商局,想打破外國人在中國航運(yùn)上的壟斷;開了開平煤礦,發(fā)展工業(yè)。1870年,他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管著外交、軍事、經(jīng)濟(jì),干了整整25年。這期間,他修京漢鐵路、架電報線、建北洋水師,忙得不亦樂乎,想靠“自強(qiáng)”救國。可惜,1894年甲午戰(zhàn)爭打得稀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他只能簽《馬關(guān)條約》,割臺灣省、賠2億兩銀子,名聲一下跌到谷底。
到了1900年,義和團(tuán)鬧起來,八國聯(lián)軍打進(jìn)北京,慈禧和光緒跑去西安,李鴻章被叫回來收拾爛攤子。他79歲了,身體也不好,但還是得跟奕劻一塊兒跟列強(qiáng)談《辛丑條約》。這時候的他,心里明白清廷沒戲了,只能硬著頭皮簽字,盡量保住點(diǎn)東西。
奕劻:滿洲貴族的滑頭生存術(shù)
奕劻,1838年3月24日生,滿洲鑲藍(lán)旗人,愛新覺羅家的后裔,乾隆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他家不算頂尖貴族,爹綿性只是個輔國公,地位不高。1850年,奕劻接了輔國將軍的爵位,1852年升貝子,1860年當(dāng)上貝勒。到了同治年間,他靠著會來事兒、會拍慈禧馬屁,躥得挺快。1872年,他進(jìn)了軍機(jī)處,還被封為郡王,正式躋身權(quán)力核心。
1884年,奕劻管上了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成了外交一把手。同年,他被封為慶親王二等,1894年因?yàn)榇褥^壽,又升了一等,成了慶親王一等。甲午戰(zhàn)爭那會兒,他當(dāng)過督辦軍務(wù),可啥也沒干好,還老被罵貪腐,賣官鬻爵撈錢。1900年,義和團(tuán)搞亂了北京,八國聯(lián)軍殺進(jìn)來,慈禧跑了,他被留下來主持大局,跟李鴻章一塊兒簽了《辛丑條約》。
奕劻這人,政治手腕挺溜,能屈能伸,尤其擅長在慈禧跟前混臉熟。早年他因?yàn)槔系懒诉€在納妾,被貶過,但靠著家族背景和圓滑性格,又爬了回來。1900年那場大亂,他沒跑,硬著頭皮跟列強(qiáng)周旋,多少算有點(diǎn)擔(dān)當(dāng)。不過,他貪錢的名聲太臭,歷史評價一直不高。
《辛丑條約》到底咋簽的?
講完了人,再來說事。《辛丑條約》到底咋回事?為啥有人覺得李鴻章替奕劻簽了字?這誤會又是咋來的?咱得從頭捋。
《辛丑條約》是在1901年9月7日,跟英、美、俄、德、法、意、日、奧等11個國家談成的。為啥簽這個?還得從1900年的義和團(tuán)說起。那時候,義和團(tuán)喊著“扶清滅洋”,到處砸教堂、殺洋人,鬧得不可收拾。清廷一開始還支持,后來發(fā)現(xiàn)玩大了,八國聯(lián)軍直接打進(jìn)北京。1900年8月,北京淪陷,慈禧和光緒跑去西安,留下一堆爛攤子。
列強(qiáng)占了北京,不肯走,非要清廷賠錢、給特權(quán)。清廷沒辦法,只好派奕劻和李鴻章去談。談了整整一年,1901年9月7日,條約終于簽了。條款里啥都有:賠4.5億兩白銀(后來算上利息變成9.8億兩),讓外國在北京到沿海修鐵路,拆了大沽炮臺,還不準(zhǔn)中國人反洋教。這條款一簽,中國徹底成了列強(qiáng)的提款機(jī)。
那天簽字,地點(diǎn)在北京西苑的儀鸞殿。奕劻是首席代表,李鴻章是副手。條約原文上,清廷這邊簽名的順序很清楚:先是奕劻的花押(滿洲貴族簽名的習(xí)慣),然后是李鴻章的名字。花押是啥?就是一種特殊的簽名符號,滿人常用,證明是本人簽的。李鴻章的簽名在后面,字跡雖然老了點(diǎn),但也明明白白。
這順序有講究。奕劻是慶親王,滿洲貴族,地位比李鴻章高,代表清廷的正統(tǒng)身份。李鴻章是漢臣,北洋大佬,負(fù)責(zé)實(shí)際談判。兩人分工明確,簽字也是各干各的,沒啥替簽的事兒。條約文本傳到現(xiàn)在,國內(nèi)外的檔案館都有存檔,誰都能查到,根本沒啥“李鴻章替簽”的說法。
誤會咋來的?
為啥大家都覺得李鴻章替奕劻簽了字,還背了鍋?主要還是后來的文藝作品給渲染的。像《走向共和》里那段,李鴻章接過筆,簽完吐血,太有戲劇性了,看得人眼淚嘩嘩的。這情節(jié)雖然抓人,但純屬編的。史料里壓根沒這回事,簽字過程平平淡淡,沒啥煽情橋段。
為啥編這個?可能因?yàn)槔铠櫿碌拿曁皯K”了。他簽過《馬關(guān)條約》,割過臺灣,早就被罵成“賣國賊”。相比之下,奕劻是滿人,又是親王,罵他的人少。于是,后人就把李鴻章塑造成悲情英雄,覺得他替奕劻扛了所有黑鍋。其實(shí),條約這事兒,他倆誰也跑不了,都是清廷的代表,責(zé)任得分著擔(dān)。
條約后果:清朝更慘了
《辛丑條約》一簽,中國徹底蔫了。4.5億兩賠款,按當(dāng)時人口算,每人一兩,號稱“人頭稅”。這還不算利息,最后加起來9.8億兩,國庫根本掏不起。清廷只能加稅、借外債,百姓苦不堪言。鐵路修到沿海,外國軍隊(duì)駐扎北京,中央的權(quán)威蕩然無存。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一爆發(fā),清朝直接玩完。這條約,絕對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鴻章:簽完沒多久就走了
李鴻章簽完條約沒多久,1901年11月7日,就在北京去世了,78歲。他走的時候,身體早就不行了,多年操勞加上年紀(jì)大,扛不住了。有人說他簽完吐血死了,這說法沒啥證據(jù),但也說明他晚年有多憋屈。清廷少了他這么個支柱,后面更是一團(tuán)糟。
歷史上對李鴻章評價兩極化。有人說他搞洋務(wù)、建鐵路,是個改革家;有人罵他簽條約、賣國,是個漢奸。其實(shí),他就是個夾在時代縫隙里的人,想救國又沒那條件,盡力了也還是失敗。
奕劻:活得久點(diǎn),但也沒啥用
奕劻比李鴻章多活了幾年。條約簽完,他繼續(xù)在朝里混,1903年當(dāng)上軍機(jī)大臣,1907年升到內(nèi)閣總理大臣,一直干到清朝滅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了,他跑去天津,低調(diào)過日子。1917年1月29日,他病死,79歲。
奕劻這人,權(quán)位保住了,但沒干出啥大事。晚清那堆爛事兒,他管不了,也沒那本事管。歷史書里,他多半被寫成貪官、庸臣,名聲比李鴻章還差。
《辛丑條約》是晚清衰敗的一個縮影,李鴻章和奕劻的故事也沒那么簡單。條約原文擺在那兒,誰都能看,兩人一塊兒簽的,誰也沒替誰背鍋。電視劇里那些感人肺腑的戲碼,聽聽就算了,真相沒那么煽情。李鴻章不是啥“背鍋俠”,奕劻也不是啥甩手掌柜,他倆都是那時候的棋子罷了。
有啥想法,歡迎大家聊聊。你覺得李鴻章和奕劻誰更冤?或者說,這段歷史還有啥值得挖的?咱一塊兒把真相還原出來。
參考資料
徐繼素;陳君慧主編. 《中國通史 第5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