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舍則舍,卸下包袱再趕路
生命之舟需輕載,生活宜回歸簡樸。
暴雨過后,道路泥濘不堪。一位老太太前往寺廟進香,不慎跌入泥坑,全身沾滿黃泥,香火錢也落入泥中。她并未起身,只在泥中不停摸索。恰巧一位素來慈悲的富人乘轎經過,目睹此景,欲上前攙扶,卻又顧慮弄臟自身衣物,便吩咐下人將老太太從泥潭中扶起,并贈予她一些香火錢。老太太感激不已,連聲道謝。
此時,一名僧人見老太太滿身泥污,急忙避開,并言道:“佛門圣地,豈容玷污?還是先將這一身污泥洗凈再來吧!”
瑞新禪師目睹這一幕,徑直走到老太太身旁,攙扶她走進大殿,微笑著對那位僧人道:“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皆為空幻一場。”
僧人聽他如此言說,便問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之心亦不存在嗎?”
瑞新禪師指向遠處的富人,嘴角泛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仍在泥中轉!”
那位僧人聞聽禪師所言,頓時感到無比慚愧,低下了目光。
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縱使身價百萬又如何?而僧人舍不得自己的一身衣裳,以佛門清凈地為借口,何談出家乃至成佛?名利富貴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對其執著不忘,實非明智之舉。
生命的高貴在于能取能舍、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從容。很多時候,人們渴望獲取,并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唯有“舍”,方能“得”。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就輝煌,正是因為他們懂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哪些應堅持,哪些該舍棄。
人生的目標并非面面俱到,亦非多多益善,而是將已獲得之物妥善運用。人生如同寶劍,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若背負過多累贅前行,注定步履維艱,唯有卸下重負,方能輕裝疾行。我們總是讓生命承載過多負荷,這個舍不得丟棄,那個亦不舍放手,最終壓彎腰的,正是我們自己。
有一則寓言講述,一只狐貍被獵人用套夾夾住了爪子,它毫不猶豫地咬斷了那條小腿,隨后迅速逃命。放棄一條腿以保全性命,這正是狐貍的生存智慧。
人生亦應如此,在生活迫使我們付出沉重代價之前,主動舍棄局部利益以保全整體利益,無疑是明智之舉。智者曾言:“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正是放棄的本質。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它是一種超脫,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升華,一種境界。
我們應放棄實權與虛名,放棄人事紛爭,放棄變質了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愛情,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毫無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負面情緒,放棄偏見與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與壓力。生命之舟需輕載,生活需回歸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