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88周年,銘記歷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崛起!1937年7月7日,那是一個被歷史的血雨腥風所籠罩的日子,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盧溝橋畔的槍聲劃破了夜空的寧靜,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無數中華兒女浴血奮戰,奏響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壯歌。如今七七事變88周年,盧溝橋的硝煙雖已消散,但歷史的傷痛仍在提醒我們:勿忘國殤,吾輩自強!88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勢力高調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突破“和平憲法”限制,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再起崛起,戰爭風險一觸即發。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在1937年7月7日。當時日本駐華北的軍隊以“演習”為名,在盧溝橋附近尋釁滋事,無端制造借口,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鮮為人知的是,所謂“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僅二十分鐘后便悄然歸隊。日軍高層明知真相卻刻意隱瞞,蓄意將事態推向戰爭深淵。隨著雙方沖突的升級,日本軍隊調動了大量兵力,迅速發動了進攻,七七事變就此爆發,最終導致了全面戰爭的爆發。
日本之所以在當時突然發動七七事變,絕非偶然。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所謂的“大陸政策”,將中國視為主要侵略目標。20世紀初,日本通過一系列戰爭與不平等條約,逐步侵占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并在華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隨著其在中國的利益不斷擴大,日本對中國的控制欲也愈發強烈。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國內矛盾激化。為了擺脫困境,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戰爭,掠奪資源,轉移國內矛盾。當時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對日本的侵略存在妥協退讓的傾向,給了日本可乘之機。此外,日本經過長期的準備,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做好了全面侵華的部署,七七事變只是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一個借口。
七七事變的爆發,不僅是中日關系的重大轉折點,更是全民族抗戰的序幕。七七事變的爆發,讓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無止境的,中華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此之前,雖然中國各地也發生過一些抵抗日本侵略的零星戰斗,但七七事變后,全國范圍內的抗戰熱情被徹底點燃。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迅速達成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論是軍人還是百姓,都紛紛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從東北的抗聯戰士到華北的游擊隊,從江南的正規軍到西南的少數民族武裝,全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可謂是罄竹難書。從南京大屠殺、華北的焚燒與擄掠,到大規模的生化實驗,日軍在中國的暴行令世人震驚。在戰爭期間,中國軍民所遭受的傷亡極為慘重,傷亡人數超過了3500萬之巨。從經濟層面來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20億美元,而間接經濟損失由于涉及范圍廣泛、影響因素復雜,其具體數額更是難以精確估量。南京大屠殺中,30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戮,無數婦女慘遭迫害,城市被洗劫一空。華北、華中、華東等地的城鎮和鄉村,到處是戰火的痕跡,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無數生命在戰爭中消逝。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失去了大量的國土與資源,經濟也遭受了重創。戰后,國家的重建之路艱辛漫長,而戰爭帶來的歷史傷痛至今仍在影響著中日關系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抬頭,軍國主義的再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美化侵略歷史,篡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實。日本政府不斷推進軍事改革,擴大自衛隊的作用,并試圖修改憲法以解除對軍事力量的限制。日本不斷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頻繁參與軍事演習。日本的軍事預算逐年增加,軍事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換代。
相比88年前,以我國如今的軍事實力,日本還敢向我國發動侵華戰爭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日本在軍事、經濟等方面具有一定實力,但與88年前相比,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實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陸海空三軍裝備精良,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軍隊擁有大量先進艦艇、多艘航空母艦、先進的戰斗機、導彈防御系統和強大的網絡戰能力。中國還建立了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研制和生產各類軍事裝備。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可以說,日本若發動戰爭,必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失敗將是其必然的結局。對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你有什么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