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龍,北京乾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監督委員會委員,股東權益保護中心主任。同時兼任第十二屆北京市律師協會公司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律師法學研究會研究員,培訓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市多元調解發展促進會調解員、承德等多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從業十余年,始終專注于公司商事類法律服務,熟悉從基層人民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不同審級的訴訟流程和思路,擁有在北京仲裁委等多個仲裁機構代理商事仲裁案件的豐富經驗。執業以來,已參與及代理包括公司股權、不動產、銀行金融、企業投融資、知識產權等領域各類疑難、復雜案件累計四百余件。其勤奮鉆研的工作風格,守正出奇的執業特色,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的服務理念,獲得了業界同行及客戶的高度認可。
在法律的浩瀚星河中,有這樣一位追光者——北京乾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郭子龍。自年少立下宏愿,便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與榮光的律師之路。十余載春秋,從授薪律師的積累沉淀,到獨立執業后的崛起進階,他始終在公司商事法律領域深耕,用專業與堅守詮釋著律師的使命。
這條路上,他歷經懷疑、迷惘、彷徨與失落,卻始終未改初心。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職業成長的縮影,更是一位法律人對法治信仰的執著堅守,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法律職業的前行之路。
志之所趨 素履以往
“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年少時,郭子龍便在心中種下律師夢,憧憬著成為港臺電視劇中運籌帷幄的律界精英。梳著一絲不茍的發型,踏著油光锃亮的皮鞋,西裝筆挺,香車遠行,年輕帥氣,無所畏懼,談笑間運籌帷幄,思索中扭轉乾坤,仿佛個個都是法律女神忒密斯的嫡生子。郭子龍笑稱,彼時少年立志全憑想象。
然而,后來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見識的不斷廣博,這個并不成熟的志向卻始終未曾動搖,卻與他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性格因素相關。
比如突出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優秀的文字寫作能力,總能令其在學生生涯的各個階段脫穎而出,并在從校級到國家級的各類演講、征文比賽中斬獲各大獎項;每遇不正之人、不平之事,總是仗義執言不吐不快的耿直秉性,使其談及未來想成為一名律師的時候,基本沒有人感到任何的驚訝和意外。大家幾乎都認為,律師于郭子龍,就是理所當然的職業。
還沒畢業,郭子龍就已經開始在律所實習,畢業后便一直在從事律師工作。自2014年正式執業至今,轉眼已十余載。其中,2014年至2022年間,是郭子龍做授薪律師的八年。用他的話講,那八年可以說無案源之壓力,無脫發之煩憂,加班有動力,通宵有豪情。
與其他人憶起授薪時期的牛馬歲月大都槽點滿滿不同,郭子龍認為,作為授薪律師的八年,正是他后來邁出獨立之路的堅實基礎,讓他在獨立后選擇案件或面對案源焦慮時,相對于其他人多了一些選擇的余地和底氣。
比如優質的平臺,往往伴隨著優質的客戶與案件資源,因此接觸過不同行業的高知大鱷,代理過重大的利益沖突,更見識過頂峰的高處不勝寒,由此提升行業認知;老板慧眼識才且管理有方,不僅可以充分發掘每個律師的優勢與特點量才是舉,而且還能真正根據每個人的貢獻與價值,給到具有業內競爭力的薪資待遇,而非簡單僵化論資排輩,由此積累經濟底氣;有幸得遇良師知無不言傾囊相授,一對一的律師思維培訓、字斟句酌的文書修改、舉一反三的經驗分享等基本貫穿于每個案件的代理全程,讓他在被挑剔中從稚嫩走向成熟,從助理做到主辦,由此沉淀專業底氣。
于是,2022年底疫情一結束,郭子龍便踏上了新征程,開啟了新階段,毅然完成了從授薪律師到獨立律師的轉變。并在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做到律所合伙人、監委會委員、股東權益保護中心主任。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回憶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郭子龍亦坦言,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職業,其實內里卻未必值得令人艷羨。
即使高分通過了司法考試,到了具體法律實務問題的處理,照樣可能一問三不知。本來滿腔熱忱斗志昂揚,以為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幾瓢冷水潑下來,才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需要從零開始的職場菜鳥。對此,他曾懷疑過。
終于通過了實習律師考核,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外宣布自己是一名正式律師了,可執業之路又很快讓他認清,取得執業證書,跟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律師,又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律師,直至一名優秀的律師,其實并無必然的聯系。距離夢寐以求的大律師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那時,他曾迷惘過。
即便有名校的高學歷背景,又經歷了一到三年不等的廉價學徒期,終于順利執業。然而,在別人輕松地享受周末美好時光,愉快地追求生活品質的時候,卻仍需保持每個月至少一次以上的專業培訓,堅持隨時隨地去鉆研探索任意一個不熟悉的專業領域,才能維護好自己在不同客戶心目中的專業形象和價值。那時,他也曾彷徨過。
他內心始終把律師職業的榮譽看得崇高且珍貴,沒有詳細研究過案卷材料從不輕易對案件下任何結論,亦不會給當事人任何能力預見之外的承諾,他堅持專業、嚴謹、細致、認真、負責是律師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但有人卻通過夸夸其談、宣稱很有關系、百分之百勝訴,而輕易獲取當事人的信任。那時,他更失落過。
然而,每當庭審結束,當事人走上前來無限感激地對他說:“這就是我心目中,一個律師應有的職業操守與專業風范”的那一刻,郭子龍又會瞬間感到,這一路走來所有的努力與堅持,都是值得的。
逐法征途 風雨兼程
從律界新秀到資深律師,郭子龍一直把公司商事爭議解決作為其執業的主攻方向,尤其過去八年的授薪經歷,讓其積累了豐富的疑難復雜案件的辦理經驗,積攢下大量高端大額訴訟的典型案例。而這些經驗與戰績,在其邁出獨立之路的那一刻,便自然而然成為了他背景履歷的一部分。
在郭子龍代理及參與的數百件各類案件中,有大量成功案例,也不可避免經歷過功敗垂成的時刻。他感慨,訴訟代理就像身處蹺蹺板,在一方享受勝訴喜悅的同時,往往另一方在承受著敗訴的痛苦。而世人只會關注成功的光環,卻往往忽略了失敗的深刻。
他講到,執業以來,曾在無數個日日夜夜,反反復復分析案情,在繁冗的案件事實中尋找思路,在痛苦的邏輯思考中尋求光明,為一個個受任于敗軍之際的案件找尋新的突破口,偏執的追求著盡善盡美滴水不漏,最后發現,也只能做到問心無愧盡己所能。
很多時候,“本院查明”的法律事實,與當事人心目中的客觀真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判決中的“本院認為”,相比于精研案件的律師所撰寫的專業代理詞/辯護詞,也不過多了國徽大印的加持,它只為給爭議一個最終定論,使糾紛止于規則,而這規則作為法律,人人均有遵從的義務。至于它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正義,恐怕也只有真正牽涉其中才更有發言權。每當此時,那種無力感令人窒息,而這樣的無力感,又幾乎將伴隨良知律師的執業始終。
當談及執業十幾年來,是否有過放棄繼續做一名律師的念頭時,郭子龍表示,應該很多同仁多少都曾有過。
每當這樣的時候,自然使人難免油然而生一種大江東去何去何從的悲觀與蒼涼。但可貴的是,郭子龍始終內心篤定,堅定前行,積極描繪著律師職業應有的底色,自覺建構著大眾一般認知中律師職業的第一標簽!誠如其所言,中國當代律師的激越之處,正在于背負悲涼,仍有勇氣迎接朝陽。
他始終堅信,如果一名律師被當事人由衷地稱道和尊重,通常都是因為其真正貼合律師職業應有的專業屬性。比如:對待工作認真、細致、嚴謹、負責,分析案件理論扎實、邏輯清晰、思慮周全、層次分明,人際交往世俗而不世故、聰明而非精明,圓融但不油膩。三觀堅正,心地從容。因為專業,贏得尊重。即便客戶不懂得專業,他們也能感受到律師是否兢兢業業;因為真誠,而被記住。即便不在此處開花,將來也能在彼岸結果。
談及職業規劃,郭子龍說道,實際你想成為一位什么樣的律師,跟你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律師,以及最終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律師,其實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立志,是初心,是偶爾憶起,但又于浮躁喧囂之中再難宣之于口的理想。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離不開自知之明和勤奮努力,離不開對社會規則和司法運行的深刻理解,離不開對人性、人生和人世間的通透體悟,更離不開律師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則需要窮極一生的見識、底蘊、格局與悟性,看時運,看機緣,也看天分。
變革時代,行業內卷加劇,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郭子龍直言,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辦案,干干凈凈賺錢,浮世喧囂,只取行穩致遠之道。于職業,堅守底線,所以此心光明;于人事,相信真心實意的成就他人,一定也能不知不覺的成就自己;于生活,懂知足知上進,因而心無掛礙積極樂觀;于社會,秉一腔光明磊落,持一顆悲憫之心,多一些仗義執言,便能更多的感受生的價值,活的力量,以及人生的意義。
匠心傳承 筑夢未來
律師行業沒有單打獨斗的成功。論及團隊建設,郭子龍表示,作為以專業性為第一標簽的服務行業,人才是律師行業的第一生產力。只有人對,才能事成;只有人和,方能兩利。謝絕高分低能口嗨者,謝絕自以為是的專業自嗨者,更謝絕唯關系至上的行業敗壞者。作為并肩作戰的伙伴,三觀相合,理念相投,最為關鍵。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對于團隊未來的期待和愿景,郭子龍強調,相比于所謂名校的學歷背景,他可能更看重團隊成員或合作伙伴對天理、國法、人情的敬畏;對律師職業的由衷熱愛;對律師價值的通透體悟;對執業目標的長遠規劃;對山外有山的謙虛謹慎;對專業極致的努力追求;對工作精益求精的自驅力;以及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的責任心……他希望大家都能踏踏實實走好屬于自己的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影響,不因他人的看法而搖擺,不為物欲的橫流所裹挾。
作為資深律師業界翹楚,郭子龍對那些正在學習法律和即將從事律師職業的新人分享了幾點自己的從業感悟:
一是了解行業真相,再談職業理想。也只有看到了行業的眾生百相,仍愿意繼續堅守初心的人,才配說理想;二是知道自身的局限,理解當事人的局限,懂得法律的局限。或許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更能明白律師職業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專業性,才應是律師職業的第一標簽。謹防走向兩個“極端”,不做自恃“專業”,卻無法活出尊嚴的律師。也不做頂著律師的名號,卻已然是個生意人的“律師”;四是年輕從來都不是職業的原罪。志大而才疏、孤高而狹隘、自以為是、既卑且亢或隨波逐流才是;五是只有春耕才能秋收,唯有厚積才能薄發。當你越想急于求成,越有可能一事無成。同時也要切忌用“越老越吃香”自欺欺人麻痹自我;六是欲戴王冠,愿承其重,也要能承其重。長懷風險防范之心,時刻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始終牢記專業才是抵御風險的最大法寶;七是遍地都是“聰明人”的職場,百術反而不如一誠。江湖是人情世故不錯,可對于青年律師來講,認真努力把每一個承辦的案件做到專業的極致,才是律師職場之上核心的價值體現,才是最高級別的情商。
對于我國的法治現狀,郭子龍引用了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傅華伶教授的兩句話:“法治,就是你相信有,她就會真有”“再好的制度與體系,沒有人相信,也沒有用。所以,與其一味完善,還不如加強人們對她的信任與信心”。緊接著他又補充道,尤其作為一名律師,不管其他人對此是何認知和態度,我們都要對法治矢志不渝的堅守與追求,因為這本身就是律師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一個律師不再信仰法治,便再難信奉專業,如果一個律師不再信奉專業,那么法律便遲早淪為他的生意,屆時也再難想象他會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全力以赴、據理力爭。
當問及律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時,郭子龍回答,律師的職責、使命或價值,實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三個維護”已然給出了再清晰不過的表述,那就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律師只需做到深刻地理解、真正地信仰、實際地踐行,就是在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實實在在的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站在法治建設的時代浪潮前,郭子龍律師目光堅定而長遠。他深知,個人的職業發展與法治中國的進程緊密相連。天時之下,劇變之世,律師行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他愿繼續以專業為劍,以信仰為盾,在律界披荊斬棘。相信在無數像郭子龍這樣法律人的努力下,法治之光將更加璀璨,公平正義的旗幟也將在華夏大地高高飄揚,法治中國的偉大夢想終將照進現實。
對話的最后,郭子龍借用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張居正一節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會得到很多東西,同時也會失去很多東西,但無論怎樣,有兩樣東西絕不能丟,一個是理想,一個是良心”。
郭子龍律師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在律界江湖刻下鮮明的職業注腳。從授薪律師的厚積薄發,到獨立執業的破浪前行,他以商事爭議解決為戰場,以專業為刃,以良知為盾,在數百起疑難案件中淬煉出“抽絲見刃、謀定后動”的實戰智慧。在浮華與誘惑交織的律界江湖,他始終以“案卷無小事”的敬畏,恪守“不夸海口、不越雷池”的職業信條,用“專業即尊嚴”重塑律師職業的標桿。
面對行業沉疴,他如孤峰立潮頭,孤舟守燈塔——既以“高標準”熔鑄團隊,謝絕“功利短視”,獨取“志同道合”;又以“敬畏天理、深研專業”躬身垂范,并告誡后來者“知法律之局限,方悟專業之珍貴”。他堅信,法治的星火,不在廟堂高論,而在每一起案件中“三個維護”的躬身踐行;律師的風骨,不標榜于虛名浮利,而沉淀于“勝敗無愧、進退有節”的磊落坦蕩。
若說法治中國是一場征途,郭子龍律師便是那執炬者,他用行動證明,唯有堅守初心、精研專業、心懷責任,方能在律師之路上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為法治建設貢獻堅實力量。期待未來他的故事,能以另一種形式,寫在當事人由衷的敬意里,刻在后來者追尋的腳印中,融在法治中國的星河長明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