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軍隊領導班子里,出現領導班子過度臃腫化、老齡化,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野戰軍各級出現一正十幾副現象。
以福建省軍區為例,一位省軍區司令,設13位副司令。福州軍區黨委正副書記六七位,常委加上軍區領導有20多人。龐大的領導班子,不僅不能使得機關運轉效率提高,多數情況下意見很難形成統一,大大降低效率,增加矛盾。
這樣的情況在1966年開始加劇!
自1966年,軍隊停止干部轉業復員,加上軍隊介入地方工作,使得干部超編嚴重,上面的干部到齡不離休、轉業,下面提拔遇阻。以29軍為例,1.2萬干部超編5000多人,要提拔干部困難增加多少。
1969年,從28軍82師政委上調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干部部部長的宋清渭,對全區野戰部隊和一線守備師對班子進行調查,30歲擔任團職的一個沒有,都是年齡超編的,四十多歲,甚至五十歲還在團職位置上;40歲以下師職干部不到總數1%,也就是說,100位師職干部,頂多有一位40歲師職干部,可見干部老齡化已經很嚴重了。
為了增加領導班子的年輕化,上級采取老中青三結合的原則,將一些職務不高,但能力突出的干部突擊提拔起來培養,加強領導效率。可干部工作因受論資排輩等舊傳統觀念的束縛,在部隊當中很難落實。比如,有些干部有資歷,有能力,年齡偏大沒有被提拔,部下被提拔為上級領導自己,誰心里是滋味?
時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干部部部長的宋清渭,在1969年1月擔任28軍82師政委正好40歲,從年齡和職務來說,屬于作戰部隊40歲以下師職的1%。同年11月,因為戰備原因28軍調任北京軍區駐防,他被要求留下平級調任軍區機關干部部部長。
1970年,上級準備加強政治部領導,提拔兩位干部擔任政治部副主任,一位是老紅軍,一位是解放戰爭時入伍的干部。或許是為落實老中青三結合原則,他作為中、青年干部進行培養。可他推辭了,認為自己的資歷淺,有不少老紅軍和老八路軍更合適該職務,也希望自己到部隊多鍛煉,積累部隊建設經驗。因此,改任到29軍擔任副政委,一干13年,到1983年調任31軍政委。
像宋清渭婉拒提拔的干部并不多見,大多數還是服從組織安排,讓去哪去哪。像29軍下轄師參謀長曾照喜,擔任師參謀長10個月,直接繞過副師長、師長,提拔為軍參謀長。到軍部工作已開始不適應,雖然都是參謀長工作,情況有所不同,年齡小,經驗不多,軍長親自傳幫帶一段時間。
宋清渭在副政委位置上13年,送走三任軍長,四任政委,三任參謀長,在作戰部隊積累大量經驗,最終提拔為軍政委。在軍隊精簡改革中,因為軍隊基礎經驗多,而且長期在軍區機關任職十幾年,加上年齡才五十多,被提拔為大軍區副政委,政委。從1983年副軍職到正軍職,再到1985年大軍區副職,1987年大軍區正職。4年時間從副軍提拔大軍區正職,可是厚積薄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