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張素華 陳舒
陰天游玩未防曬,男子次日背部布滿水皰。7月10日,武漢市第三醫院皮膚科專家提醒:近期曬傷患者占皮膚科門診超三成,夏季紫外線穿透力強,即便陰天、水中也需嚴格防護。
護士給手臂曬脫皮后冷敷。
游玩后的“小疼痛”,兩天后演變成“大麻煩”
7月7日,張先生帶著8歲的兒子前往武漢某水公園游玩。“當天天氣預報說陰天,天空灰蒙蒙的,完全沒有大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的感覺。”張先生回憶,考慮到主要活動是在水中嬉戲,他僅在出門前涂抹了一次防曬霜,既沒戴遮陽帽,也沒穿防曬衣。
然而當天傍晚回家洗澡時,張先生感覺肩背部有輕微灼痛感,他對著鏡子查看發現皮膚有些發紅,但并未在意,只涂了些保濕乳便休息了。令他沒想到的是,7月8日清晨起床時,肩背部的疼痛已升級為“碰一下就鉆心的疼”,掀開衣服一看,原本發紅的皮膚表面竟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水泡,最大的直徑超過1厘米,部分水泡已經破裂滲出液體。
皮膚科診室:夏季曬傷患者占比超三成
“這是典型的二度曬傷。”接診的武漢市第三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聶如梟仔細查看了張先生的患處,結合其病史迅速做出診斷。她解釋,皮膚曬傷根據嚴重程度分為三度:一度表現為紅斑、灼熱;二度會出現水皰、疼痛;三度則可能出現皮膚焦黑、壞死。張先生的情況屬于二度,若再拖延就醫,水皰破裂后容易引發感染,恢復周期會更長。
進入7月以來,皮膚科日均接診患者中,因曬傷就診的比例超過30%,其中約15%為二度及以上曬傷。“很多患者和張先生有類似誤區,認為陰天、雨天或在水里就不需要防曬。”聶如梟翻看著近期門診記錄介紹,紫外線中的UVA(長波紫外線)穿透性極強,能穿透云層、玻璃甚至30厘米深的水層,即使在陰天,UVA的強度仍能達到晴天的80%。而UVB(中波紫外線)雖然會被云層削弱,但長時間暴露仍可能造成傷害。
醫生支招:陰天防曬更要“內外兼修”
針對張先生的病情,醫生為其制定了綜合治療方案:首先患處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水皰內液體,保留皰壁保護創面。隨后外敷冷濕敷劑緩解紅腫。外用激素藥抗過敏,后期涂抹生長因子凝膠促進皮膚修復。系統予以抗組胺藥及糖皮質激素抗炎抗過敏,整個恢復周期大約需要1-2周。
聶如梟提醒,恢復期間要嚴格避免再次日曬,保持創面清潔。避免吃光敏性食物,因為其中通常含有呋喃香豆素等光敏性物質。這些物質被人體吸收后會進入皮膚,若此時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會引發光毒性反應:光敏物質吸收紫外線能量后,可能破壞皮膚細胞DNA、激活炎癥反應,導致皮膚紅腫、起疹、刺痛,甚至加重色素沉著(曬黑)或誘發日光性皮炎,延緩曬傷修復。
如何科學防曬?聶如梟建議:物理防曬+化學防曬雙管齊下才最有效。物理防曬包括寬檐帽、防曬衣(需選擇UPF50+標準)、太陽鏡;化學防曬要注意防曬霜的SPF和PA值——SPF代表防UVB的能力,PA代表防UVA的能力。夏季戶外建議選擇SPF30以上、PA+++的產品,每2小時補涂一次,游泳或大量出汗后需立即補涂。
聶如梟強調,皮膚曬后修復同樣關鍵。很多人曬紅后會立刻用冰塊冷敷,這反而可能刺激皮膚。正確的做法是用20℃左右的涼毛巾濕敷,每次10-15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如果出現水皰、發熱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切勿自行挑破水皰或涂抹牙膏、醬油等偏方。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