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明治維新,對于中國的有志之士影響是深刻的。
17歲中秀才的陳獨秀經歷是甲午戰(zhàn)爭,就把目光轉移到日本。
不只是他,還有眾多的中國的精英,他們到日本后,感受到了當時日本的變革,至今我們還有一些來自日語的詞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哲學”……
題西鄉(xiāng)南洲游獵圖
陳獨秀
勤王革命皆形跡,有逆吾心罔不鳴。
直尺不遺身后恨,枉尋徒屈自由身。
馳驅甘入棘荊地,顧盼莫非羊豕群。
男子立身唯一劍,不知事敗與功成。
西鄉(xiāng)隆盛,是當時的中國家喻戶曉的偶像級人物。他是日本明治維新時的著名軍事家、政治改革家,維新三杰之一。
西鄉(xiāng)隆盛出身下級武士,率士族武士發(fā)動政變推翻德川幕府,開創(chuàng)了日本新的歷史紀元。后來與執(zhí)政發(fā)生分歧于1873年辭職,在后被稱兵作亂的武士擁戴為領袖,在兵敗重傷之時命部下砍下自己的頭顱。
譚嗣同曾對梁啟超說:“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意即自己愿似月照一般殺身成仁,勉勵梁啟超成就維新變法。月照是僧人,為西鄉(xiāng)摯友。
1910年秋,少年毛澤東在離鄉(xiāng)求學時,即將西鄉(xiāng)的詩改寫為“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贈父以明心志。(有學者考證指原詩應為月照所作,經西鄉(xiāng)修改并傳播,西鄉(xiāng)的詩名為《將東游題壁》:
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1903年8月17日發(fā)表于上海《國民日日報》,那一年陳獨秀24歲,已是一位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反帝反封建的職業(yè)革命家。
陳獨秀一生有壯舉也有失誤,但是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并沒有為了功名而出賣自己的人格。
“男子立身唯一劍,不知事敗與功成”,就這一點,就超越了很多人。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