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無論是街頭巷尾的現制茶飲店,還是超市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爭相為芭樂這一熱帶水果瘋狂“打Call”,讓它火速晉升為了飲品界的新晉“頂流候選”。
小紅書上,“芭樂飲品”話題下超4萬的討論量印證了它在消費者層面的高熱度;同時,喜茶、書亦燒仙草等新茶飲品牌與新希望雙喜、好望水等飲料品牌扎堆上新;檸檬共和國推出的云霧氣泡果汁系列就霧芭樂口味,截止截至2025年6月云霧系列銷量達31,255,894瓶,平均每秒賣出一瓶;果子熟了的“芭樂青提”“油柑芭樂”系列在抖音狂銷300萬+瓶......這些品牌動向與市場數據,都宣告了“芭樂風暴”的來勢洶洶。
從飲品行業角度看,這場席卷飲品界的創新風暴,不僅生動凸顯了各大品牌對小眾風味孜孜不倦的探索熱情,更深刻映射出整個行業在產品開發邏輯上的顯著轉向,即通過深挖地域特色和強化健康屬性,開辟全新的市場競爭賽道。
1
顏值+健康+風味
芭樂征服市場的三重利器
在競爭激烈的飲品市場,一款原料想要突圍,往往需要鮮明的記憶點和切實的消費驅動力。
芭樂,這一原本低調的熱帶水果,正是憑借其視覺沖擊力、健康屬性與風味延展性,成功撬開了消費者的心門與經銷商的貨架,成為品牌爭相押注的明星原料。
芭樂在飲品圈的快速走紅,首先得益于其與生俱來的“網紅體質”,尤其是紅心芭樂,其飽和鮮亮的粉紅色果肉,與清澈的茶湯、氣泡水相融合,極易形成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漸變分層效果。
這種奪目的粉紅色調,完美契合了當下年輕消費者追捧的“多巴胺美學”,幾乎不需要額外修飾,就能成為社交媒體上拍照打卡的天然素材,為產品帶來強大的自傳播力。
而更關鍵的因素在于,芭樂精準地踩中了當下飲品健康化升級的關鍵節點。它所含的維生素C含量據稱可達蘋果的21倍,同時兼具高膳食纖維和低熱量的特性。
飲品品牌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將其包裝為“減脂期神仙水果”、“輕盈無負擔”的健康選擇,成功對接了消費者對于飲品“好喝又健康”的迫切需求。
在風味層面,芭樂雖然曾被部分人詬病味道偏淡、果籽較多,但在飲品研發中,這種清淡百搭的特質反而成了獨特的優勢,讓它既能與香氣濃郁的香水檸檬碰撞出清爽豐富的層次感,又能借助南姜粉、話梅等特色輔料,巧妙地復刻出潮汕地區流行的甘草水果的地域風味。
同時,芭樂本身風味溫和的特點,讓它具備了更強的可塑性。將芭樂與其他風味融合,其能做到不搶風頭卻又悄然襯托出葡萄、草莓等主流水果的香氣,提升產品整體風味。
同時,這種強可塑性也意味著基于芭樂可以開發出豐富多樣的SKU,進而滿足不同區域、不同渠道消費者的口味偏好,為經銷商提供更靈活的選品組合空間。
從吸引初次嘗試的高顏值,到促成持續選擇的健康屬性,再到維系長期生命力的風味延展性,都為芭樂提供了在飲品市場攻城略地的核心力量,讓這顆熱帶水果從單純的食材,躍升為驅動市場增長的關鍵密碼。
2
破解同質化困局
芭樂風味的長紅之道
然而,從飲品市場的產品迭代來看,網紅爆款總難逃被迅速復制的命運,當粉紅色的芭樂飲品開始扎堆出現在街頭巷尾的飲品店菜單上,同質化競爭的陰影也隨之而來。
在日異月新的飲品市場,芭樂僅僅依靠鮮艷的顏色和健康標簽,很難讓消費者產生持久的興趣和品牌忠誠度。面對這一挑戰,部分敏銳的品牌已經開始行動,嘗試從多個維度構筑自身的競爭優勢,避免產品淪為千篇一律的“粉色背景板”。
深入挖掘風味的地域性和獨特性便是其中的一個核心策略。例如,喜茶在其芭樂產品中創新性地引入了潮汕特色的南姜粉與梅粉,精準復刻了當地經典的“甘草芭樂”風味。這種做法不僅僅是在添加輔料,更是將一種地域飲食文化和集體記憶注入產品,把單一的芭樂水果轉化成為承載風味敘事和文化認同的載體,大大提升了產品的辨識度和情感連接。
另一個重要的方向是依靠技術工藝建立口感壁壘。專注做濃縮汁、原漿的海南南派,通過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將芭樂進行6倍濃縮,并在-38℃快速急凍后在-18℃下冷凍,有效保留了芭樂汁液的新鮮風味和營養成分。這種工藝上的壁壘,成為拉開產品差距的關鍵一環。
此外,將芭樂飲品與特定的消費場景或情感訴求進行深度綁定,也是跳出同質化泥潭的有效路徑。
書亦燒仙草選擇與運動健康平臺Keep進行聯動,推出“粉芭運動特飲”,著重強調芭樂飲品低糖、高纖維的健康屬性,并將其與運動健身后的補水、能量補充場景強關聯,賦予產品明確的功能性定位。而像樂樂茶這樣的品牌,則巧妙利用芭樂天然的粉紅色澤,圍繞“粉紅芭樂”打造“少女心事”等主題營銷活動,將一杯飲品升維為表達心情、傳遞浪漫情緒的情感符號。
這些嘗試,都推動著芭樂從飲品行業中短暫流行的“原料風口”,沉淀為品牌自身獨有的、具有辨識度的“風味資產”,從而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起超越視覺顏色的、更深層次的差異化認知和品牌聯想。
從華南地區的小眾水果,一路躍升為飲品界的當紅原料,芭樂的走紅無疑再次印證了飲品行業對于挖掘原料獨特價值的敏銳眼光和不懈追求。但從長期來看,其發展仍需克服以下兩大挑戰:其一是上游供應鏈能否在熱度攀升時保持穩定、平衡的產能供給?其二是品牌方能否真正跳出簡單堆砌原料、比拼噱頭的“風味內卷”怪圈?
畢竟當市場逐漸褪去對于芭樂最初的新鮮感,最終能留在終端貨架上、沉淀在消費者心中的,只會是那些真正扎根于產業鏈深耕、成功將產品綁定到特定消費場景和情感需求中的芭樂飲品。
歡迎大家分享并推薦我們的文章。
親愛的讀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規則,不星標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星標《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及時接收每日新鮮的推文,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每日相見!
作 者: Labu;來源:品飲匯觀察 (ID: DrinksSHOW),轉載已獲得授 權。
封面圖來源:花百科;
轉載授權及媒體商務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
更多行業前沿資訊和優質供需資源對接,掃碼添加「食品創新官」Cherry即可進群。
相關內容推薦
三連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