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讀一部書,人們總想弄明白這部書是誰寫的,也就是明了這部書的作者。關于《周易》的作者,亦非一語所能講清。這里我們從四方面展開分析。
一、“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我們既已講述了《周易》一書的內容及命名之義,讀者或許接著要問:這部書的作者究竟是誰?在什么時代創作的呢?
這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下面我們先介紹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三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有關《周易》經傳作者的故事。
其一,龍馬負圖,伏羲畫八卦。
相傳上古時代,黃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現了一匹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圣人”伏羲氏見到龍馬背上的圖案,至為驚奇,就將之臨摹下來,便成為后來人所熟知的“八卦”。這是伏羲作八卦的一種傳說。
其二,周文王重卦并撰卦爻辭。
商末紂(音宙zhòu)王時代,周伯姬昌(即西周時追號的“周文王”)被紂拘囚于羑(音有yǒu)里。姬昌處憂患之中,結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探研八卦之理,感慨大自然、人類社會的陰陽消長規律,于是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并寫成卦辭、爻辭各附諸卦、諸爻之下,借以表達對宇宙間萬物發展變化、吉兇禍福的看法。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重《易》六爻,撰寫卦爻辭的傳說。
其三,孔子喜《易》,撰《易傳》十篇。
春秋末年,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以為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訂《六經》,以“克己復禮”為任。他對《周易》頗為重視,曾經讀《易》“韋編三絕”,即在長期研讀中把編系《周易》簡冊的牛皮制的細繩都磨斷了三次,足見讀《易》用力之勤。他還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見《論語》)足見他對《易》崇拜之深。因此,孔子在晚年撰寫了《易傳》十篇,傳于后世。這就是孔子作《十翼》的說法。
以上三說,把《周易》經傳的作者均已囊括在內。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即采用此三說以明《周易》之創作。班固撰《漢書》,承司馬遷之說,對《周易》的作者問題作了簡要的總結。《漢書·藝文志》先引述《系辭下傳》伏羲“始作八卦”諸語,又曰:“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所謂“三圣”、“三古”之義,顏師古注引孟康說:“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最為漢代學者所接受。《周易乾鑿度》講到《周易》的作者時,也說:“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命者孔也。”這種說法,可視為漢儒之通誼。
二、不同的看法及北宋以后的疑古之說
然而,關于《周易》的作者,也并非沒有不同看法。自漢至唐,對伏羲作八卦、孔子撰《十翼》之說,人們多信而不疑。而對重卦者及卦爻辭的作者,卻有異議。其中重卦者,除以為文王外,尚有三說:一是,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后自重為六十四卦;二是,鄭玄認為神農重卦;三是,孫盛認為夏禹重卦。至于卦爻辭的作者,除以為周文王外,尚有一說:認為卦辭為文王所作,爻辭為周公所作。
關于孔子作《易傳》的說法,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才第一次提出疑問。歐陽修以敢于疑古的精神,考辨了《易傳》七種的內容,指出《文言》、《系辭傳》、《說卦傳》有相互牴牾之處,而《系辭傳》前后文又有自相矛盾之處。故認為《系辭傳》、《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未可視為孔子所作。歐陽修所疑,只是《易傳》中的五種;而《彖傳》、《象傳》兩種,則仍以為撰于孔子。
自歐陽修以后,疑古學風漸啟。以致清人姚際恒《易傳通論》、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等,均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康有為的議論,不但推翻了孔子作《易傳》的舊說,并斷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三篇為漢人偽作。康氏的說法,帶有不少主觀臆測成分,但對后來學術界疑古風氣的盛行則產生了頗為重要的影響。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間,學術界關于《周易》的作者和創作時代問題的討論出現了一次熱潮,主要傾向是否定漢代學者的說法。其基本觀點約可歸納如下:
1.《周易》“經”部分的作者,顧頡剛、余永樑等人認為非伏羲、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李鏡池等人認為《周易》編定于西周晚期,與《詩經》時代略同,作者亦非一人。郭沫若認為《周易》之作決不能在春秋中葉以前,當在春秋以后,作者是孔子的再傳弟子?臂子弓。
2.《易傳》的作者,不少人都沿承歐陽修以來“非孔子所作”的觀點,郭沫若則進一步推測《易傳》中的大部分是荀子的門徒們、楚國人所著,著書時代當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以后。錢玄同認為西漢初田何傳《易》時,只有上下經和《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諸篇,西漢中葉后加入漢人偽作的《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三篇。李鏡池又對各篇作具體推測,以為《彖傳》、《象傳》作于秦漢間,《系辭傳》、《文言傳》作于漢昭帝、宣帝間,《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作于昭、宣后。(以上所述觀點,分別見于: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李鏡池《周易筮辭考》、《周易筮辭續考》、《易傳探源》,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錢玄同《讀漢石經周易殘字而論及今文易的篇數問題》等文。)
此后五十年來,人們又繼續對《周易》經傳的作者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討,所得結論亦不一致,而較有影響的看法是:卦爻辭作于周初,《易傳》作于春秋戰國期間,經傳作者均非一人,當是經過多人多時加工編纂而成的。
三、“數字卦”的討論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近年來,考古學界對商周時代甲骨文、陶文、金文中的一些原先未解的“奇字”進行了探研,指出這些“奇字”即是當時用數字形式刻寫下來的八卦、六十四卦符號,因而認為《易》筮與重卦時代至少應上推至商代,而周文王重八卦為六十四卦的說法也應予以糾正(見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載《考古》1980年第4期;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數字符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載《考古》1981年第2期)。
當然,“數字卦”屬于在探討中的問題,能否成為確論,有待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但據《周禮》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里講的“經卦”,就是三畫的八卦符號;“別卦”,就是八卦重疊成的六畫的六十四卦符號。鄭玄《周禮注》引杜子春云:“《連山》,宓(音伏fú)羲(即伏羲);《歸藏》,黃帝。”《周易正義序》引鄭玄《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經》云:“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這些文獻記載,說明周代以前即有與《周易》相類似的筮書《連山》、《歸藏》,兩書的卦形符號均為八卦重成的六十四卦。清人顧炎武依據《周禮》的說法及《左傳》所載春秋占筮例,認為重卦應在周以前,“不始于文王”,而周初的卦爻辭寫定以后,《周易》才被取名為《易》(見《日知錄》)。這一推論是頗為可取的,并與“數字卦”討論中提及的“重卦時代至少應上推至商代”的觀點有相合之處。
四、對《周易》作者及創作時代的擬議
本章開頭說過,《周易》的作者與創作時代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因此前面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介紹了有關資料和前人的各種看法,以期讀者細為評判、體會。
現在,根據上引諸多材料,我們必須通過冷靜、科學的辨析,對這一問題作出正確的擬議。
筆者認為:八卦的出現和六十四卦的創成,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的年代;古人稱其作者為伏羲、神農、夏禹之類的“圣人”,自然是一種帶有崇古、崇圣心理的傳說,但此中所涉及的時代范圍是可以參考的。那么,既然遠在西周以前就產生了以六十四卦符號為基礎的筮書,與之相應的筮辭也很可能同時出現了(至少在口頭上流傳)。《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記載當時的《易》博士淳于俊說過一段話:“包羲(即伏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這里所說“各繇其事”,即是推述夏、商的《連山》、《歸藏》也各有用以占筮的繇辭。沿此進展,到西周初年產生了一部新編的卦形、卦爻辭井然有序的《周易》,則是于理頗合的。《系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又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所謂“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中古”,皆指商末周初,這正是對《周易》卦爻辭創作時代較為審慎而且可取的推測。因此,我們可對《周易》卦形和卦爻辭的創作歷程作出如下擬議——西周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古人就已經運用以八卦重成的、類同《周易》六十四卦的符號進行占筮活動,并附有簡單的筮辭;到了殷末周初,當時的學者(或筮人)對舊筮書進行一番革故鼎新的改編工作,改編的大致項目可能是:1.使卦形符號規范化;2.確定六十四卦卦序;3.充實卦爻辭文句;4.又經過多時多人的潤色、增刪,最后編定成卦形體系完整、卦爻辭文句富有形象性的《周易》,其時當為商朝滅亡、周朝鼎盛之際,約公元前11世紀。此后,隨著《易》書傳播日益廣泛,及治《易》的學者不斷增多,尤其是孔子設教授徒特重于《易》,遂陸續出現了從各種角度闡釋《周易》大義的作品,并被學者編為專書傳習,這就是漢儒稱為《十翼》的《易傳》。從《易傳》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論,以及大部分內容所反映的濃厚的儒家思想,似可說明其作者當與孔子關系至大,若非孔子親撰,亦當屬孔門弟子依師說而記錄整理成篇(適如《論語》二十篇之撰),而創作時代當在春秋、戰國之間。
總之,應該認為《周易》經傳的創作經歷了遠古時代至春秋戰國之間的漫長過程,是“人更多手,時歷多世”的集體撰成的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