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朱棣堪稱“千古一帝”,但是他心里明白,這皇位是他“撿”來的。要不是他哥哥朱標早逝,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打皇位的主意。
沒錯,朱標就是這么“恐怖”的存在。他明明是個翩翩君子,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但是偏偏所有人都服他,其中就包括朱棣自己。
而且朱標更厲害的地方在于,要不是他英年早逝,歷史很可能就大不一樣了。不僅明朝能夠強盛數(shù)倍,就連清朝也沒有登場的機會。
那么,朱標憑什么能做到這些呢?
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
朱元璋因為想要子孫滿堂,因此特別能生,共有26子,16女。但是在這么多子女當中,他最喜歡的莫過于長子朱標了。
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也就是后來的南京城。當時戰(zhàn)事陷入焦灼,結(jié)果朱元璋得到長子出生的消息,頓時樂壞了。
他先是跑到旁邊的高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幾個字。接著又下令:三日內(nèi)拿下集慶,然后我們一起回去吃酒慶祝我喜得貴子。
朱元璋當時勢力不大,長期和將士們同吃同住,情同手足。將士們聞言,頓時士氣高漲,竟然真的三日就拿下了集慶。
畢竟是頭一回當父親,朱元璋對朱標格外看重。朱標六歲的時候,朱元璋就找來大儒宋濂來教習其儒家經(jīng)典。
要知道,那時候朱元璋距離稱吳王都還遠著呢,距離稱帝更是遙遙無期。處于創(chuàng)業(yè)最關鍵階段的朱元璋,還抽空去操心朱標,此舉足以看出朱標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朱標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朱標順理成章“升級”成太子。
一般來說,太子會單獨有一套班底,稱作東宮屬官。比如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其麾下就有這么一撥人。也正是靠著這些人的輔佐,他才能和李世民勉強抗衡。
但是這事到了朱元璋這里就有意思了,他直接讓朝廷重臣兼任東宮屬官。也就是說,大臣們既是皇帝的臣子,也是太子的臣子。
這么安排其實是很危險的,萬一朱標圖謀不軌,這些大臣到底是聽朱元璋的,還是聽朱標的,真不好說。畢竟歷史上太子弒君篡位的事情可不算少。
難怪有人戲稱:如果朱標想要皇位,朱元璋二話不說就禪位。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的。
朱元璋這么安排,就是為了讓朱標和大臣們混熟,為朱標繼位鋪路。
后來朱元璋干脆讓朱標早早地開始“實習”,將一部分朝政交給東宮處理。在這一工程中,朱元璋將用人、做事的各種門道悉數(shù)交給朱標,使得朱標變得日漸成熟起來。
古往今來,翻遍史書,我就沒有見過哪個皇帝對太子這么好過。朱元璋這可是手把手地教朱標如何做皇帝,如何治理國家。有著待遇的,唯朱標一人矣。
這些足以看出,朱元璋對于朱標示寄予厚望。
讓朱元璋頭疼不已的太子
朱標和朱元璋這對父子挺有意思的。雖然朱元璋很器重朱標,但是往往氣得他無處發(fā)泄的,正是朱標。
更有意思的是,這對父子隔三岔五就要吵一次架,但是很快就能和好如初。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太多次了,以至于大臣們都習以為常了。
一開始大臣們還會勸架,到了后來,他們都見怪不怪了。一群人干脆在一旁看戲,就差再搬個板凳,來點瓜子花生了。
朱標第一次頂撞朱元璋,是“胡惟庸案”爆發(fā)后。當時無數(shù)人受到牽連,朱標接連上奏,請求朱元璋“行仁政”,放過那些“無辜之人”。
但是朱元璋是個暴脾氣,他認為那些做官的沒幾個好人,為了以儆效尤,就該施以重刑。
后來朱標的老師宋濂也受到牽連,被下獄準備處死。
誰知朱標當天就來到宮中為宋濂求情。父子二人為了宋濂的事情鬧得極不愉快。
說實話,宋濂就是個標準的讀書人,滿腦子都是“圣人之言”。他這種名士,可能本事沒多少,但是品德還是沒得說的。要說他欺君罔上,圖謀不軌,朱元璋自己都不信。可是朱元璋為了敲打敲打朱標,執(zhí)意處死宋濂。
至于二人爭吵的場面,可以根據(jù)家里抄家的情景自行腦補。總之,二人都不肯讓步。最后還是馬皇后出面說情,朱元璋才放了宋濂。
此后,二人又多次因為類似的事情爭吵。有一次,朱標甚至直言不諱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臣”。
意思是說: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有什么樣的大臣。你說達成盡是貪官污吏,該殺。那你這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
這話也就朱標敢說,朱元璋直接氣得半天說不出話,直呼“逆子,逆子啊!”
但是沒過幾天二人又和好如初了。
難怪大臣們不去勸架的。過幾天人家一和好,反倒是勸架的大臣里外不是人。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人會去做的。
其實,這一切都是朱元璋有意為之的。朱標可是朱元璋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太子,朱標是仁厚還是暴虐,全看朱元璋如何培養(yǎng)了。
那么,朱元璋為何要給自己添堵,將朱標培養(yǎng)成這么一個繼承人呢?
因為朱元璋明白,大明朝需要一位明君。
朱元璋雖然沒啥文化,但是當上皇帝后那些歷史典故,大臣們還是有給他補習的。他自然知道凡事講究一亂一治。
他自然知道大明朝需要休養(yǎng)生息,恢復國力。但是在此之前還需要將朝堂好好清理一番,將那些扎手的“刺”全部拔除。
其實他所做的一切,和劉邦當年的思路沒啥區(qū)別。
只不過劉邦當年除去的是異姓諸侯王,而朱元璋除去的是大臣罷了。
想要休養(yǎng)生息,需要的是漢文帝那樣的“仁君”,所以朱元璋是將朱標往“仁君”的方向培養(yǎng)。
此外,他殺心重點,和朱標形成鮮明對比,大臣們自然站到朱標那邊。這樣朱標繼位后才能坐穩(wěn)皇位。
說白了,他這個當父親的為了朱標這個兒子操碎了心。
朱標有沒有看出朱元璋的用意,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的目的達成了。
朱標若不早逝,朱棣絕不敢窺視皇位
眾所周知,朱棣窺視皇位不是一天兩天了。不然姚廣孝也不會找上他。
不過朱棣之所以敢起兵篡位,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皇帝不是朱標。如果皇帝是朱標,那朱棣只有老老實實做藩王的份了。
很多人一定會奇怪,朱棣這樣的猛人,朝廷的幾十萬大軍他都不怕,怎么就會怕朱標這么一位仁厚之人呢?
其實朱標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仁厚”。
常言道“天家無私情”,為了皇位兄弟相殘、父子猜忌的事情可沒有少發(fā)生。李世民和李建成,還有李世民和李淵,再就是楊廣和他的兄弟們,都是很好的例子。至于康熙朝的九子奪嫡就更不必說了。
但是到了朱標這里,他和自己的一群弟弟的感情賊好。所有弟弟都信服他這個兄長,包括朱棣。
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氣并不好,他對于自己的兒子要求又很高。因此不少人都受到過嚴苛的責罰。
尤其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因為他們行事荒誕,差點被朱元璋奪去爵位。最后是朱標苦苦相求,朱元璋才勉強放過他們。
就連朱棣也受到過朱元璋的責罰,最后也是朱標幫他說話才逃過一劫。
他們兄弟之間本就感情深厚,加上朱標這個哥哥又很維護這群弟弟,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朱標繼位,朱棣好意思起兵謀反嗎?他有何顏面面對自己的大哥?
更何況他當初靖難起兵,很重要的一點是朱允炆將一眾藩王全都得罪了。藩王們或明或暗地支持朱棣。
但是換做朱標做皇帝,其他藩王絕對站在朱標這邊。尤其是晉王朱棡,他一直和朱棣不對付。朱棣當初受到朱元璋的責罰,就是朱棡在搗鬼。
注定敢有什么小動作,朱棡立刻去朝廷那里告狀去了。
你就算給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謀反呀。
朱標若不早逝,大明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朱標如果能繼位,對于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就不會有“靖難之役”。
將士們不必枉死,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yè)。而像方孝孺這樣的忠臣也能存活于世。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會有“廠衛(wèi)之禍”,宦官也沒機會插手朝政。
為什么會有廠衛(wèi),還不是朱棣得國不正,心虛嘛。他對大臣們不放心,于是便有了錦衣衛(wèi)和東廠。此舉開了“特務政治”的先河。
自此,大明的朝堂就沒有安分過。無數(shù)重量因為廠衛(wèi)枉死,到后來甚至使得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得以掌握朝政。
明朝就是毀在廠衛(wèi)和宦官手里。廠衛(wèi)和宦官直接使得大明朝的亂象叢生,國力一日不如一日。
這才給了后金崛起的機會,最后建立清朝,將明朝取而代之。
如果朱標繼位,沒有“廠衛(wèi)之禍”,國力至少不會像崇禎時期那樣衰敗。而后金也沒有機會崛起,只能夾著尾巴做人。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清朝。
而且明朝后期,商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商業(yè)處于萌芽階段。可惜清朝的出現(xiàn)打斷了這一進程,使得商業(yè)反而倒退了幾百年。
如果讓明朝的商業(yè)就這樣發(fā)展下去,會是什么樣子,我無法想象。
總之,朱標的英年早逝就像多米樂骨牌一樣,產(chǎn)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才有了后來那一段憋屈的歷史。
而這才是朱標真正可怕的地方。
參考資料:
《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