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楓灣APP:www.aidsmap.com消息,在2025年第13屆國際艾滋病學會HIV科學大會(IAS2025)上發布的研究表明,在病毒控制良好的成人中,間歇性HIV治療方案(如周末停藥),可能不劣于持續用藥,但對于每年只做一到兩次病毒載量檢測的非洲HIV青少年感染者來說,這種模式并不合適。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對56個受美國資金削減影響國家的調查顯示,46%國家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藥物出現供應鏈中斷,14%至少有一種ART藥物庫存不足6個月。
有專家提出,對于已實現病毒抑制的患者,間歇治療可緩解因資金削減導致的ART藥物短缺。
盡管任何ART中斷都存在病毒反彈的風險,但若每周僅停藥2–3天,血藥濃度仍足以抑制HIV,這樣的短期間歇就不太可能引起反彈。不過,目前尚無國家或國際指南推薦間歇治療。
為減輕部分HIV感染者長期服藥的心理負擔,已有多項臨床試驗測試過多種間歇方案,但試驗規模都較小。
為此,英國皇家自由醫院的CassandraFairhead博士聯合法國、印尼、南非、西班牙和英國的團隊,對間歇ART研究進行了系統評價與匯總分析,以評估其對病毒抑制和耐藥的影響。
該研究系統評價共納入8個隨機試驗,對“每周至少服藥3天”的間歇方案與持續用藥方案進行了比較。
·4項評估“5天用藥/2天停藥”
·1項“隔日服藥”
·1項“4天用藥/3天停藥”
·2項“3天用藥/4天停藥”
其中4項使用基于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的方案,2項使用必妥維(B/F/TAF),1項允許任意三藥方案。
受試者入組時均實現病毒抑制。所有研究均排除孕婦,除一項外也均排除合并乙肝者。
匯總分析對納入1346名受試者,進行了病毒抑制與耐藥發生率的比較。
結果顯示,間歇組與每日組的病毒抑制率無差異;兩組各有3%的受試者病毒載量反彈至50拷貝/ml以上。
意向性治療分析顯示,8項研究在48周時病毒抑制率(<50拷貝/ml)無顯著差異;其中4項使用20、5、2或1拷貝/ml高靈敏度檢測的研究亦未發現差異。
僅一項研究顯示,各研究組間的依從率存在差異,間歇性治療組的依從率更高。
3項研究評估了治療中的耐藥率;匯總分析顯示,兩組耐藥率相近(1.9%vs2.1%)。
Fairhead博士指出,在病毒載量或耐藥檢測頻次較低的地區,治療失敗后可能無法及時換藥,進而導致病毒反彈和耐藥性的發生率更高。因此,亟需采用中低及中等收入國家常用的病毒載量和治療方案,開展間歇治療研究。
青少年間歇治療結果
然而,BREATHERPlus研究的96周數據顯示,對于本就依從性困難的群體(如青少年群體),間歇治療不如每日治療。
該研究將青少年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繼續每日服用TLD(TDF/3TC/DTG),另一組改為“5天用藥/2天停藥”。
研究在肯尼亞、南非、烏干達和津巴布韋招募470名無既往治療失敗的青少年,中位年齡16.5歲;97%為母嬰傳播感染,中位ART史11.8年,其中使用DTG(多替拉韋)的中位時長為2.5年。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確診病毒反彈(96周內兩次連續病毒載量>50拷貝/ml)。按各國指南,病毒載量檢測間隔為6–12個月。研究采用雙重非劣效標準:常規95%置信區間和“偏離預期的平滑(SAFE)”非劣效性界值,其中置信區間和非劣效性界值根據持續治療組中的病毒反彈人數而變化。
結果顯示,持續組和間歇組出現病毒反彈的幾率分別為10%和15.1%,風險差5.1%(95%CI0.5–9.9,p=0.034),即間歇性組的病毒反彈率顯著更高。Kaplan-Meier分析表明,96周內病毒反彈風險,間歇組為持續組的2.1倍(HR2.1,95%CI1.0–4.4)。年齡或治療地點對病毒反彈風險無影響。
共有33例病毒反彈:持續組11例中8例恢復抑制;間歇組23例中19例恢復抑制,其中仍維持間歇方案的14例中有8例恢復。
研究期間,20名間歇組參與者改回持續治療(6人因病毒反彈,13人因妊娠或備孕,1人自愿)。
96周時,間歇組23例反彈者中有12例、持續組11例中有6例完成耐藥檢測。間歇組3例出現主要NNRTI突變;持續組種1例出現低水平DTG及高水平3TC耐藥,2例出現NNRTI耐藥。DTG方案參與者病載反彈后出現的耐藥譜表明,部分可能在反彈后通過原方案再次得到抑制,或入組前未完整記錄治療史。
對210名受試者進行的電子藥瓶依從性子研究顯示,在24周內,兩組都能在92%的時間內正確服藥。
研究者結論:對于每6–12個月才檢測一次病毒載量、使用TLD的HIV感染青少年,不推薦進行間歇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